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贤
外观
杨景贤(14世纪?—15世纪?),元朝末年、明朝初年蒙古族戏曲作家。因从姐夫杨镇抚,故姓杨,名暹,后改名讷,字景贤,以字行,一字景言,号汝斋。
杨景贤居住在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根据《续录鬼簿》,他“善琵琶,好戏谑,乐府出人头地”。自幼好学,精通汉语文,擅长音律和词赋,善弹琵琶,又善作谜语,致力于杂剧的研究和创作。本人经历元末之乱,对社会现实颇有感受。与著名杂剧作家贾仲名、汤舜民及名伶蒋兰英等有深厚交往。明成祖永乐初年,受召入值,以备顾问。因“无意翰林院”,在朝中居官不长。不久,返回杭州。后在南京去世。[1][2]
一生中创作甚丰,其作品主要是杂剧、散曲和传奇,《太和正音谱》称其词“如雨中之花”。作品内含较丰富的哲理,他对天命大胆怀疑,代表了当时市民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续录鬼簿》著录其杂剧有十八种,包括《天台梦》《生死夫妻》《偃时救驾》《西湖怨》《为富不仁》《待子瞻》《三田分树》《西游记》《红白蜘蛛》《巫娥女》《保韩庄》《刘行首》《盗红绡》《鸳鸯宴》《东狱殿》《海棠亭》《两团圆》等。《西游记》《刘行首》两种流传于世,残存《玩江楼》(一说戴善甫作)、《天台梦》两种。其他均已散失。所著《西游记》是后来明代百回本《西游记》的一个重要来源。散曲流传至今的有七首小令和一曲套数。所著传奇也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