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語
外观
![]() |
平埔語,即臺灣平埔族群語言,為臺灣平埔族群(平地原住民)使用語言的統稱。隨著平埔族群於清代後期漢化,其傳統語言文化亦多數消失殆盡。
台湾西部平原已消亡的平埔语,主要有道卡斯语、巴布薩語、巴布拉语、洪雅语和西拉雅语等[1]。今日平埔族群語言尚存者,則有西部平原內陸地區的巴宰語、邵語,以及東部的噶瑪蘭語[2]:1—2。
研究
[编辑]當前台灣平埔語研究,主要根據語料包括有:聖經譯本、番仔契、歷史文獻中的地名記音。與台灣高山語同為台灣原住民語言/福摩沙諸語,但除少數語言如宜蘭噶瑪蘭語、南投日月潭邵語以外,大多數平埔語已經消亡。但相對於高山諸語來說,平埔語的重建,在音韻結構問題上是單一的,亦即依台語音韻結構、日語音韻結構來重建,因為在主要歷史文獻上,日語文獻和古文閩南漢字音文獻是最主要的兩大語種。[來源請求]
雖然荷蘭語文獻和其他羅馬字文獻、或者有人試圖以菲律賓塔加洛音韻結構重建平埔語也有代表性,但大多不切實際也不實用。未來在重建「單一平埔語方向」上,或者重譯聖經的可能形式上,日語、台語的音韻結構恐將只能是「單一平埔語」的唯二選擇擇。這同時也為將來高山諸語的整合提供了重要典型意義,亦即從最大可能的方向增加日語、台語的外來詞彙來提供高山諸語共同詞彙的使用比例。在聖經翻譯上,最大可能的增加希伯來語、希臘語詞彙也與日語(特別是漢字音與日式英語外來詞)、台語詞彙同樣是擴大台灣原住民/福摩沙諸語共同詞彙的四個主要方向,也是最具實質意義的四個方向。[來源請求]
有關著作
[编辑]荷治時期
[编辑]清領時期
[编辑]日治時期
[编辑]光復至今
[编辑]構詞學、詞彙詞義
[编辑]- 李壬癸《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台灣的南島語言》
- 姚榮松指導、蔡淑玲(2004)《台灣閩南語地名之語言研究:兼論其文化意涵與演變》新竹:竹教大台語所碩論
- 林慶勳指導、陳耀中(2007)《清代文獻反映平埔族群語言研究》高雄:高師大台文所碩論(漢字還原閩南語羅馬字轉寫)
地名考釋
[编辑]- 張耀錡1951《台灣平埔族社名研究》台北:南天
- 翁佳音1998《大台北古地圖考釋》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 陸傳傑2003《台灣地名事典》台北:遠足文化
- 劉澤民(台灣)2007《平埔百社古文書專輯》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陸傳傑2014《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台北:遠足文化
- 翁佳音、曹銘宗2016《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台北:貓頭鷹
- 陸傳傑2018《被誤解的台灣古地圖》台北:野人出版
- 許毓良2019《光緒十四年(1888):台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所見的新北山區》台北:遠足文化
參見
[编辑]参考資料
[编辑]- ^ 吴安其著. 南岛语分类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02: 289. ISBN 978-7-100-05683-0.
- ^ 李壬癸. 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群的語言. 臺灣語文研究. 2010-03-01, 5 (1): 1—14. doi:10.6710/JTLL.201003_5(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