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拉克斯塔戰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拉克斯塔戰役
1814年瑞典-挪威戰爭的一部分

挪威畫家安德里亞斯·布洛赫英语Andreas Bloch繪製的《拉克斯塔的瑞典騎兵》(Swedish cavalry at Rakkestad
日期1814年8月6日
地点59°22′23″N 11°25′13″E / 59.37306°N 11.42028°E / 59.37306; 11.42028
结果 瑞典取得勝利
参战方
挪威 挪威 瑞典
指挥官与领导者
挪威 弗雷德里克·威廉·斯塔貝爾英语Frederik Wilhelm Stabell 艾伯哈德·馮·維格薩克英语Eberhard von Vegesack
兵力
1,700[1]-2,000人[2]
4門火炮
2,000[3]-3,000人[4][5]
4門火炮
伤亡与损失
100-150人傷亡
40人被俘[6][7]
約50人傷亡或被俘[6][7][8][9]
100km
62miles
朗內斯
7
朗內斯戰役(英语:Battle of Langnes) 1814年8月9日
拉克斯塔
馬特蘭德
5
馬特蘭德戰役(英语:Battle of Matrand) 1814年8月5日
腓特烈斯塔
4
腓特烈斯塔圍城戰(英语:Siege of Fredrikstad) 1814年8月4日 凱爾貝格橋戰役(英语:Battle of Kjølberg Bridge) 1814年8月14日
利耶爾
3
利耶爾戰役 (1814年)(英语:Battle of Lier (1814)) 1814年8月2日
蒂斯特達倫
2
蒂斯特達倫戰役(英语:Battle of Tistedalen) 1814年8月1日
瓦勒爾
1
入侵瓦勒爾(英语:Invasion of Hvaler)<br1814年7月29日
<maplink>: 不能解析JSON:语法错误
地图
黑色表示拉克斯塔戰役

拉克斯塔戰役挪威語Slaget ved Rakkestad),是1814年瑞典-挪威戰爭中的戰役,交戰地點位於挪威拉克斯塔。瑞典軍隊由艾伯哈德·馮·維格薩克英语Eberhard von Vegesack指揮,兵力約為2,000至3,000人,面對由弗雷德里克·威廉·斯塔貝爾英语Frederik Wilhelm Stabell領導、規模稍小的挪威軍隊。瑞典軍採取側翼包抄的策略,突破挪威軍的防線,並以有序的刺刀攻擊擊退對方的抵抗,造成後者損失慘重。拉克斯塔戰役重創挪威軍隊和國王克里斯蒂安八世的士氣,促使雙方於戰役結束後8天簽署《莫斯公約》,迅速結束戰爭。

背景

[编辑]

瑞典軍隊於1814年8月4日攻佔挪威城鎮哈爾登和其要塞腓特烈堡壘英语Fredriksten後,瑞典王儲卡爾·約翰收到消息,挪威在國王克里斯蒂安八世的率領下集結5,000至6,000名士兵,自基阿連馮·維格薩克英语Eberhard von Vegesack進軍,意圖打破瑞典軍對哈爾登的封鎖。[10]卡爾·約翰隨即命令馮·維格薩克集結部隊,準備於拉克斯塔反擊挪威主力軍。然克里斯蒂安八世在得知瑞典攻佔腓特烈堡壘後,認為挪威南部受到嚴重威脅而取消進攻,並退回格羅馬河附近,確保撤退路線和避免被瑞典軍包圍。之後克里斯蒂安八世於斯彼得貝格建立指揮部,由弗雷德里克·威廉·斯塔貝爾英语Frederik Wilhelm Stabell指揮約1,700[1]至2,000名[2]挪威士兵(另有部分文獻稱3,000[11]甚至4,000名[3]不等)和4門火炮(包括後來抵達的P. H. Butenschøn部隊),前往拉克斯塔摧毀該鎮橋樑,並於河流後方設下防線。[11]

過程

[编辑]

馮·維格薩克於8月6日紮營後,率領2,000至3,000名士兵和4門火炮向挪威方進軍。[3][4][5][11]馮·維格薩克經過偵查後,決定向挪威軍右翼強行渡河[11],並在2門六磅炮的掩護下迅速搭建橋樑,挪威軍則以2門一磅炮還擊[8];與此同時,部分瑞典獵兵(主要來自韋姆蘭獵兵團)在河對岸與挪威軍的中路部隊交火。韋姆蘭獵兵團(Värmland Jäger Regiment)和斯卡拉堡步兵團英语Skaraborg Regiment (infantry)在橋梁建成後,各派出一營兵力,由馮·維格薩克指揮迅速渡河,對挪威軍右翼部隊全面發動刺刀衝鋒攻擊,擊潰挪威軍的防線,壓制後者向後方退守。[12][8]此舉緩解了中路的壓力,韋姆蘭獵兵團第二營和卡爾馬軍團英语Kalmar Regiment得以藉由另一座臨時橋梁渡河,加入戰鬥,最終迫使挪威軍放棄陣地,敗逃後方。[12]P. H. Butenschøn率領挪威援軍趕到後,利用森林的掩護,暫時阻擋瑞典軍的猛攻[8],然瑞典獵兵隨後很快發動反擊,將其擊退。拉克斯塔一戰以瑞典軍的勝利告終,同時更多的部隊渡河追擊潰逃的挪威軍。[12]

影響

[编辑]

拉克斯塔戰役中,瑞典軍僅有11至15名士兵陣亡,36至45人受傷[8][9][7];挪威軍包括一名上尉在內則有100至150名士兵陣亡和受傷,另有40人被俘虜。[6][7]馮·維格薩克在取得勝利後向弗洛特斯塔(Flåtestad)進軍,在該鎮與布羅爾·塞德斯特倫英语Bror Cederström的部隊會合,繼續向特倫博格英语Trømborg推進,並於該村擊退另一支挪威軍隊。瑞典軍攻打至阿希姆後,在該鎮村莊朗內斯英语Langnes, Østfold的戰壕與挪威軍爆發戰鬥英语Battle of Langnes[6]8月11日,馮·維格薩克領軍進攻特勒格斯塔,並俘虜約200名挪威士兵(其餘越過格羅馬河撤退),瑞典至此佔領格羅馬河以東、奧耶倫湖英语Øyeren以南的地區。[13]8月14日凱爾貝格橋戰役英语Battle of Kjølberg Bridge結束後,雙方簽署對瑞典片面有利的《莫斯公約》,1814年瑞典-挪威戰爭正式告終。[14]

註腳

[编辑]
  1. ^ 1.0 1.1 Bensow 2012,第232–234頁.
  2. ^ 2.0 2.1 Prytz 1867,第250頁.
  3. ^ 3.0 3.1 3.2 Dagligt Allehanda 1814,第1頁.
  4. ^ 4.0 4.1 Bonde 1896,第92頁.
  5. ^ 5.0 5.1 Angell 1914,第288頁.
  6. ^ 6.0 6.1 6.2 6.3 Götlin 1820,第78頁.
  7. ^ 7.0 7.1 7.2 7.3 Gravallius 1815,第83頁.
  8. ^ 8.0 8.1 8.2 8.3 8.4 Angell 1914,第289頁.
  9. ^ 9.0 9.1 Vegesack 1850,第155頁.
  10. ^ Götlin 1820,第75頁.
  11. ^ 11.0 11.1 11.2 11.3 Götlin 1820,第76頁.
  12. ^ 12.0 12.1 12.2 Götlin 1820,第77頁.
  13. ^ Angell 1914,第317頁.
  14. ^ Gravallius 1815,第95-103頁.

參考資料

[编辑]

延伸閱讀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