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巨蜥 (澳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巨蜥
條紋尾巨蜥(Varanus caudolineatus

巨蜥戈安娜,英文俗名:goanna)是巨蜥屬Varanus)中分佈於澳洲東南亞的數種蜥蜴的統稱。在澳洲,「goanna」這個詞是用來指稱巨蜥,特別是屬於 Varanus 屬的監督蜥蜴。因此,goanna 是一種巨蜥。據信,「goanna」這個名稱源自「iguana」(鬣蜥)這個詞,因為早期的歐洲移民誤以為牠們是有親緣關係的。

目前已知約70種巨蜥,其中25種棲息於澳洲。這群多樣化的肉食性爬行動物體型差異極大,並佔據多種生態位[1]

巨蜥在原住民神話澳洲民間傳說中佔有重要地位。

作為掠食性蜥蜴,巨蜥通常體型龐大且具有尖牙利爪。最大的是佩倫提巨蜥V. giganteus),體長可超過1.5公尺。但並非所有巨蜥都如此巨大,侏儒巨蜥的體型可能比成人手臂還小。最小的短尾巨蜥V. brevicauda)僅20公分長,以昆蟲和小型囓齒動物為食。

巨蜥兼具捕食與食腐習性,會獵食任何能吞嚥的小型動物。農民常誤認牠們會攻擊羊隻,但巨蜥更可能是被腐肉吸引。

多數巨蜥體色深沉,常見灰、棕、黑與綠色,白色亦不罕見。沙漠物種常帶紅黃色調,其保護色從條紋、斑塊到圓點各異,幼體色澤通常比成體鮮豔。

與多數蜥蜴相同,巨蜥產卵。多數在巢穴產卵,部分物種則產於白蟻塚內,這既能保護卵又能提供孵化後的幼體食物。巨蜥無法像某些蜥蜴那樣再生四肢或尾巴。

詞源

[编辑]

「goanna」一詞源自「iguana」(鬣蜥)。早期澳洲殖民者將巨蜥比擬為南美洲蜥蜴。[2]南非對巨蜥的稱呼「leguaan」同樣源自西班牙語「iguana」。[來源請求]

物種

[编辑]
蕾絲巨蜥V. varius)於拜菲爾德國家公園

以下為澳洲常見物種(「巨蜥」與「監視蜥」在俗名中可互換):

棲息地

[编辑]
羅森伯格巨蜥袋鼠島

巨蜥遍佈澳洲各地(除塔斯馬尼亞),能適應多種環境。多數物種擅長攀樹或岩壁,蕾絲巨蜥(體長可達2公尺)是最著名的樹棲物種之一。沿海物種如紅樹林巨蜥適應沼澤環境,默滕斯水巨蜥則特化為水生形態,尾部如槳般協助游泳。

食性

[编辑]

巨蜥食性因物種與棲地而異,獵物包括昆蟲、小型蜥蜴、蛇類、哺乳動物、鳥類與鳥蛋。大型物種如佩倫提巨蜥甚至能捕食幼年袋鼠。所有巨蜥都會食腐,腐肉氣味對牠們有強烈吸引力。[3]

與人類的互動

[编辑]

衝突

[编辑]

巨蜥通常會避開人類,受威脅時會以後腿快速逃跑、豎起身體膨脹喉囊並發出嘶嘶聲。少數個體因食物誘惑可能失去戒心,當局建議勿在牠們的棲地餵食。極少數案例中巨蜥會造成嚴重傷害,[4]但多數專家認為除非人類先發動攻擊,否則巨蜥不會主動襲擊。原住民獵人視佩倫提巨蜥為高風險但美味的獵物。

關於巨蜥是否具毒性的爭議持續。過去認為其咬傷導致的持續出血是細菌感染所致,但2005年研究指出巨蜥具有口腔毒腺。[5]巨蜥強壯的尾巴如鱷尾般危險,可能擊倒兒童或犬隻。受驚的巨蜥有時會誤將站立的人類當作樹木攀爬,造成雙方傷害。[6]

保護現狀

[编辑]

全澳洲的巨蜥均屬受保護物種。[7]

文化與傳說

[编辑]

巨蜥在原住民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既是圖騰夢世紀故事中的擬人化角色,也是食物來源。其形象常見於原住民藝術,佩倫提巨蜥與小型巨蜥常被視為不同象徵。

歐洲移民流傳許多關於巨蜥的民間傳說,包括誇大其夜盜羊群甚至擄童的情節。曾有傳說認為巨蜥咬傷會導致傷口每年(或每七年)復發,現已證實是因其唾液中的細菌所致。2005年墨爾本大學研究確認巨蜥具有口腔毒腺。[8]

因巨蜥會捕食毒蛇,傳說認為牠們對蛇毒免疫,但無科學證據支持。另有故事描述牠們透過食用神奇植物或飲用療癒泉水中和毒性(此題材見於班卓·帕特森的幽默詩《強森的解毒劑》)。

傳統上,原住民將巨蜥油脂作為重要叢林藥劑,殖民時期後也被歐洲移民當作萬靈藥使用。澳洲作家梅·吉布斯的兒童文學《小淘氣與小乖乖》中,巨蜥「蜥蜴先生」是英雄角色,其銅像現立於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外。迪士尼電影《救難小英雄:澳洲歷險記》的反派角色麥克利奇則飼養名為「喬安娜」的巨蜥。

參考文獻

[编辑]
  1. ^ Ehmann, Harald. Encyclopedia of Australian Animals: Reptiles. (1992), p. 144. Angus&Robertson, Pymble, Australia. ISBN 0-207-17379-6.
  2. ^ MacDonald, Donald. Nature Notes and Queries: Goanna or Iguana. The Argus (Melbourne) (21,990) (Victoria, Australia). 19 January 1917: 5 [8 November 2018] –通过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3. ^ Cogger, Harold. Australian reptiles in colour. Terrey Hills, N.S.W.: Reed. 1978: 59. ISBN 0-589-50060-0. 
  4. ^ Naaman Zhou. 巨蜥襲擊:昆士蘭夫婦因意外事件住院. The Guardian. 16 August 2019.  参数|newspaper=与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news}}|website=) (帮助)
  5. ^ Emma Young. 蜥蜴的毒性秘密被揭露. New Scientist. 16 November 2005 [16 August 2019]. 
  6. ^ Underhill D (1993) Australia's Dangerous Creatures, Reader's Digest, Sydney, New South Wales, ISBN 0-86438-018-6
  7. ^ Monitor Lizards. www.wires.org.au. [2023-03-01] (澳大利亚英语). 
  8. ^ Goanna venom rocks the reptile record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4 August 2006., UniNews Vol. 14, No. 22 28 November - 12 December 2005,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Retrieved 8 March 2006

延伸閱讀

[编辑]
  • 哈羅德·科格(1967)《彩色澳洲爬行動物》
  • 丹尼斯·金與布萊恩·格林(1999)《巨蜥生物學》
  • 唐·安德希爾(1993)《澳洲危險生物》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