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幻紫斑蝶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幻紫斑蝶
E. c. core, 喀拉拉邦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鱗翅目 Lepidoptera
总科: 鳳蝶總科 Papilionoidea
科: 蛺蝶科 Nymphalidae
亚科: 斑蝶亞科 Danainae
属: 紫斑蝶屬 Euploea
种:
幻紫斑蝶 E. core
二名法
Euploea core
(Cramer, 1780)

幻紫斑蝶學名Euploea core),又名鵝鑾鼻斑蝶柯氏紫斑蝶。分布於南亞[2]澳洲。它屬於斑蝶亞科(族群為斑蝶族[3]中的紫斑蝶與虎斑蝶群體。

E. core 為一種中等體型、翅膀邊緣具有一排白點的光澤黑色蝴蝶,體長約為 85—95 mm(3.3—3.7英寸)。E. core 飛行速度緩慢而穩定。由於其不適口性,常見於空中以最小的力量滑翔飛行。其幼蟲期會從食草中積蓄毒素,並從幼蟲傳遞至蛹,再至成蝶。覓食時,牠是一種非常大膽的蝴蝶,在每一叢花朵上停留時間較長。牠也常見於吸水行為中與同種蝴蝶或混合群體一同出現。該物種的雄蝶會拜訪如 豬屎豆屬天芥菜屬 等植物以補充費洛蒙,這些費洛蒙在求偶時用於吸引雌蝶。

Euploea core 於 thachangad

幻紫斑蝶是其屬(紫斑蝶屬)中最常見的代表。與虎斑蝶(屬於 斑蝶屬)一樣,紫斑蝶為不可食物種,因此成為其他印度蝴蝶模仿的對象(參見貝氏擬態)。此外,紫斑蝶屬 在印度的物種也展現另一種擬態形式,即穆氏擬態。因此,這一物種在印度受到比其他同屬成員更詳細的研究。

描述

[编辑]
腹面與背面對照

幻紫斑蝶具有光澤的黑色翅膀與帶有白色斑紋的褐色翅腹。翼展約為 8–9 公分,體部具有明顯的白色斑點。雄蝶在前翅背面近後緣處有一塊天鵝絨般的黑色斑塊。在腹面相同位置也有一道白色條紋。此白紋雌雄皆有。在自然休息姿勢下,這條紋會被後翅遮蔽,僅於捕捉並仔細觀察時可見。[4][5]

背面
E. godarti

節錄自《英屬印度動物誌:蝴蝶》Fauna of British India: Butterflies,第一卷:

背面暗褐色,邊緣區域顯著較淡;前翅與後翅具次端與端部系列白色斑點;前翅的前者多為橢圓形,於翅尖對面內彎排列,後者系列常不完整,未延伸至翅尖,斑點較小;常見一小型前緣斑,極少見有翅室尖端斑與一或數個中央斑;後翅內部斑列為長橢圓形,外部斑列為錐形。
腹面類似,但底色較一致;翅室、前緣與中央斑於前翅與後翅上幾乎一般存在。
godarti 亞種(=E. godarti)(分布於東北印度與緬甸)前翅亞三角形,臀角較 E. core 圓。後翅呈廣卵形。背面為暗褐色,邊緣明顯變淡,特別是前翅。前翅有一列多不完整或模糊的次端與端部小白點,翅尖處散布紫白色鱗片,分布程度變化大,從幾乎不可見的少量紫白鱗至整個翅尖皆為顯眼大斑塊。後翅次端斑呈橢圓或內錐形,端部斑呈圓形。
腹面較淡褐色,白點更大且邊緣明確。前翅翅尖無紫白色,翅室尖端有一斑(有時缺失),並有兩或三個中央斑點。後翅翅室尖端有一斑(有時缺失),後有五個小中央斑點。觸角、頭、胸與腹皆為深褐色,除觸角外,均稀疏帶有白點。

——查爾斯·湯瑪斯·賓漢The Fauna of British India, Including Ceylon and Burma 蝴蝶卷一[6]

亞種

[编辑]

Euploea core 的亞種如下:[7]

  • E. c. amymone (Godart, 1819)
  • E. c. andamanensis Atkinson, 1874安達曼紫斑蝶
  • E. c. asela Moore, 1877 –(斯里蘭卡)斑點極小,端部斑點至翅尖處消失。
  • E. c. bauermanni Röber, 1885
  • E. c. charox Kirsch, 1877
  • E. c. core (Cramer, 1780) –(北印度)斑點大致等大或略小。
  • E. c. distanti Moore, 1882
  • E. c. godarti Lucas, 1853
  • E. c. graminifera (Moore, 1883)
  • E. c. haworthi Lucas, 1853
  • E. c. kalaona Fruhstorfer, 1898
  • E. c. prunosa Moore, 1883
  • E. c. renellensis Carpenter, 1953
  • E. c. scherzeri Felder, 1862尼科巴紫斑蝶
  • E. c. vermiculata Butler, 1866 –(印度)前翅背面斑點往翅尖方向逐漸變大。

分布範圍、棲地與習性

[编辑]
幻紫斑蝶雄蝶(Euploea core)在印度Sattal地區外翻其毛筆狀器以釋放性費洛蒙[8]

幻紫斑蝶可見於南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印度孟加拉緬甸俄羅斯澳洲

在其分布範圍內,幻紫斑蝶可於各種海拔地區發現,從海平面一直延伸到高山地帶,海拔可達2,400米(8,000英尺)。牠可在所有植被層中出現,並棲息於從乾燥土地到森林地區的各類環境中。牠既常見於樹梢上滑翔,也常見於離地約一英尺高處穿梭覓花蜜。在茂密的森林中,牠常沿開放小徑飛行,或沿著河流移動。

由於不具可食性而受到保護,此蝴蝶的飛行姿態悠然自得。牠常在灌木叢間飛舞,尋找寄主植物,並造訪多種開花植物。當滑翔時,幻紫斑蝶將雙翅保持在略高於水平面的角度,以少數有節奏的扇翅動作維持飛行。

影片片段

幻紫斑蝶熱愛花蜜,並悠閒地造訪花朵。牠似乎偏好花束而非單朵花。在吸食時動作不急促,也不易被干擾,此時可近距離觀察。

在炎熱的日子裡,數量眾多的這種蝴蝶可見於濕沙上吸水幻紫斑蝶極喜吸水,常與其他紫斑蝶屬及其他斑蝶屬蝴蝶聚集成群地吸水。

此蝴蝶亦會聚集於植物受損處,如豬屎豆屬天芥菜屬等,以攝取吡咯里西啶生物鹼,這些化學物質是製造費洛蒙的前驅物。在求偶期間,幻紫斑蝶的雄蝶會釋放這些性費洛蒙以吸引雌蝶。一旦雌蝶靠近,雄蝶便會滑翔盤旋,並利用腹部末端伸出的兩對黃色刷狀器官將氣味散佈於空氣中。[4]

與其他斑蝶屬]蝴蝶如虎斑蝶一樣,幻紫斑蝶是最常見的遷徙蝴蝶之一。[9][10] 雄雌比例相等地參與遷徙行為。[11]

保護機制

[编辑]

由於幼蟲階段攝取寄主植物乳汁中的化學成分,幻紫斑蝶味道難以下嚥。因而受到保護,牠的飛行方式從容優雅,雙翅略高於水平面滑翔,顯示出其「不可口」的訊號。缺乏經驗的掠食者會嘗試攻擊,但很快便學會避開這種蝴蝶,因為牠體內的生物鹼會引起嘔吐。

此蝴蝶的翅膀堅韌如皮革。遭攻擊時,會假死並分泌液體,迫使掠食者釋放牠並感到噁心。一旦脫困,蝴蝶「神奇地恢復」,隨即飛離。掠食者所受的創傷足以讓蝴蝶的特徵深深烙印於記憶中。

生命週期

[编辑]

[编辑]
普通烏鴉蝶化蛹過程的縮時攝影

卵產於寄主植物嫩葉的葉背面。卵為光亮的白色,形狀高尖,有縱向肋紋。孵化前會轉為灰色,頂部則變成黑色。

幼蟲

[编辑]

整個幼蟲期都生活於葉背。幼蟲呈均勻圓柱形,色彩鮮明且表面光滑。體側具白色與深棕或黑色橫帶相間。在腳與腹足上方、沿身體側面,有一條橘紅帶,並間有黑色的氣門。最顯眼的特徵是四對長黑色觸鬚,其中第一對可動,且最為長。觸鬚分布於第3、4、6與12節。頭部光滑、有黑白相間的半圓條紋。

由於寄主植物含有毒性乳汁,幼蟲發展出特殊的攝食方式。牠會先咬斷葉片的中脈,以切斷乳汁的供應,再咬斷幾條側脈,進一步阻斷乳汁流動。然後再吃那些防禦已失效的葉片部位。牠能耐受植物毒素並儲存於脂肪組織中,使成蝶對掠食者而言變得不可口。

[编辑]

本種蝴蝶的蛹呈閃亮金色且緊實。翅緣與腹部各節邊緣有明顯的無色寬帶。腹部每節有一對黑斑。尾鉤為黑色。羽化前可透過蛹皮看到黑色翅膀。此蛹常受寄生蠅攻擊。

幼蟲寄主植物

[编辑]

普通烏鴉蝶攝食多種植物,分屬下列科別:

參考資料

[编辑]
  1. ^ Müller, C.J.; Tennent, W.J. Euploea core.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1, 2011: e.T160339A5362889 [19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1-2.RLTS.T160339A5362889.en可免费查阅. 
  2. ^ Varshney, R.K.; Smetacek, Peter. A Synoptic Catalogue of the Butterflies of India. New Delhi: Butterfly Research Centre, Bhimtal & Indinov Publishing, New Delhi. 2015: 152. ISBN 978-81-929826-4-9. doi:10.13140/RG.2.1.3966.2164. 
  3. ^ Savela, Markku. Euploea core (Cramer, [1780]). Lepidoptera and Some Other Life Forms. [July 1,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 2018). 
  4. ^ 4.0 4.1 Kunte, Krushnamegh. Butterflies of Peninsular India. India, A Lifescape. Hyderabad, India: Universities Press. 2000: 149. ISBN 978-8173713545. 
  5. ^ Moore, Frederic. Lepidoptera Indica. Vol. I. London: Lovell Reeve and Co. 1890–1892: 81–84 [2018-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2). 
  6. ^ 公有领域 前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领域的内容:Bingham, Charles Thomas. Fauna of British India. Butterflies Vol. 1. 1905: 32–33. 
  7. ^ Novák, Jiří. Taxon profile 'Common Indian Crow'. BioLib.cz. 28 July 2007 [10 Nov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November 2014). 
  8. ^ P. Howse; J.M. Stevens; Owen T. Jones. Insect Pheromones and their Use in Pest Management.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1 December 2013: 44–. ISBN 978-94-011-5344-7. 
  9. ^ Aitken, E.H. (1898). Migration of Euploea core. Journal of the Bombay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12:229-230
  10. ^ Reuben, D.E. (1961). Migrational flights of the Common India Crow butterfly Euploea core (Cramer). Journal of the Bombay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57:673-679
  11. ^ Kunte, K. (2005). Species composition, sex-ratios and movement patterns in Danaine butterfly migrations in southern India. Journal of the Bombay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102(3):28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