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未选择的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未选择的路
The Road Not Taken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作品
1915年版《未选择的路》
體裁叙事诗
韵律不规则四步抑扬格英语Iambic tetrameter
押韵ABAAB
出版日期1915年8月
首次出版:《大西洋月刊
行数20

未选择的路》(英語:The Road Not Taken)是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叙事诗,首次发表在1915年8月的《大西洋月刊》上[1],后来作为1916年诗集《山间低地英语Mountain Interval》的第一首诗出版。这首诗的核心主题被普遍认为是“道路的分歧”。

1915年版《未选择的路》与1916年版《未选择的路》存在内容差异:在第13行中,“marked”被替换为“kept”;而在第18行中,“,”被替换为“—”。

创作背景

[编辑]
山间低地英语Mountain Interval》的封面,以及《未选择的路》的页面

1912年至1915年期间,弗罗斯特居住于英国,并与著名作家爱德华·托马斯英语Edward_Thomas_(poet)结识[2] 。不久,二人成为亲密的朋友,时常一起散步。有一天,当二人散步时,恰逢两条分岔路。而托马斯对该走哪条路感到迟疑,事后常常为自己的选择后悔。1915年,弗罗斯特回到新罕布什尔州创作该诗,后将诗歌的预发本寄给托马斯。 托马斯认真地对待这首诗,并觉得感同身受,这或许是托马斯决定参军入伍的诱因之一。托马斯后来在1917年的阿拉斯戰役中阵亡,得年39岁。[3][4]

诗歌结构

[编辑]

这首诗共有四节,每节五行,韵法为ABAAB(即每节的第一行与第三、四行押韵,第二行与第五行押韵),韵律四步抑扬格英语Iambic tetrameter(即每行有四个双音节音步)。然而,这首诗的四步抑扬格具有一定的不规则性,因为在几乎每一行的不同位置中,都会有一个抑扬格扬抑格取代。[5]

诗歌韵律

[编辑]
《未选择的路》英文朗诵

这首诗以对话般的语调写成,开篇便以近乎摄影般的笔触描绘“幽寂的黄树林”这一意象。韵律的变化为诗歌赋予了自然感,使思绪彷佛自发涌现,从而影响读者的期待感。[6] 在少数几句严格遵循抑扬格的诗行中,其更为规律的节奏支撑了一种逐步趋向于接受某种现实的观念,例如:“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而在最后一行,韵律与节奏的配合方式显然不同,出乎读者的意料。[7]

文本内容

[编辑]
英语原文(1916年版) 汉语译文
第一节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黄色的树林中岔开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踏足,
我一介旅人,久久伫立着
沿着其中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拐弯没入灌丛。

第二节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随后我选择另一条路,它同样可行,
或许更值得选择,
因为它荒草萋萋,盼人涉足,
尽管说到底,这两条路
被来往的脚步磨得相差无几。

第三节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那天清晨,两条路静卧着,
覆满落叶,未被足迹踏黑,
哦,我把第一条路留待他日再走!
可我深知,此路连着彼路,
恐怕我将不会再折返。

第四节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很久很久以后,在某处地方
我叹息着讲起此事:
树林中岔开两条路,而我——
我选择了那条少有人走的路,
所有的一切皆因此而变得不同。

诗歌主旨

[编辑]

《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最受欢迎的诗作之一,然而它却是一首经常被读者误解的诗歌。[8] 人们通常庸俗地将其解读为一首倡导“走自己的路”的诗歌。但实际上,这首诗反諷了这种想法。[9][10] 2015年,美国诗歌评论家大卫·奥尔英语David_Orr_(journalist)在《巴黎评论英语The_Paris_Review》发表评论,对这一误解评价到:[8]

诗中的叙述者告诉我们,在未来的某一时刻,他“将讲述”自己如何选择了那条少有人走的路……然而,他已经承认,两条路“同样铺展在落叶中”,并且“两条路几乎是一模一样”。因此,他事后声称的那条少有人走的路,实际上同样是一条多有人走的路。这两条路是可以互相替换的。

奥尔随后总结到:“这首诗探讨了抉择的必要性,但它却像作者本人一样,从未真正做出选择——相反,它反复地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同样神秘莫测、落叶斑驳的十字路口。”[8]

弗罗斯特创作这首诗,本意是挪揄其友人爱德华·托马斯,因为托马斯与弗罗斯特散步时,常常为选择一条路而迟疑不定。[11] 《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指出:“无论他们走哪条路,都一定会错过另一条路上的好东西。”[12]

诗歌末尾处的“轻声叹息”,时常被认为是对遗憾或满足的表达。然而,叙述者先前对“两条道路”的描述,与他将要叙述的内容之间,存在某种耐人寻味的差异。[13]劳伦斯·汤普森英语Lawrance_Thompson在《弗罗斯特传》中指出:有一次,弗罗斯特在朗诵这首诗前,曾对听众讲道:“你们要小心那首诗;它很吊诡——非常吊诡”,汤普森认为这可能是在暗示这首诗所具有的反讽性。[14][15]

汤普森认为:这首诗的叙述者是“一个习惯于将精力浪费在为自己所做之选择感到后悔的人:他事后惆怅地叹息着,为那些被拒绝的诱人选择而惋惜。”[14] 而弗罗斯特亦曾公开指出:爱德华·托马斯是诗歌中的叙述者原型,并评价诗中的叙述者“无论走哪条路,都会后悔自己没走另一条路,他就这样苛求自己”。[2]

持久影响

[编辑]
荷兰莱顿诗墙上的《未选择的路》诗句

(未选择的路)不仅在美国文学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更深植于美国文化乃至全球文化之中。它的标志性诗句已变得无处不在,从咖啡杯冰箱贴到毕业演讲,随处都可见它的身影……

——大卫·奥尔《未选择的路:在人人喜爱却大多误解的诗歌中寻找美国》(2016年)[8]

这首诗歌的句子被布鲁斯·霍恩斯比英语Bruce Hornsby梅莉莎·埃瑟里奇乔治·斯特雷特塔利布·奎利英语Talib Kweli等众多歌手引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并且曾是一部十二集电视连续剧的标题。仅在1980年-2016年间,美国就有两千多篇新闻报道引用这首诗的句子,而“The Road Not Taken”更是出现在四百多本书的各式标题中,这些书的主题从政治理论到僵尸末日,无所不包。[8]

《未选择的路》在中文世界亦具有相当影响力:2001年6月,中国大陆翻译家顾子欣的译作被编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直到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推行时也有沿用[16];而在2006年,中国大陆翻译家曹明伦的译作(名为“未走之路”)被编入台湾的国文教材。[17]

参考来源

[编辑]
  1. ^ Robert Frost, "A Group of Poems", the Atlantic Monthly (August 1915). Accessed 2021-03-18.
  2. ^ 2.0 2.1 Thompson, Lawrance Roger; Winnick, R. H. Robert Frost: The early years, 1874–1915.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0: 546. ISBN 9780030178061 (英语). 
  3. ^ Robinson, Katherine. Robert Frost: “The Road Not Taken” by Katherine Robinson. Poetry Foundation. 2023-09-28 [2023-09-29] (英语). 
  4. ^ Hollis, Matthew. Edward Thomas, Robert Frost and the road to war. The Guardian (London). 2011-07-29 [8 August 2011]. 
  5. ^ Asad, Omer.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Road Not Taken. Poem Analysis. 2015-11-26 [2024-07-26]. 
  6. ^ White, James Boyd. Living Speech: Resisting the Empire of For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1400827534.  p. 98
  7. ^ Timmerman, John H. Robert Frost: The Ethics of Ambiguity.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780838755327.  p. 71
  8. ^ 8.0 8.1 8.2 8.3 8.4 Orr, David. The Most Misread Poem in America. The Paris Review. 2015-09-11 [2020-04-12]. 
  9. ^ Sternbenz, Christina. Everyone Totally Misinterprets Robert Frost's Most Famous Poem. Business Insider. [13 June 2015]. 
  10. ^ Robinson, Katherine. Robert Frost: "The Road Not Taken". Poetry Foundation. [9 August 2016]. 
  11. ^ Robinson, Katherine. Poem Guide: Robert Frost: "The Road Not Taken". Poetry Foundation. [14 December 2020]. 
  12. ^ Miles, Jonathan. All the Difference. New York Times. May 11, 2008 [June 13, 2015]. 
  13. ^ Finger, Larry L. Frost's "The Road Not Taken": A 1925 Letter Come to Light. American Literature. November 1978, 50 (3): 478–479. JSTOR 2925142. doi:10.2307/2925142. 
  14. ^ 14.0 14.1 Thompson, Lawrance. Robert Frost. 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59. 
  15. ^ Kearns, Katherine. Cambridge Studie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7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0521109987.  p. 73
  16. ^ 郭初阳. 如果教材也能“优胜劣汰”: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 澎湃新闻. 2022-05-30. 
  17. ^ 焦鹏帅. 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20-08: 359. ISBN 978-7-105-16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