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仲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仲義
个人资料
出生(1854-12-30)1854年12月30日
 大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
逝世1936年1月24日(1936歲—01—24)(81歲)
日治臺灣高雄州屏東郡萬丹(今屏東縣萬丹鄉
民族閩南裔台灣人
国籍 大清(1854年-1895年)
 大日本帝国(1895年-1936年)

李仲義(1854年12月30日—1936年1月24日),臺灣實業家、大地主,福建省泉州府人,少時隨父渡海,在清治臺灣鳳山萬丹(今屏東縣萬丹鄉萬後村)建立「鼎昌」商號[1],事業版圖跨足鹽、米、油、酒及新舊式糖部等,並與日本殖民政府關係良好,是日治臺灣下淡水溪以南的首富[2]:39

生平

[编辑]

李仲義少時讀過漢學,其父李珠英於同治元年(1862)渡臺,在東港經營花生小生意[1]。二十歲時父亡,當時本家派其弟李仲清、堂弟李趖來臺找李仲義回鄉,但兩人反為李仲義所說服而留下,三人遂取鼎的三腳為象徵,建立了「鼎昌號」[3]:141。鼎昌號主要商品為自產自銷的酒、油、糖,李仲義負責兜售[1]與安排物流至臺南府城銷售[3]:141,不下數年,即成為了萬丹當地富豪,並買下清廷萬丹縣丞署之地,當地人稱作大營李家[1]

甲午戰爭後,臺灣割日,李仲義採取與日本政府合作,日軍接管萬丹一帶時,即駐紮在「大營」內[3]:142。因其安撫地方有功,作為回報,明治三十二年(1899),授配臺灣紳章,且日本人將包含今萬巒來義等上千甲土地付與李仲義開墾[3]:143。今日,屏東平原上多地仍保有「李仲儀農場」、「仲義寮」等地名,如萬巒鄉成德村忠義寮[4]:101。李氏變成了屏東平原的大地主,資產高達五十萬圓,為名副其實的屏東首富[5]:202

在日本政府的鼓勵下,兼有蔗農地主、舊式糖部主及糖行主三重身分的李仲義也跨足新式製糖業。他在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出資與蘇雲梯等人成立屏東平原首間新式糖部「南昌製糖會社」,另外也成立了「豐昌製糖」,屬改良糖部,他在兩間公司都投資萬圓以上[5]:199。但日本政府為維護本國商人利益,營運表現甚佳的「豐昌製糖」遭撤廢,最終由臺灣製糖所取代[5]:206

因叔父李抱來在大陸即受洗為基督徒,受其影響,李氏也在同治十三年(1874)受李庥受洗為基督徒[6],並曾捐獻土地與資金,是萬丹長老教會的創立者之一[2]:39。教會事務也是李仲義下半生的生活重心,其人捐獻紀錄有萬丹禮拜堂、鹽埕教會及長榮中學[7]:256[8]

昭和十一年(1936),李仲義逝世,享壽八十二。

家族

[编辑]

李仲義恪守基督徒一夫一妻的規定,並無納妾,元配只生一女並於十八歲時死亡,故李氏領養兩子,為李崢嶸與李瑞雲,其中鼎昌商號的事務,由後者接管。大正年間續弦,娶長老石舜英為妻[9]

異母弟李仲清(1856-1910),在鼎昌號負責店面銷售,長子李明道(1888-1962)踏入政界,曾任高雄州協議會員、屏東市議會員等職[2]:40。次子醫師李明家(1894-1971)。著名臺灣音樂教育家李淑德即為其侄李明家之女。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1.3 教會史話444. 李仲義翁和鼎昌號<http://www.laijohn.com/book5/444.htm>。
  2. ^ 2.0 2.1 2.2 蘇全福。(1997)。屏東縣鄉賢傳略。
  3. ^ 3.0 3.1 3.2 3.3 萬丹鄉采風錄(增二版) - 李明進
  4. ^ https://cloud.hakka.gov.tw/Attachment/1/852103471.pdf>。
  5. ^ 5.0 5.1 5.2 當舊地主面對新式蔗糖工廠 —近代屏東地域菁英階層的挑戰<https://dcm.s3.hicloud.net.tw/e_upload/excel/object/2019-04-18/4e15c342-881d-42f1-bc08-43faa835173a/重修屏東縣志:人類分類與聚落村莊的發展-第十一章%20當舊地主面對新式蔗糖工廠-近代屏東地域菁英階層的挑戰1880-1930.pdf>。
  6. ^ 教會史話443. 萬丹設教會的緣由<http://www.laijohn.com/book5/443.htm>。
  7. ^ 臺灣列紳傳 / 臺灣總督府編. 臺北市: 臺灣總督府, 1916. Print.
  8. ^ 教會史話448. 李仲義伯好施行善<http://www.laijohn.com/book5/448.htm>。
  9. ^ 教會史話450. 李仲義繼室石舜英<http://www.laijohn.com/book5/4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