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寡頭政治集體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寡頭政治集體主義的理論與實踐》(英語: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ligarchical Collectivism)為乔治·奥威尔於1949年所創作的反烏托邦小說《一九八四》中的虛構書籍英语fictional book書中書)。據稱,此書由爱麦虞埃尔·果尔德施坦因撰寫,而他同時也是大洋國執政黨(簡稱「黨」)的主要對立者。「黨」將高斯登塑造成內黨前成員,並聲稱他一直密謀推翻老大哥(Big Brother)以及顛覆政府。[1]在小說中,主角温斯顿·史密斯在其所謂的友人奧布萊恩(英語:O'Brien)的指引下取得此書後便開始閱讀。溫斯頓曾回憶說:「……人們低聲傳誦著一本可怕的書,一部彙集所有異端思想的著作,其作者正是高斯登,而這本書在地下悄然流傳。它既無書名亦無正式標題,人們僅簡稱之為《那本書》。」

背景

[编辑]
奧威爾以十月革命領袖之一列夫·托洛茨基為原型塑造了伊曼紐·高斯登坦這一人物

在《一九八四》中,溫斯頓·史密斯以撰寫日記的方式坦承自己所犯下的「思想罪」,例如他對老大哥與「黨」所懷有的內心厭惡。 [2] 身處真理部工作期間,溫斯頓與黨內核心成員奥勃良接觸,由於他誤以為奧布萊恩屬於「兄弟會」——也就是由高斯登領導、對抗大洋國的地下組織。 [3] 起初,奧布萊恩的言行確實令溫斯頓深信不疑,特別是在奧布萊恩安排讓他閱讀《那本書》時──在大洋國,持有此書本身即構成犯罪。交談間,奧布萊恩向溫斯頓指出,《那本書》揭示了「黨」所建立反乌托邦社会的真實本質而欲正式成為「兄弟會」成員者,必先研讀此書。 [4] 溫斯頓形容自己第一次接觸《那本書》的情形如下:

那是一本文字沉重的黑色書籍,裝訂粗糙,封面上既無書名亦無標題;印刷的字跡亦略顯不規則。書頁邊緣明顯磨損,彷彿曾被多人傳閱。扉頁上題有[5]

寡頭集體政治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伊曼紐·高斯登—著

「寡頭政治集體主義」一詞指涉英社主義(大洋國的主導意識形態)、歐亞所奉行的新布爾什維主義,以及東亞所實行的死亡崇拜(自我抹滅)。溫斯頓閱讀了兩篇長文摘,說明這三個極權超國家──東亞國、歐亞國與大洋國──如何從一場全球戰爭中崛起,從而將過去與他所處的1984年連結起來,並解釋極權主義的基本政治哲學,其根源在於二十世紀所展現的獨裁政治傾向。「那本書」的核心啟示即在於,這三種表面上彼此對立的意識形態在實際上卻功能一致。[6]

從理論上講,寡頭政治集體主義讓人聯想到部分托洛茨基主义者於1930年代末提出的官僚集体主义,該理論用以描述史達林统治下的苏联。大洋國的主要公敵伊曼紐·高斯登即是以此理論為藍本而塑造。托洛茨基曾為布爾什維克黨核心成員,後遭史達林清洗並被宣告為蘇聯人民的公敵;而蘇聯則為托洛茨基協助在俄羅斯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7]流亡期間,托洛茨基亦曾公開批評蘇聯的社會體制。

内容

[编辑]

書中〈第一章:無知即力量〉與〈第三章:戰爭即和平〉均採用黨的口號作為章節標題;此外,奧布萊恩曾提及其中部分章節描述了推翻內黨的計劃。

第一章:無知即力量

[编辑]

〈无知即力量〉一章詳述了人類社會持續不斷的阶级斗争[8]章節一開始便指出,社會自古以來總是依階級種姓制度劃分為:

  • 上階級(統治者)
  • 中階級(為上層階級工作且渴望取而代之)
  • 下階級(只求生存)

歷史上,中階級常利用下階級之力量推翻上層;但一旦中階級奪取權力、成為新的上層,他們又再度壓迫下階級,使社會階級鬥爭形成無限循環。

在這個過程中,中階級表面上宣揚「正義」與「人類博愛」,實則其真正目的在於攀升至統治階級並鞏固自身權力。

伊恩·斯萊特(Ian Slater)指出,高斯登在書中提出的論點,超越了奧威爾早期(例如《一位聖公會牧師的女兒》)作品中的觀察。於早期作品中,中階級僅是假裝信奉平等;而在《动物庄园》中,國家最初宣稱掌權是為改善社會,隨後當技術進步令平等成為可能時,中階級便撇棄過去的承諾,因社會主義僅會妨礙其目標,遂公然施行暴政,並毫不掩飾對平等的敵視。[6]

因此,中階級創造的新話術演變成英社主義與階級集體主義。他們不再偽裝關心平等,而是赤裸裸地追求權力,使得「黨」與以往的暴政有所不同──儘管「黨」最初仍以社會主義之名合理化其統治。藉由強調集體主義,「黨」得以鞏固自身權力,並將英社主義包裝為資本主義必然延續的結果,聲稱在此制度下,下階級將不再遭受剝削。[1]

然而,事實上,社會階級的存在早已失去必要,集體主義僅成為延續對下階級剝削的工具。斯萊特指出,儘管奧布萊恩不一定擁有華宅,但與下階級相比,他的生活依然奢華。一旦「黨」徹底鞏固權力,所有合理化的藉口便不再需要。實際上,「黨」本質上是一種精英統治,而非世襲體制,其存在基於意識形態的純粹性,而非血統傳承,純屬出於實用考量。[9]

與奧威爾早前作品不同,本書中「黨」的剝削行徑是有意識且公開的。斯萊特指出,奧威爾藉由「黨」那脫離現實的政治操作,試圖揭露現代極權主義愈發純粹追求權力本身,而非其他目標。[1]

奧威爾認為,現代國家不僅能控制人民行為,甚至能掌握他們的思想,這正如同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最終所追求的目標。現代政府能達成此目標,關鍵在於技術進步,例如所謂的「電幕」──一種雙向傳輸影像的裝置,可使政府全天候監視全體人民。[1]

為了有效運用技術控制社會,極權政權必須推動高度集權,而大洋國所設立的四大部門──真理部、和平部、友愛部、富足部──正是基於此目的。 [10]

寡頭政治集體主義: 大洋國人社會階層金字塔

無產階級通常不易受宣傳影響;內黨最為忌憚的是中產階級(即外黨成員),而非無產階級,原因在於無產階級本已一無所有,也看不到未來。透過真理部進行的歷史修正,「黨」進一步剝奪無產階級對過去的記憶,使其無法從歷史中學習,亦無須憂慮未來,因他們被困在永恆的「現在」,缺乏革命可能性。[11]為防範任何非正統思想,真理部推行新話——一種刻意精簡的語言,藉由刪除能夠表達異端思想的詞彙,使異端概念難以存在。新話亦將思維二元化,例如僅用「好」(good)與「不好」(ungood)來劃分,這種刻意的二分法消除了細微差異,促使人們採取極端的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1]

內黨成員還必須養成自我欺騙的習慣,其中包括:

  • 犯罪止步:又稱「預防性愚蠢」,即在接觸到政治上危險的思想前,自行停止思考。[12]
  • 雙重思想: 指同時接受並信奉互相矛盾的觀點,卻不覺矛盾。[12]

如書中所述:

第三章:戰爭即和平

[编辑]

在閱讀第一章之前,溫斯頓先閱讀了第三章〈戰爭即和平〉,該章解釋了這句標語的含義,並回顧了全球三大超級大國的建立過程:

這三個超級國家在不同聯盟中進行了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但這場持續戰事在軍事上卻毫無意義,因為它是一場「目標有限、雙方均無法徹底摧毀對方、亦無實質利益衝突,更不存在真正意識形態分歧」的戰爭;畢竟,這三國本質上皆為極權主義國家。 [13]

科學技術的發展亦受到嚴格管控,因為「黨」不希望出現難以掌握的物資過剩,免得無產階級的生活水準提升至超出僅能維生的程度。唯一被允許的技術進步領域乃是思想控制種族滅絕——這兩項皆為各超級大國的共同目標。當思想控制技術臻於完美時,這些國家理論上就能發動一次決定性毀滅攻擊,使對手無法反擊。[14]

然而,即使在戰爭領域,技術進步仍可能違背「黨」的利益,因為這些超級國家實際上並不真正構成互相威脅──它們必須維持永久的有限戰爭狀態才能存續。藉由操弄戰爭帶來的恐慌與自我犧牲需求,這些國家所發動的戰爭並非真正針對彼此,而是針對本國人民。人民因此被刻意維持在無知、接近飢餓及過度勞動的狀態中。[15]

永久的有限戰爭也使「黨」得以轉移人民對國內問題與自身失敗的注意力。斯萊特指出,奧威爾認為,比起承諾「輕鬆、安全的生活」,更有效的統治策略在於引導民眾投入狂熱的民族主義。因此,戰爭成了一種心理工具,創造出一種反諷式的「和平」──一種停滯狀態,使任何真正進步變得不可能,世界永遠停留在原地,而唯一的變數僅在於最終是否能實現全球征服。 [16]

然而,儘管內黨成員畢生致力於將大洋國打造成全球霸權,但在面對戰爭時,他們仍然運用雙重思想,因為他們深知為了維持大洋國的社會結構,這場戰爭必須無限期延續。 [1]

後續章節

[编辑]

溫斯頓從未有機會讀完《寡頭政治集體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也無法在思想警察逮捕他與茱莉婭之前了解大洋國以及1984世界秩序中「為什麼」的問題;然而,他始終相信改變的希望存在於無產階級之中。隨後,在拷打過程中,奧布萊恩向他揭示了那個「為什麼」的問題:

「權力非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建立獨裁政權並非為保護革命,而是為創造革命以建立獨裁。迫害的目的,就是迫害;拷問的目的,也是拷問。」

「我們總能將異端者攫取於掌握之中,任其在痛苦中尖叫、破碎、令人厭惡;最終,他必將徹底懺悔、自我拯救,並自願趨附於我們腳下。溫斯頓,這正是我們正在建構的世界──一個勝利連連、凱旋接踵的世界,一個不斷、一再、持續向權力核心施加壓力的世界。」[1]

作者

[编辑]

奧布萊恩認為,溫斯頓·史密斯主張能推翻老大哥與「黨」的觀點全屬胡扯,因為溫斯頓並非「兄弟會」的革命者。於友愛部內,奧布萊恩對溫斯頓施以拷問,試圖「治療」其政治狂熱──也就是那種認為存在超越「黨」所構築現實之外的客觀真實的信念。在拷問室內的對話中,奧布萊恩告知溫斯頓,據稱由高斯登撰寫的《那本書》,實際上乃是由包括他在內的一個委員會共同編纂而成。當溫斯頓詢問該書是否真實時,他回答道:「就描述而言,是的;但其中所闡述之綱領則全屬胡扯。」 [17]

讀者始終無法確定,到底是奧布萊恩的說辭較為可信,或是高斯登的作者身分更為真實,因為「黨」不斷改寫過去,以掌控現在與未來。正如那句話所言:「控制過去者,控制未來;控制現在者,控制過去。」因此,各超級國中的「黨」皆掌握著現在,改寫著過去,並依據自身利益與無所不在的權力(排除中階級),強迫未來依照其透過政府與官僚集體主義所追求的方向發展。由此,「黨」得以維持寡頭集體主義體制,延續老大哥的統治。 [1]

意義

[编辑]

艾瑞克·切伊菲茨(英語:Eric Cheyfitz)指出:「不論這本書在小說情節中扮演何種角色,奧威爾藉由其詳盡闡述,傳達了對1949年當下以及他所預想之未來政治現實的見解。」 [18]

這本書被形容為對《被背叛的革命:蘇聯是什麼以及它將走向何方?》(1937年,作者為列夫·托洛茨基[14]以及《經理人革命》(1941年,由前托洛茨基主义者詹姆斯·伯納姆所著)的模仿和批評。[15][19]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Nineteen Eighty-Four (1949) in the omnibus George Orwell (1980) Book Club Associates, pp. 847–849.
  2. ^ Orwell, George Nineteen Eighty-Four (1949) in the omnibus George Orwell (1980) Book Club Associates, pp. 746–747
  3. ^ Orwell, George Nineteen Eighty-Four (1949) in the omnibus George Orwell (1980) Book Club Associates, pp. 748, 752.
  4. ^ Nineteen Eighty-Four (1949) in the omnibus George Orwell (1980) Book Club Associates, p. 849.
  5. ^ Orwell, George, Nineteen Eighty-Four (1949), London:The Folio Society, 2001, p.191
  6. ^ 6.0 6.1 Slater, Ian. Orwell. Montreal: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3: 243. ISBN 0-7735-2622-6. 
  7. ^ Peter Julicher. "Enemies of the People" Under the Soviets: A History of Repress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McFarland. 2015: 72. ISBN 978-1-4766-1855-5. 
  8. ^ Stewart, Anthony. George Orwell, Doubleness, and the Value of Decency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13. ISBN 0-415-96871-2. 
  9. ^ Slater, Ian. Orwell: The Road to Airstrip One.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3: 190–193. ISBN 9780773526228. 
  10. ^ Slater, Ian. Orwell: The Road to Airstrip One.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3: 194–196. ISBN 9780773526228. 
  11. ^ Slater, Ian. Orwell: The Road to Airstrip One.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3: 60–63. ISBN 9780773526228. 
  12. ^ 12.0 12.1 Slater, Ian. Orwell: The Road to Airstrip One.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3: 205. ISBN 9780773526228. 
  13. ^ Orwell, George. Nineteen Eighty-Four (1949), London:The Folio Society, 2001, p.193.
  14. ^ 14.0 14.1 Decker, James M. George Orwell's 1984 and Political Ideology. Bloom, Harold (编). George Orwell's 1984 and Political Ideology.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137. ISBN 978-1-4381-1300-5. 
  15. ^ 15.0 15.1 Freedman, Carl. The Incomplete Projects: Marxism, Moder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e需要免费注册.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2002: 183–184. ISBN 978-0-8195-6555-6. 
  16. ^ Slater, Ian. Orwell: The Road to Airstrip One.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3: 215–216. ISBN 9780773526228. 
  17. ^ Orwell, George Nineteen Eighty-Four (1949) in the omnibus George Orwell (1980) Book Club Associates London, p. 894.
  18. ^ Cheyfitz, Eric. The Disinformation Age: The Collapse of Liberal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Taylor & Francis. 2017-02-10: 2. ISBN 978-1-351-83908-2 (英语). 
  19. ^ Maddison, Michael. 1984: A Burnhamite Fantasy?. The Political Quarterly. 1961, 32 (1): 71–79 [2025-02-09]. ISSN 1467-923X. doi:10.1111/j.1467-923X.1961.tb00429.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09)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