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敬
外观
張邦敬 | |
---|---|
大明貴州布政使司左參政 | |
籍貫 | 陝西西安府韓城縣 |
字號 | 字簡甫,號中軒 |
出身 | |
|
張邦敬(16世紀—17世紀),字簡甫,號中軒[1],陝西西安府韓城縣人,明朝政治人物[2]。
生平
[编辑]張邦敬是萬曆元年(1573年)癸酉科陝西鄉試舉人,授高縣知縣,為政誠樸無華,以勸課農桑,興舉廢墜為務,深得民心,十七年(1589年)調任新設屏山知縣[3],調原武知縣,二十六年(1598年)陞河南同知,同年署理鞏縣知縣[4],以父母去世回鄉,服闋後改順德同知,有循良聲譽,陞敘州知府,刊刻四書五經於府學,奢崇明作亂時負責徵賦餉,因功陞四川按察司副使、兵備安綿,調雲南按察司副使、兵備金滄,兼提督學政,提拔多位名士,同時革除土番私貢金錢流弊,命令營伍不時檢閱,號為一方保障,四十六年(1618年)陞貴州布政使司左參政[5],三個月後告歸,杜門不再出仕,撫愛子孫,捐修學宮,設置司馬太史公祭田,得人們稱頌[2],去世後入祀高縣名宦祠[6]。
引用
[编辑]- ^ 乾隆《原武縣志·卷六》:知縣 明……張邦敬 號中軒,韓城人
- ^ 2.0 2.1 嘉慶《韓城縣志·卷六·賢良》:張邦敬,字簡甫,萬厯癸酉舉人,四川高縣知縣,調屏山,補原武,行取河南郡丞,鹽法屯政多所調停,丁內艱補順德,以循良稱,陞敘州知府,敘荒裔文教殘缺,公為刊四書五經於府學,安奢土司叛亂,大兵合勦,公徵賦餉奏降有功,陞安綿兵備副使,調雲南金滄兵備副使,兼攝督學,識拔多名士,他若革土番私貢之金,敕營伍時閱之規,號一方保障,陞貴州布政司監軍左參政,任三月歸里,杜門不出,推產伯兄,撫愛猶子孫,捐金葺學宮,置司馬太史公祭田,人多稱之。
-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二百九》:(萬曆十七年三月丙辰)吏戶兵三部覆四川撫按條議川……知縣張邦敬調繁難于新設縣……
- ^ 民國二十六年《鞏縣志·卷十一·職官》:明 知縣……張邦敬 補 萬厯二十六年任由河南府同知署,見魏進忠墓碑
-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五百六十八》:(萬曆四十六年四月辛卯)陞雲南副使張邦敬為貴州參政,延安知府馬呈秀為陝西副使。
- ^ 同治《高縣志·卷三十四·職官志》:張邦敬 陝西韓城舉人,萬厯間為高縣令,沉靜有為,悃幅無華,孜孜以勸課農桑,興舉廢墜為務,深得民心,會九絲平,以軍功擢敘州太守,累遷四川按察司副使,以上俱祀名宦祠。
參考文獻
[编辑]- 嘉慶《韓城縣志》·卷六·賢良
- 同治《高縣志》·卷三十四·職官志
- 乾隆《原武縣志》·卷六
- 民國二十六年《鞏縣志》·卷十一·職官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二百九、卷五百六十八
官衔 | ||
---|---|---|
前任: 唐繼年 |
明朝高縣知縣 萬曆年間 |
繼任: 楊汝翼 |
新頭銜 屏山縣建立
|
明朝屏山縣知縣 1589年—1591年 |
繼任: 杜時芳 |
前任: 褚應于 |
明朝原武縣知縣 萬曆年間 |
繼任: 李如梧 |
前任: 胡澄? |
明朝河南府同知 1598年—1599年 |
未知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盧觀象
|
前任: 崔鳳雛 |
明朝鞏縣知縣 (署) 1598年 |
繼任: 馮運隆 |
前任: 王屏 |
明朝順德府同知 1601年—1604年 |
繼任: 陳獻策 |
前任: 劉三樂 |
明朝敘州府知府 萬曆年間 |
繼任: 經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