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
李先(335年—429年),字容仁,是南北朝北魏时期的学者,中山郡卢奴县人,祖籍为赵郡平棘县。因先祖李就迁居至江夏郡平春县,因此也被称为江夏李氏。
李先的祖父是曹操将领李通的曾孙李重,父亲李樊担任后赵乐安郡太守、左中郎将。李先年少时喜爱学问,擅长面相占卜之术,曾拜清河郡的张御为师。他在前秦苻坚手下任职,担任尚书郎。苻坚之子苻丕在位时,他又担任尚书右主客郎。后来,西燕的慕容永听闻其名声,将他迎为谋主。386年,李先劝慕容永以长子城为据点。慕容永称帝后,李先在其麾下担任黄门郎、秘书监,并被封为高密侯。394年,后燕慕容垂灭掉慕容永后,李先被掳至中山。
396年(皇始元年),李先在井陉归降北魏,之后在卫王拓跋仪手下担任丞相府左长史。397年(皇始二年),他跟随拓跋仪南征。398年(天兴元年),拓跋仪攻克邺城,抵达义台并击败慕容麟的军队,回师北上平定中山时,李先每次进军都献上计策,为攻略立下功劳。魏道武帝迁都平城后,李先担任尚书右中兵郎。399年(天兴二年),道武帝打算征讨柔然并咨询李先的意见,李先赞同道武帝北伐,于是道武帝出兵击败柔然。后来,李先转任七兵郎,接着又担任博士、定州大中正。道武帝曾问他“何种书籍最为有益”,李先推荐了儒家经书。402年(天兴五年),北魏与后秦姚兴柴壁之战时,道武帝向李先咨询作战策略。李先建议先派奇兵前往天渡,在柴壁左右设下伏兵,与主力部队的前进相呼应,这样姚兴进不能攻,退则会陷入粮荒。道武帝采纳了他的计策,实施包围战并击败了姚兴。
409年(永兴元年),魏明元帝即位,接见李先。他向明元帝进言尧、舜的治国之道。明元帝让李先讲解诵读《韩子连珠》和《太公兵法》,并授予他安东将军的称号,封为寿春侯。418年(泰常三年),李先奉明元帝之命,与上党王长孙道生一同率军袭击北燕的乙连城,将其攻克,随后进军北燕都城龙城。李先建议填平龙城的护城河,进攻城的西南方向,这样就能擒获冯跋,但长孙道生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只是掳掠了当地百姓后便凯旋而归。后来,李先出任武邑郡太守,在治理地方时颇有声望。
魏太武帝即位后,他被召回平城担任内都大官。429 年(神䴥二年),李先去世,享年九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定州刺史,追封为中山公,谥号文懿。他的儿子李冏继承了爵位,曾担任京兆郡、济阴郡的太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