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奉叔
寇奉叔[1](507年—582年4月26日),字遵夏,上谷郡昌平县(今北京市昌平区)人,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官员。
生平
[编辑]北魏永安元年(528年),广州刺史郑先护征辟寇奉叔担任广州主簿,不久寇奉叔代理唐阳郡太守。永安二年(529年),临淮王元彧作为南梁的将军来进攻广州,寇奉叔亲自出战,击退了敌军,因功封鲁阳男,又加威烈将军、奉朝请,转任□远将军,仍为广州别驾,又被选拔出任顺阳郡太守、当郡都督。永熙三年(534),魏孝武帝西迁关中,寇奉叔与广州别驾刘志起兵支持魏孝武帝,派遣使者归附西魏。西魏朝廷嘉奖寇奉叔的诚节,命令寇奉叔回到顺阳郡,改封昌国县男。蛮族酋长梅莫堕围困汉广,北齐将军刘光邻进攻汝南,寇奉叔将两军都击败,出任安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当时洵州刺史杜清和归附西魏,宇文泰认为边境百姓刚归附,特别征召寇奉叔出任洵州赞治,兼任洵州司马。巴民不了解数学,州郡没有账簿,寇奉叔设置学校招募学生,亲自教授数学。寇奉叔升任洵州别驾、兼任洵州长史,很快加通直散骑常侍,又加帅都督,检校洵州城防。洵州没有城隍,寇奉叔堆砌石头筑城,营造楼堞,升任□上士,仍为八道大使,又升任司世上士,增加食邑三百户。不久寇奉叔的母亲河南夫人去世,没多久父亲寇俊也去世,寇奉叔为父母守丧,改任骠骑将军、右光禄大夫。丧期结束后寇奉叔外任广州别驾、兼任广州长史,又转任大都督、襄邑郡太守,不久进爵为子,增加食邑四百户,又出任使持节、仪同大将军、改封为伯。开皇二年三月十八日(582年4月26日),寇奉叔因病在家中去世,虚岁七十六,隋文帝诏令派遣员外散骑侍郎念豁前往悼念,又派遣奉朝请陆彥衡以少牢祭祀,追赠使持节、仪同大将军、毫州诸军事、毫州刺史,谥号惠。开皇三年岁次癸卯十月丙寅朔十九日甲申(583年11月9日),寇奉叔归葬于河阴县芒山河南宣穆公寇讚墓旁[2][1][3][4]。
家庭
[编辑]高祖
[编辑]曾祖
[编辑]祖父
[编辑]父母
[编辑]兄弟姐妹
[编辑]- 寇郁,西魏丞相府属
- 寇颙,隋朝翊师大将军、仪同三司、扶风郡太守、濩澤县公
夫人
[编辑]- 辛怜,洛州刺史辛双欢孙女,广州刺史辛贤之女,封繁昌县君,开皇六年九月十八日(586年11月5日)因病在家中去世,开皇十一年岁次己亥八月庚戌朔十二日辛酉(591年9月5日)与惠公寇奉叔合葬[5]
子女
[编辑]- 寇慥,长子,都督、宁州总管府司录、怀县县令[2]
- 寇𤋼,第二子,利州总管府属、相府礼曹[2]
- 寇协,第四子,大都督、宋王记室、广州赞治[2]
- 寇婉娴,长女,嫁梁旷第三子梁洪度[2]
- 寇嬛仪,第二女[2]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周书校勘记·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一0》:子奉位至仪同三司大将军顺阳郡守洵州刺史昌国县公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有寇奉叔墓志(图版三六二),奉叔即奉,传当是双名单称。志称奉叔周时终官和隋初赠官都是仪同大将军。按卷六武帝纪建德四年十月改“仪同三司为仪同大将军”,是周末已无仪同三司之号。且大将军亦决无加仪同三司之理。这里“三司”二字衍。又传称洵州刺史,据志则奉叔初官洵州赞治兼司马,后迁别驾、长史。据卷四四泉企传巴州改洵州后,其刺史仍是自称巴州刺史之蛮帅杜清和。传之刺史或为长史之误。又志称奉叔由昌国县男,进封子、伯,未尝封公。碑志于父祖官爵,类多夸饰,而此乃低于本传。当是唐初修史所据,乃唐时后人所上家状之类,墓志乃隋时所撰,距奉叔之死不久,尚难增高官爵,所述当得其实。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王其祎,周晓薇编著;王庆卫,樊波助理;毛汉光,耿慧玲顾问. 《隋代墓志铭汇考 1》. 北京市: 线装书局. 2007年10月: 58–66、73–80. ISBN 9787801065889 (中文(繁體)).
- ^ 《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子奉,位至仪同三司、大将军、顺阳郡守、洵州刺史、昌国县公。
- ^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子奉,位至仪同大将军、顺阳郡守、洵州刺史、昌国县公。
- ^ 王其祎,周晓薇编著;王庆卫,樊波助理;毛汉光,耿慧玲顾问. 《隋代墓志铭汇考 2》. 北京市: 线装书局. 2007年10月: 4–8. ISBN 9787801065889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