跳转到内容

東藩匯理銀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方银行[1](英語:Oriental Bank Corporation),也称東藩匯理銀行丽如银行东洋银行等,19世纪的一家英属印度殖民银行。

歷史

[编辑]
於1865年在印度孟買的东方银行

1842年7月,西印度银行(Bank of Western lndia)在英属印度孟买成立,由英国和印度两国商人合资,印方多为孟买当地的帕西商人[2],注册资本为500万卢比,每股面值500卢比发行1万股。该行于1842年10月开业,随后在科伦坡加里曼丹香港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业务范围涵盖外汇、贷款、存款等。至1845年4月,该行股份溢价40%至42%[3]:141

1845年5月,该行股东为能够获取英国皇家特許狀和以法人身份提起诉讼,根据《1944年合股银行法》(Joint Stock Banks Act 1844)[4]将该行改组为东方银行(Oriental Bank),总部迁至英国首都伦敦针线街[5],同时通过发行1万股面值1000卢比的股票使资本翻一番。改组后,该行全部的管理和监督权均由董事行使:伦敦董事被称为“董事会”;而孟买董事则受托管理当地事务,被称为“印度董事会”。各分行的当地董事均由伦敦董事会酌情任命,并受其管辖[3]:141-142。同年,在南非毛里求斯锡兰中国内地香港设立分支机构[6]。该行以鴉片押匯為主要業務,主要经营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贸易汇兑业务[7]:41

1847年,受孟买、锡兰加尔各答等地破产公司票据影响,英国银行机构遭遇了1825年以来的一次重创,该行也被波及。为应对类似风险,该行董事决定增加储备基金。1948年,受上述商业债务影响,该行股价下跌8%至10%[3]:142。1849年,由于该行未能从英国财政部印度总督处获得特许状,因此与即将破产的锡兰银行(Bank of Ceylon)[5]达成协议,接管锡兰银行并获得锡兰银行的特许状,并掌控了科伦坡的银行业务。1950年,由于孟买里士满公司(Richmond and Co.,)破产,该行蒙受重大损失。T·R·里士满曾以恒河公司(Ganges Company)代理人的名义从银行借款,恒河公司却声称这些钱并未被用于自家公司,并拒绝偿还。1951年,该行因遭盗窃和收到大量伪造汇票印度汇票英语Hundi支票而产生巨大损失。1951年2月,该行内有十万计的孟买银行票据被盗,两个月后才被警方追回。3月,该行兑付了一张面值15,000卢比的伪造汇票,因而被告到孟买最高法院并败诉[3]:144-145

丽如银行股票

1851年8月,该行董事会对接收锡兰银行进行的安排获得批准。10月[a],该行获得英国皇家特许状,成为在锡兰和中国的发钞银行,并获授权在好望角以东各处开展兑换、存款和汇款业务。合并后,东方银行改称东方银行公司(Oriental Bank Corporation)[3]:145-146,也翻译为“东亚银公司[9]:1[b]。改组后,东方银行公司的实缴资本为60万英镑,每股25英镑,投资于政府证券的储备基金为11.2万英镑。1852年5月,该行发行10,046股每股25英镑的新股,发行价格为30英镑,至12月新股被认购9,873股。1852年11月,该行在毛里求斯设立分行,并在墨尔本悉尼设立代理机构。经过多轮增售新股后,至1853年4月,该行资本已达942,450英镑。1854年7月,该行再次增发25万英镑新股。同年,埃塞克斯号和马达加斯加号英语Madagascar (1837 ship)两艘船沉没,该行因而损失2.4万英镑。1856年,该行因中国的一起火灾损失了2.7万美元。1857年,该银行的印度分行在孟买和加尔各答其他银行的同意下,接管了伦敦与东部银行公司(London and Eastern Banking Corporation)的业务,以便将其清盘。1858年,该银行分支机构数量已达十四个,查尔斯·斯图尔特被任命为总经理。1861年,该行关闭了在新西兰的两家分支机构。该行在印度不再发行本行纸币,而是发行国家货币。在锡兰、中国以及新加坡,该行也曾发行本行纸币[3]:146-149

1884年5月3日,該行因為在錫蘭斯里蘭卡)對咖啡業批出大量貸款卻遭遇咖啡失收,導致周轉不靈而宣佈破產,最終清盤結業[11]。半年后,在原创办人卡基尔(W. W. Cangia)推动下,成立了新东方银行(New Oriental Bank),总行仍设在伦敦。但经营不见起色,且在外汇经营上遭到损失,1892最终停业。

各地机构

[编辑]

锡兰

[编辑]

1843年,该行在英国殖民地锡兰(今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建立分行。1846年,东方银行锡兰分行(Oriental Bank - Ceylon Branch)在发行英镑纸币,有10先令、1英镑、5英镑和10英镑等面额,由伦敦的巴托和宾利公司(Batho & Bingley)印制。因该行尚未取得发行货币的特许,这些纸币均由董事会(Board of Directors)签署发行。根据该币票面信息,东方银行的僧伽罗语名称为“පුවෙදිග මුදල්නිධානය”(直译为东方钱庄),泰米尔语名称为“கிழக்குபங்க்”(Kiḻakku paṅk,直译为东方银行)[12]

1849年,东方银行接管了破产的锡兰银行[13],锡兰银行曾于1844年发行纸币。1851年获得皇家特许状后,东方银行公司在锡兰开始专注于向咖啡种植园提供贷款[12]

香港

[编辑]
東藩匯理銀行發行的五員紙幣

1845年4月,东方银行在香港德己立街开设分行,成为最先进入香港的外商银行[11][2]。根据《德臣报》1861年的《中国行名录》,该行中文名称为“金布銀行”,也被称为“金寶銀行”,源自时任总经理坎贝尔(Patrick Campbell)的姓氏[2][14]。根据该行1866年发行的一张纸币,该行名称为“東藩匯理銀行[11]

1846年,东藩汇理银行发行首批香港纸币,面值五元,是香港第一家发钞银行。作为一种早期紙幣,东藩汇理银行发行的该版纸币實際上是銀行發予公眾、作為存放白銀在銀行的票據,公眾隨時可以到该行憑票兑換等值白銀[11]。1846年,东藩汇理银行發行總額為56,000元港鈔。

1851年,该行更改英文名,但中文名稱不變[11]

到1857年,该行的鈔票被香港政府庫房接納為繳付政府費用的合法貨幣。该行作為香港首要銀行的地位達20年之久,到19世紀70年代,它到了極盛時期,當時連在香港開業多年的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渣打銀行也難望其項背。

1884年,该行倒閉,香港分行改组为泰豐銀行[11]

中国大陆

[编辑]
左侧为丽如银行建筑

1845年[15],该行在广州设立分理处[16],成为最先进入中国大陆口岸的外商银行。1847年在上海设立分理处,以后改为分行,称为丽如银行。1847年后,陆续在福州厦门汉口等地设分行[7]:41。该行是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银行,也是最早在中国内地发行纸币、最早向清政府提供政治借款的外商银行[7]:41-42

该行1865年在上海印制的第一种银行纸币上印有“住上海英国丽如号银票”,而且这种银票只发现样本券,未见正票;银两票有5两、10两、50两、100两、500两等。

1869年,丽如银行在上海外滩兴建营业大楼[17],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英式建筑,原址在今外滩18号[18]

1892年6月9日伦敦总行决定停止营业,上海分行亦即告结业清理。1892年年底,上海分行营业大楼售予麦加利银行,结束了47年的在华历史[19]

新加坡

[编辑]

1846年,该行在新加坡开设分行。1866年金融危机英语Panic of 1866期间,新加坡的大多数外资银行受到重创,并纷纷倒闭。当地商人因此更加偏向与久富盛誉的东方银行交易,尤其是大型鸦片进口商都成为该行的客户。1872年,新加坡最大的鸦片公司倒闭,该行遭受巨额亏损[20]

注释

[编辑]
  1. ^ 一说1851年8月30日,该行获得皇家特许状[8]
  2. ^ 有资料称其1852年改称“东亚银公司”[7]:41,日语资料中也有称该名[10]

參考資料

[编辑]
  1. ^ 杨德才. 近代外国在华投资:规模与效应分析. 经济学(季刊). 2007-04, 6 (3): 917-943. 
  2. ^ 2.0 2.1 2.2 【香港紙幣】香港第一間發鈔銀行 竟然是來自…. 港識多史|香港歷史社會研究社. 2018-08-02 [2025-05-17] (中文). 
  3. ^ 3.0 3.1 3.2 3.3 3.4 3.5 Cooke, Charles Northcote. Rise, Progress, and Present Condition of Banking in India. Calcutta, India: Bengal Publishing Company. 1863. 
  4. ^ Book (eISB), electronic Irish Statute. Joint Stock Banks Act 1844. electronic Irish Statute Book (eISB). [2025-05-12] (英语). 
  5. ^ 5.0 5.1 #FromtheArchives: Oriental Bank Corporation. the Baring Archive. 2022-01-25 [2025-05-18]. 
  6. ^ The Oriental Bank Corporation: An Ill-Fated Spearhead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pmgnotes.com. 2016-01-19 [2025-05-14]. 
  7. ^ 7.0 7.1 7.2 7.3 熊月之; 姜义华. 大辞海·中国近现代史卷 第一版.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12. ISBN 9787532640713. 
  8. ^ Toshio Suzuki.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Oriental Bank Corporation, 1842–84. Ch. 3: The Origins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in Asia: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0199646326.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646326.003.0004. 
  9. ^ 吴群敢. 在华外商银行的概况 (PDF). 上海: 现代经济通讯社. 1949-05. 
  10. ^ 慶応義塾各国経済研究会. イギリス経済及経済政策 (PDF). 改造社. 1935: 406 [2025-05-18].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東藩匯理銀行.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25-05-18] (中文(香港)). 
  12. ^ 12.0 12.1 The Oriental Bank Corporation - 1846-1884 - Ceylon. Lakdiva. [2025-05-19]. 
  13. ^ Colombo to Haldummulla, Sri Lanka's centres of free banking. History of Ceylon Tea. 2019-07-01 [2025-05-19]. 
  14. ^ 袁念琪. 外资银行抢滩中国急先锋,却遭“后浪”掀翻,英商丽如银行在华“淘金记”. 澎湃新闻. 2020-06-08 [2025-05-17]. 
  15. ^ 银行业概述. 中国人民银行. [2025-05-13]. 
  16. ^ 丽如银行——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机构. 广州金融. 2018-01-22 [2025-05-13]. 
  17. ^ The Oriental Bank, Bund, Shanghai.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2025-05-19]. 
  18. ^ 建筑可阅读|昔日外滩的这座老建筑,如今化身为文旅新地标. 澎湃新闻. 2022-03-01 [2025-05-19]. 
  19. ^ 上海黄浦档案信息网. daj.huangpuqu.sh.cn. [2017-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20. ^ hooiyewlim. Oriental Bank history in Singapore (change to The Oriental Bank Corporation in 1851). Steemit. 2018-04-23 [2025-05-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