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常茵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常茵
台灣作家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35-01-23)1935年1月23日
 中華民國四川省梁山縣
国籍 中華民國
职业軍人、作家
获奖青溪文藝獎
军事背景
服役 中華民國空軍
军衔 上尉
学历
经历

常茵(1935年1月23日),本名 常劍飛,別號 天明,筆名常青青、常天明、尚適臺灣作家

生平

[编辑]

四川省梁山縣人,空軍機械學校專修班第二十一期畢業。1972年以空軍上尉退役,即轉任新聞文化界。[1]

曾任「雄雞之聲」、「讀友文摘」、「企業世界」、「中市青年」刊物等執行編輯,《大社會雜誌》的副社長兼總編輯,「自強日報」、「民聲日報」編輯,「自強副刊」主編,「中台醫專」指導老師,以及全國圖書供應社主副總編輯。[2]

榮獲青溪文藝獎。[3]

創作風格與特色

[编辑]

常茵的創作文類有論述、散文和小說。論述為創作層面上的探討;散文多是充滿人生光明面的勵志小品,與探討人生百態的心靈哲學,用字通俗易懂;小說作品則多半描述時代男女愛情故事。[4]

作品

[编辑]

散文

[编辑]
  • 《誓言雋語》〔1969〕
  • 《靜思心語》〔1970〕
  • 《人生的座右銘》〔1970〕
  • 《珍貴的啟示》〔1971〕
  • 《愚人哲學》〔1974〕
  • 《心靈的花朵》〔1976〕
  • 《找回您自己》〔1977〕
  • 《充滿希望的人生》〔1978〕
  • 《生命的花朵》〔1978〕
  • 《未走完的路》〔1978〕
  • 《幸福之鑰》〔1978〕
  • 《雅俗文粹》〔1978〕
  • 《五四血淚史》〔1984〕
  • 《愚人的智慧》〔1986〕
  • 《那段艱苦的歲月》〔1991〕
  • 《人生拾掇》〔2007〕

小說

[编辑]
  • 《愛的漣漪》〔1958〕
  • 《古剎哲人》〔1958〕
  • 《滬濱碧血》〔1958〕
  • 《新生》〔1958〕
  • 《決鬥》〔1958〕
  • 《梅開二度的卓文君》〔1958〕
  • 《至愛》〔1958〕
  • 《海外憶忠魂》〔1959〕
  • 《夢》〔1959〕
  • 《不完整的愛》〔1960〕
  • 《愛的悲劇》〔1962〕
  • 《黃昏後》〔1963〕
  • 《赫貞河畔》〔1968〕
  • 《娃娃兵》〔1976〕
  • 《茫茫長夜》〔1976〕
  • 《異國情深》〔1977〕
  • 《白雲深處》〔1977〕
  • 《新社會的悲劇》〔1977〕
  • 《歌星淚影》〔1978〕
  • 《午夜訪客》〔1988〕
  • 《精神病院的戀歌》〔1993〕
  • 《天下一家》〔1998〕
  • 《維爾德.碧斯》〔2005〕
  • 《愛的花朵》
  • 《錯》
  • 《謎您小說》
  • 《那年夏天》
  • 《歐陽世家》
  • 《世界村的傳奇》
  • 《小仙女的祈禱》
  • 《那個流血的冬夜》

論述

[编辑]
  • 《寫作初步與欣賞》〔1968〕
  • 《世界哲學家的故事》〔1969〕
  • 《寫作的藝術》〔1998〕

參考資料

[编辑]
  1. ^ 誠品線上. 人生拾掇: 常茵勵志散文集. [2025-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02). 
  2. ^ 台灣文學網. 常茵. [2025-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03). 
  3. ^ 國立台灣文學館.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 [2025-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02). 
  4. ^ 文學好臺誌. 常茵 簡介. [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