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戚宦之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戚宦之爭是指東漢中后期持續約百年的外戚宦官之間的爭鬥,在東漢後期釀成黨錮之禍,最後於漢末結束。東漢在戚宦敗亡之後進入權臣專政、群雄割據的時代。

起因

[编辑]

歷史學者認為戚宦之爭的起因有以下幾種:

(一) 西漢皇后呂雉,在漢高祖惠帝死後造成呂氏專政的局面。另外,由于同姓宗室贵族拥有皇位继承权而不被皇帝信任,皇帝因而重用外戚。漢武帝時設大司馬大將軍一職,規定必須由外戚擔任,加重了外戚的權勢。最終西漢亦因外戚王莽篡位而滅亡。

在西漢,權勢高的外戚有:

  1. 漢高祖及惠帝時期的呂氏
  2. 武帝昭帝時的霍氏
  3. 宣帝時的史氏許氏
  4. 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時的王氏傅氏丁氏

(二) 東漢的漢光武帝削弱三公之政軍權力:漢光武帝因懼丞相權力過大會篡位,是以削弱三公之權力,結果使得常擔任內朝官職的外戚或宦官沒有了三公的制衡。

(三) 漢章帝死後,漢和帝繼位時由於年少而不能理政,由養母竇太后臨朝稱制,並讓兄長竇憲參預朝事,爾後竇憲因平定北匈奴有功升任大將軍,自此專擅朝政。漢和帝成年後為了重掌朝政,重用宦官鄭眾,設局成功翦除竇憲。漢和帝為獎勵鄭眾的首功,破例讓鄭眾成為首位封侯的宦官。

(四) 東漢歷朝的后妃,為了能受到皇帝的青睞而專寵於宮中,常倚重宦官幫助得以穩固宮中地位;而當繼位的皇子年少時,后妃就能以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掌握國政,並且重用父親或兄弟親屬擔任朝中重要職位;而當繼位的皇帝成年後,為了制衡中朝的權力平衡,亦仰賴宦官幫助以利穩固皇權。

(五) 地方豪強士族為了晉陞政治地位,攏絡結交受皇帝寵信的宦官或外戚近臣,藉由鬥垮立場敵對或妨害地位提升的政敵,確保自身家族或個人政治權利穩固,外戚及宦官也為了確保權利穩固,拉攏有利於己的豪強士族,打擊消滅對自身權利構成威脅的潛在政敵。

歷史

[编辑]

漢代皇帝重用妻族外戚的習慣自西漢延續至東漢。自章帝開始,皇帝大多英年早逝甚至早夭,而和帝以至後來所有君主皆年幼繼位,於是先帝的皇后憑藉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太后為鞏固權位而提拔其親戚,導致外戚掌政。皇帝成長後,太后交回政權,親政的皇帝不滿外戚專政,遂與宦官合謀對付外戚,宦官由此逐漸得勢。

到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為持續掌權,甚至不擇手段廢立皇帝(如質帝梁太后與外戚梁冀所立,但又被梁冀毒殺);戚宦之後又再擁立年幼的皇帝繼位,籍輔政相互爭奪權利,形成惡性循環。

戚宦之爭一直延續至東漢末年,直至少帝劉辯時外戚何進被宦官所殺,招致袁紹袁術等人率軍誅滅宦官,何苗何太后亦先後被殺,從而結束了最後一場戚宦爭權,之後朝政大權在權臣董卓死後輾轉落入曹操之手。曹操翦除與獻帝有姻親關係的外戚董承伏完後,藉著將三名女兒嫁給漢獻帝為妻方式專擅朝政,徹底杜絕新興戚宦爭權,直到曹丕代漢建

東漢中後期戚宦列表

[编辑]

下列皇帝即位及退位年齡依據史籍記載,可能與實際在位時間出現偏差。

皇帝 即位年齡 繼位方式 外戚主要人物 主要干政宦官 在位時間 退位年齡及原因 備註
和帝 10歲 太子繼位 【前期】竇氏(章帝妻族):竇太后窦宪
【後期】邓氏(和帝妻族):邓绥邓骘
鄭眾蔡倫 17年310天 27歲(病死) 竇太后崩,和帝誅殺竇氏一族後開始重用宦官,為戚宦之爭開端。
鄭眾亦開宦官专权及收養子的先例。
殇帝 100多天 外戚(太后)擁立 邓氏:邓绥(邓太后)、邓骘 220天 2歲(病死) 中國歷史上即位年紀最小和壽命最短的皇帝。
安帝 13歲 外戚擁立 【前期】邓氏
【後期】阎氏(安帝妻族):阎姬阎显
【前期】鄭眾、蔡倫
【後期】樊豐江京李閏
18年221天 32歲(病死) 殇帝崩,邓太后立安帝,司空周章謀立平原王劉勝,誅鄧騭兄弟,廢太后,事洩自殺。
邓太后崩,安帝聯合宦官與重臣誅灭邓氏一族,蔡倫自殺。
安帝乳母王聖與樊豐、江京誣陷太子劉保(顺帝),太子被廢為济阴王。
安帝出遊時駕崩,閻姬、閻顯兄弟和江京、樊豐等秘不發喪,後立刘懿为帝(前少帝)。
前少帝 不詳(7—14歲) 外戚與宦官擁立 阎氏:阎姬(阎太后)、阎显 江京、劉安、陳達等 206天 不詳(7—14歲)(病死) 阎显扶立幼帝後專擅,殺樊豐
劉懿逝世,阎显、太后與江京秘不發喪,孫程等十九位宦官发动政变,殺江京、劉安、陳達等,迎劉保登基。
顺帝 11歲 宦官擁立 【前期】阎氏
【後期】梁氏(顺帝妻族):梁妠梁商梁冀
【前期】孙程等十九人(十九侯)
【後期】高梵张防曹腾
18年285天 30歲(病死) 顺帝登基並诛灭阎氏一族,幽禁阎太后後掌控實權,平衡宦官、外戚及朝臣勢力。
冲帝 2歲 太子繼位 梁氏:梁妠(梁太后)、梁冀 曹腾 148天 3歲(病死) 九江发生暴乱。
质帝 8岁 外戚擁立 1年142天 9岁(被梁冀毒杀) 梁冀弒君後,在曹腾建議下迎立妹夫劉志為帝(桓帝)。
桓帝 15歲 外戚與宦官擁立 【前期】梁氏
【後期】竇氏(桓帝妻族):窦妙竇武
单超等五人(五侯)、侯览赵津 21年177天 36歲(病死) 梁太后去世,桓帝聯合单超等盡誅梁冀夫婦家族,另殺其同黨數十人,免職三百多人。
第一次黨錮之禍
桓帝無子駕崩,竇妙與竇武議立劉宏為帝(灵帝)。
灵帝 12歲 外戚擁立 【前期】竇氏:窦妙(窦太后)、竇武
【後期】董氏(灵帝母族):董太后董重
【前期】王甫曹節袁赦
【後期】吕强蹇硕十常侍張讓趙忠段珪等十二人)
21年88天 34歲(病死) 第二次黨錮之禍,窦武自殺,窦太后被软禁至死。
竇太后死後,董太后開始干政,命靈帝賣官求貨,自納金錢,又屢勸靈帝立劉協為太子,與劉辯(后少帝)生母何皇后交惡。
黃巾之亂起,灵帝納呂強建議大赥黨人;不久呂強遭趙忠等人誣陷,自殺。
靈帝駕崩後,上军校尉蹇碩欲殺何進再立劉協為帝,失敗。
后少帝 14歲 外戚擁立[1] 何氏(灵帝妻族、後少帝母族):何皇后(何太后)、何进 蹇硕及十常侍 136天 14歲(被董卓廢黜) 何太后臨朝,禁絕董太后干政。
蹇硕聯繫赵忠等人欲殺何進兄弟,事洩,何進殺蹇硕並迫董重自殺,董太后暴崩。
十常侍殺死何進後,袁紹袁術等盡誅宦官,張讓、段珪自殺,何進弟何苗亦被殺。
董卓率兵入洛陽,廢少帝,殺何太后,立獻帝劉協,盡攬朝政。

影響

[编辑]

影響朝政

[编辑]

先帝皇后在成為太后臨朝聽政後,每每提拔並包庇外戚;而皇帝成長後為奪權而重用宦官。兩派均各自結黨營私,互相爭鬥以鞏固權位,導致朝局日益腐敗。此外,皇帝亦同時扶植皇后(或生母)的外戚鞏固皇位,甚至與太后的外戚爭權;宦官內部又分成各派,並各自聯合皇帝、外戚與朝臣等不同力量,使政治鬥爭充斥朝堂,無法遏止。而不同勢力在失敗後亦往往被血腥清算,死者甚眾。

由於東漢早期提倡“清議”,使一批太學生與外戚批評宦官干政,宦官因此加以反擊。而皇帝則因忌憚外戚勢力而偏信宦官,結果在桓帝和靈帝兩朝均發生了黨錮之禍,清正的官員或被捕殺,或被禁錮(終身罷黜)。宦官因而更加得勢,為所欲為,士大夫、豪強離心。直至黃巾之亂爆發後群雄並起,朝政由權臣掌控後,東漢的政局已無法挽回。

間接激起民變

[编辑]

戚宦專權導致東漢中後期政治黑暗,官吏貪殘,橫徵暴斂,敲詐勒索。經濟上隨着豪強地主勢力不斷壯大,土地兼併盛行,使大批農民失掉土地,或流離失所,人民負擔沉重,苦難日深,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到黨錮之禍後,朝政由宦官把持,加上有為的正直官員或被殺或被禁止出仕,地方人士日漸離心,導致中央朝廷無法及時穩定地方危機,最終激發大規模的黃巾之亂。亂事平定後,朝堂由權臣把持並架空皇帝,地方州牧則割據一方,不服朝廷號令,東漢王朝至此名存實亡。

參考資料

[编辑]

参考文献与注释

[编辑]
  1. ^ 此處不同史籍記載有出入。《後漢書·何進傳》記戴灵帝认为皇子辩行为轻佻,没有君主的威仪,想立皇子协为太子,但因何氏受寵而未決;但《后汉书·盖勋传》及《三国志·武帝纪》提到刘辩时都称之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