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甘会馆
山陕甘会馆 | |
---|---|
![]() 牌楼南面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河南省开封市 |
坐标 | 34°47′54.276″N 114°20′50.712″E / 34.79841000°N 114.34742000°E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清 |
编号 | 第五批第339项 |
认定时间 | 2001年6月25日 |
![]() |
山陕甘会馆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徐府街。会馆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以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著称[1]。200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历史
[编辑]山陕甘会馆所在地原为明朝开国元勋徐达裔孙奉敕修建的府第旧址,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山西、陕西、甘肃三省的寓汴富商集资修建为会馆[3]。由于水患淤积,全院地坪被抬高,1986年整修时,地坪下挖60厘米,恢复了清朝的原地坪[4]。
建筑
[编辑]山陕甘会馆现存关帝庙,面积约387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余平方米。会馆坐北朝南,采用四合院式布局,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照壁、戏楼、牌楼、大殿,两侧有左右翼门、垂花门、钟楼、鼓楼、东西厢房、东西跨院等[3]。
-
照壁内侧
-
戏楼北面
-
戏楼南面
-
牌楼北面
-
拜殿
-
拜殿前檐下的木雕
照壁
[编辑]照壁位于最南端,临徐府街而设,高8.6米,长16.5米,大体上分为台基、壁体、庑殿顶三部分,用青砖磨砖对缝砌成。照壁面向院内一侧中间镶嵌着一块“二龙戏珠”石雕图案。庑殿顶下南北两檐为砖雕的人物、花果、山水、鸟兽等图案,技法上以透雕、浮雕为主[3]。
戏楼
[编辑]戏楼位于照壁正北,坐南面北,平面布局呈“凸”字形,为开封唯一一座保存下来的古代戏楼建筑。戏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南北通道,连通会馆前院和后院,东西两侧有台阶至戏台。上层分为前后两部分,中间以一龙纹木雕屏风分隔,前台为表演区,三面敞开,卷棚顶;后台为化妆和休息区,硬山顶。前台的平板枋、额枋上雕刻有“云鹤图”、“丹凤朝阳”等图案,雕工精细[3]。
牌楼
[编辑]牌楼为重檐六柱五楼式,上檐为歇山式,下檐四组外向为庑殿式,内檐为悬山式,均覆绿色琉璃瓦。平面布局为三柱一组,三足鼎立。
主楼正脊饰牡丹花,中间为兽头驮方亭脊刹,东西两侧分别有一狮拥莲台和一象驮宝瓶。正脊两端鸱吻,剑把上东书“日”字,西书“月”字。上下各层檐下均设有象鼻昂斗拱。主楼中央前后分别悬挂近两米高的匾额,南面匾书“大义参天”,北面匾书“流芳千古”。匾的四周为“二龙戏珠”透雕。两侧次楼花板上画有八幅关于关羽的故事彩画。牌楼的每个角下均有垂花柱,共八根,分别雕刻有石榴、佛手、葵果、莲蓬、牡丹、荷花、花篮等。牌楼的两根中柱下各有三块近两米高的抱柱石[3]。
大殿
[编辑]大殿位于中轴线最北部,由拜殿、中殿、后殿三座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毗连而成。拜殿为歇山顶,面阔三间;后殿为硬山顶,面阔五间;中殿位于中间,供奉关羽塑像。整个大殿面积约540平方米,建筑平面布局呈“凸”字形。
大殿屋顶正脊为镂空的龙凤牡丹,两端置龙形正吻,正脊中心置狮驮宝瓶脊刹,并置有琉璃烧制的手卷式匾额,书“城圣大帝”四字。两山的悬鱼上各书四个大字,东边为“公平交易”,西边为“义中求财”。大殿前檐下从正心向外雕刻有七层木雕,题材丰富,雕工精细[3]。
其他建筑
[编辑]-
钟楼
-
鼓楼
-
牌楼及两侧的厢房
会馆中轴线两侧还分布着钟鼓楼、东西厢房和东西跨院等建筑。钟鼓楼分别位于戏台北面的东西两侧,形制相同,平面呈方形,重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正脊饰行龙图案,中置象驮宝葫芦脊刹[3]。
东西厢房位于钟鼓楼北面、牌楼两侧,各有房八间,均为单檐硬山顶建筑,覆灰筒瓦。屋面正脊饰高浮雕青砖牡丹花脊,两端置陶质正吻。山墙檐端下置墀头,雕刻有太狮少狮、菊花等图案。前檐柱与额枋相交处均饰有倒挂楣子,上额枋和平面枋上均为木雕[3]。
东西跨院位于大殿两侧,原为唱堂戏的小院落。东西跨院的建筑格局基本相同,均有偏殿、厢房、堂戏楼和门楼等建筑。配殿位于跨院北部,坐北向南,为前卷棚顶后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堂戏楼位于跨院南部,坐南向北,前卷棚顶后硬山顶,中间以隔扇分隔开,前为小戏台,后为化妆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