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朱利安·巴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朱利安·巴伯
朱利安·巴伯 (2008)
出生1937年(87—88歲)
国籍英国
母校剑桥大学
科隆大学
知名于无时间物理 (时间是幻觉的论点)
形状动力学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量子引力, 科学史

朱利安·巴伯/ˈbɑːrbər/,1937年)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兴趣为量子引力科学史

自1968年在科隆大学获得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为基础的博士学位以来,巴伯一直没有学术职位,而是兼职做翻译来养活自己和家人(尽管他有一个牛津大学的电子邮件地址,并且他的研究得到了经费,例如 FQXi 资助)。他居住在英国班伯里附近。 [1]

无时间物理学

[编辑]

他在 1999 年出版的《时间的终结》一书中推进了无时间物理学:这一有争议的观点是,我们所感知的时间除了是一种幻觉之外并不存在,而物理理论中的许多问题都是由假设时间确实存在而产生的。他认为,除了我们对过去记忆之外,我们没有其他关于过去的证据;除了我们对未来信念之外,我们没有其他关于未来的证据。 “差异仅仅创造了一种时间的幻觉,每个单独的时刻都以其自身的方式存在,完整无缺。”他把这些时刻称为“现在”。这一切都是幻觉:没有运动,也没有变化。他认为,时间的幻觉是我们通过他所谓的“时间胶囊”来解读的,时间胶囊是“任何创造或编码运动、变化或历史外观的固定模式”。

巴伯理论比块宇宙理论更加怀疑,因为它不仅否认时间的流逝,而且否认时间外部维度的存在。物理学根据“现在”彼此固有的相似性来对它们进行排序。这种排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排序,但它并不是来自于特定时间发生的“现在”,因为它们不会发生,也不是来自于它们沿着块宇宙的时间轴不变地存在,而是来自于它们的实际内容。

哲学家JME McTaggart在其1908年的著作《时间的非现实性》中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马赫动力学

[编辑]

巴伯还研究相关领域的马赫物理学。马赫方法要求物理学由直接可观察的量构成[來源請求] 。在标准分析动力学中,可以根据由粒子位置和动量(或瞬时速度)组成的状态确定系统的未来演变。巴伯认为,马赫方法避开了动量/瞬时速度,这些速度是无法直接观测的,因此需要多个仅由位置组成的“快照”。 这与巴伯时间思想中的快照或“现在”的概念有关。

巴伯与物理学家布鲁诺·贝尔托蒂合作开发了一种称为“最佳匹配”的技术,用于直接从物体彼此空间关系的天文测量中推导出引力方程。该方法于 1982 年发表,它对引力效应的描述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一样准确,但不需要时空的“背景”网格。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物理学家戴维·威尔特郡 (David Wiltshire) 认为,这种真正的马赫式或关系式方法可以解释宇宙加速膨胀的现象,而无需借助暗能量之类的诱因。 [2]

对巴伯思想的批评

[编辑]

理论物理学家李·斯莫林在他的书中多次提到巴伯的思想。然而斯莫林通常对巴伯的想法持严厉批评态度,因为斯莫林是现实主义时间理论的支持者,该理论认为时间是真实的,而不是巴伯所说的一种幻觉。 斯莫林认为,物理学家们不恰当地否定了时间的真实性,因为他们混淆了他们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是无时间的,但却处理着并不存在的抽象概念——与现实。 [3]斯莫林则假设,物理定律本身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而演变。 [4]

理论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 (Sean Carroll)批评了巴伯和所有坚持宇宙“无时间观”的物理学家:

问题不在于我不同意无时间论者的观点,而在于我不明白其中的重点。我没有动力去努力仔细阅读他们所写的内容,因为我不清楚这样做能得到什么。如果有人能直截了当地告诉我,用无时间的语言思考世界能让我理解什么,我会非常乐意重新调整我的态度,认真对待这些作品。 [5]

政治活动

[编辑]

1974 年 10 月的英国大选中,巴伯作为独立英国民族党候选人在班伯里参选, 获得 547 票。 [6]后来他开始活跃于社会民主党[7]

图书

[编辑]

唯一作者

[编辑]
  • 1999年。时间的终结:我们对宇宙理解的下一场革命。牛津大学出版社。 ;ISBN 0-19-511729-8 (平装本:ISBN 0-7538-1020-4 )
  • 2001年。动力学的发现:从机械论的角度研究动力学理论的发现和结构ISBN 0-19-513202-5国际标准书号 0-19-513202-5《绝对运动还是相对运动?》平装重印。
  • 1989年。绝对运动还是相对运动?ISBN 0-19-513203-3国际标准书号 0-19-513203-3
  • 2020年。雅努斯点:一种新的时间理论ISBN 978-0465095469基础书籍。

合著者

[编辑]

参见

[编辑]
  • 形状动力学

参考

[编辑]
  1. ^ Julian Barbour – Contact. [1 Octo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7). 
  2. ^ Merali, Zeeya. Is Einstein's Greatest Work All Wrong—Because He Didn't Go Far Enough?. Discover magazine. [10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24). 
  3. ^ Monk, Ray. Time Reborn by Lee Smolin – review. The Guardian. 6 June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uly 2013). 
  4. ^ Time Reborn: a new theory of time – a new view of the world. Royal Society of Arts. 21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June 2013). 
  5. ^ Carroll, Sean. Timelessness. Preposterous Universe. June 17, 2009 [26 Febr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6). 
  6. ^ October 1974 General Election - Banbury. [6 August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7. ^ Barbour, Julian. The End of Time: The Next Revolution in Phys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38. ISBN 0-7538-1020-4. 

进一步阅读

[编辑]
其他人对巴伯理论的科学研究

外部链接

[编辑]

[[Category:物理学史家]] [[Category:劍橋大學校友]] [[Category:绅士科学家]]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量子重力研究者]] [[Category:1937年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