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寇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寇儁

寇俊(?—563年),字祖俊上谷郡昌平县(今北京市昌平区)人,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官员。

生平

[编辑]

寇俊的祖父寇赞是北魏南雍州刺史,父亲寇臻是安远将军、郢州刺史[1]

寇俊性情宽厚文雅,从小懂事有气量,喜欢学习记忆力强。寇俊的哥哥寇祖训、寇祖礼和寇俊都有志行,整个家庭都友好和睦,祖孙同居,父亲寇臻去世虽然时间很久,但是还是在他平生所居住的房屋内,设置布帷帐帘几杖等物,按时节依次祭拜,流着泪陈献牺牲,如同祭祀宗庙。不管遇到好事坏事,寇俊肯定要先加以禀报,离家远行往返,也都要禀报。寇俊的性情又廉洁宽厚,不谋求财利,他的的家人曾经卖物品给他人,获利若干匹绢[2]。寇俊后来知道了说:“不好的树木下的阴凉,暂时休息也不行;盗泉的水,不能随便喝。获得钱财却丧失德行,我是不愿意这样做的。”寇俊于是寻找到买主将绢归还给他[3],寇俊平时的意愿就是如此[4][5]

寇俊后来被以选为魏孝文帝挽郎,出任奉朝请延昌四年(515年),大乘教反叛,燕赵动乱不安,寇俊参与监督军事东征,因功出任员外散骑侍郎,升任尚书左民郎中,因为给母亲守丧而没有上任。正光三年(522年),寇俊出任轻车将军,转任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任司空主簿。当时灵太后摄政,减去十分之一享受俸禄的官吏,建造永宁寺,命令寇俊掌管此事。建造佛寺费用极多,经手的官吏却不能欺瞒寇俊,寺庙建成后十分壮丽。灵太后嘉奖寇俊,任命为左军将军孝昌年间,朝廷商议认为国用不足,于是设置盐池都将,官位与上郡太守相等。先后任此职务的人多有侵占隐没,于是任命寇俊担任盐池都将,加号龙骧将军,仍为司空主簿[6][5]

永安元年(528年),华州百姓史底与司徒杨椿争田产而打官司。长史官员以下因为杨椿为权贵,因此都说杨椿有理,要将田地给杨椿。寇俊说:“史底是穷困百姓,杨椿强行夺其土地。如果要损不足而给有余,大家都如此认为,我不敢听命。”寇俊于是将地还给史底。魏孝庄帝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嘉奖寇俊守正不挠,马上委任为司马,赐给一百匹帛,那些替杨椿说话的,都受到了谴责[7][8]

永安二年(529年),寇俊外任左将军梁州刺史。当地风俗野蛮,很多人成为盗贼。寇俊下令郡县建立学校,劝导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勉励礼让,几年之中民情风俗得以全面改革。南梁派遣将领曹琰之镇守魏兴郡,每天都在构筑工事。曹琰之经常派遣军队侵扰边境,边境之人都很担心。寇俊派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魏兴城,活捉曹琰之,曹琰之是南梁大将曹景宗最小的弟弟,从此南梁人都害怕了。恰逢北魏发生了很多事件,梁州又处在僻远之处,南梁知道梁州没有外援,于是派遣大军驻扎在魏兴郡,目的是攻取梁州。寇俊安抚激励将士,大家都愿舍命报效。南梁得知寇俊受到众人忠心拥戴,不敢来攻。寇俊任刺史俭朴清苦,不置办产业,任职期满离任时,寇俊的儿子等人都是步行回去。州吏和百姓为寇俊送行,一路上留恋不舍,寇俊经历多时才出了州境[9][10]

天平四年(537年)[11],东魏任命寇俊为南中郎将、洛州刺史,改封颍川郡开国公[12],寇俊因此密谋归附西魏。大统五年(539年),寇俊率领全家和亲属共四百多人西入关中,出任秘书监。当时统军治国各种事务都开始兴办,经史典籍散逸,寇俊选置令史,抄写收集经典书籍,四部群书逐渐得以完备,加镇东将军,封西安县男,食邑二百户。大统十七年(551年),寇俊出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寇俊因为年老请求辞职,宇文泰没有同意,寇俊于是自称疾病严重,不再入朝。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寇俊获赐姓若口引氏[13][14]

周孝闵帝登基,寇俊进爵为子爵,食邑增加五百户。武成元年(559年),寇俊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增加食邑总计二千户。寇俊虽然年迈,但是志向和见识未衰减,教授子孙,必先教礼法。周明帝尊儒重道,特别钦赏寇俊,多次加以嘉奖恩赏,想与寇俊相见。寇俊无从推却,只好入朝晋见。周明帝与他同席而坐,乘便请教洛阳旧事。寇俊身高八尺,胡须鬓角雪白,容貌举止端庄安详,说话声音洪亮。周明帝与寇俊交谈,不自觉地多次往前移动。当寇俊告辞时,周明帝亲自握住他的手说:“您的年龄和德望都很高,我为之钦尚,所谈之事,寄希望于您。最好能够多见面,以慰抚我悬念之心。”周明帝安排寇俊乘坐皇帝的坐驾,命令寇俊皇帝面前乘坐驰出。周明帝望着左右的人说:“这样的事,只有积善的人可以得到。不仅仅是见重当世,而且也会传之万古。”[3]当时人都认为是一大荣耀。保定三年(563年),寇俊去世,虚岁八十或者八十二[15]周武帝感叹惋惜,赠予寇俊原本的官职,加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谥号[16][17]

寇俊笃守仁义,五服之内亲属中的孤儿,寇俊把自己穿的衣物和食物都分给他们。寇俊年少时为司徒崔光赏识,崔光命令儿子崔励与寇俊结为朋友。寇俊每次拜访崔光,经常都是交谈一整天。小宗伯卢辩以寇俊功业和操行都很好,对待他以老师和友人的礼仪,每当有了空闲的时候,就拜访寇俊亲切交谈一整天。卢辩经常对人说:“见不到西安君,心中的烦恼无法驱除。”寇俊得到学识渊博通达人士的敬重都是如此[18][19]

家庭

[编辑]

兄弟姐妹

[编辑]
  • 寇祖训,北魏顺阳郡太守
  • 寇治,北魏前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昌平昭男
  • 寇孚,北魏奉朝请、南阳郡太守
  • 寇慰,北魏冠军府长史
  • 寇凭,北魏本郡功曹、代理高阳县县令
  • 寇祖仁,北魏尚书郎
  • 寇氏,嫁东魏平广洛三州刺史、恭公辛珍之,追赠昌平县君

夫人

[编辑]
  • 某氏,封河南夫人[12]

子女

[编辑]
  • 寇郁,长子,西魏丞相府属[20]
  • 寇奉叔,隋朝使持节、仪同大将军、襄邑郡太守、昌国惠伯[12]
  • 寇颙,隋朝翊师大将军、仪同三司、扶风郡太守、濩澤县公[12]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寇隽字祖隽,上谷昌平人也。祖赞,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2. ^ 《周书校勘记·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二》:而剩得绢五匹 北史卷二七寇赞附孙隽传作“而利得绢一匹”。
  3. ^ 3.0 3.1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七》: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寇俊,赞之孙也,少有学行。家人尝卖物,多得绢五匹,俊于后知之,曰:“得财失行,吾所不取。”访主还之。敦睦宗族,与同丰约,教训子孙,必先礼义。自大统中,称老疾,不朝谒;世宗虚心欲见之,俊不得已入见。王引之同席而坐,问以魏朝旧事;载以御舆,令于王前乘之以出,顾谓左右曰:“如此之事,唯积善者可以致之。”
  4. ^ 《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焉。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隽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之水,无容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遂访主还之。其雅志如此。
  5. ^ 5.0 5.1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隽字祖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利得绢一匹。隽于后知之,乃曰:“得财失行,吾所不取。”访主还之。以选为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请。大乘贼起,燕、赵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累迁司空府主簿。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孝昌中,朝议以国用不足,乃置盐池都将,秩比上郡。前后居职者多有侵隐,乃以隽为之,仍主簿。
  6. ^ 《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以选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请。大乘贼起,燕齐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正光三年,拜轻(骑)〔车〕将军,迁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主簿。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孝昌中,朝议以国用不足,乃置盐池都将,秩比上郡。前后居职者,多有侵隐。乃以隽为之。加龙骧将军,仍主簿。
  7. ^ 《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其附椿者,咸谴责焉。
  8. ^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永安初,华州人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隽曰:“史底穷人,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挠,拜司马;其附椿者咸责焉。
  9. ^ 《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二年,出为左将军、(凉)〔梁〕州刺史。民俗荒犷,多为盗贼。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琰之屡扰疆埸,边人患之。隽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隽在州清苦,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10. ^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二年,出为梁州刺史。人俗荒犷,多为盗贼。隽乃令郡县为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板筑。琰之屡扰疆埸,边人患之。隽遣长史杜林道攻克其城,并禽琰之。琰之即梁大将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惧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隽抚厉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隽在州清苦,不事产业,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11. ^ 《周书校勘记·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七》:大统二年 宋本和北史传“二”作“三”。
  12. ^ 12.0 12.1 12.2 12.3 王其祎,周晓薇编著;王庆卫,樊波助理;毛汉光,耿慧玲顾问. 《隋代墓志铭汇考 1》. 北京市: 线装书局. 2007年10月: 58–66、73–80. ISBN 9787801065889 (中文(繁體)). 
  13. ^ 《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大统二年,东魏授隽洛州刺史,隽因此乃谋归阙。五年,将家及亲属四百余口入关,拜秘书监。时军国草创,坟典散逸,隽始选置令史,抄集经籍,四部群书,稍得周备。加镇东将军,封西安县男,邑二百户。十七年,除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隽以年老乞骸骨,太祖弗许。遂称疾笃,不复朝觐。魏恭帝三年,赐姓若口引氏。
  14. ^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大统三年,东魏授隽洛州刺史,隽因此乃谋归阙。五年,将家及亲属四百口入关,拜秘书监。时军国草创,坟典散逸,隽始选置令史,抄集经籍,四部群书,稍得周备。加镇东将军,封西安县男。十七年,加散骑常侍,遂称笃疾,不复朝觐。恭帝三年,赐姓若口引氏。孝闵帝践阼,进爵为子。武成元年,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15. ^ 《周书校勘记·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九》:时年八十 北史本传作“八十二”。
  16. ^ 《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孝闵帝践阼,进爵为子,增邑五百户。武成元年,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增邑并前二千户。隽年齿虽迈,而志识未衰,教授子孙,必先礼典。世宗尚儒重道,特钦赏之,数加恩锡,思与相见。隽不得已,乃入朝。世宗与同席而坐,因顾访洛阳故事。隽身长八尺,须鬓皓然,容止端详,音韵清朗。帝与之谈论,不觉屡为前膝。及隽辞还,帝亲执其手曰:“公年德俱尊,朕所钦尚,乞言之事,所望于公。宜数相见,以慰虚想。”以御舆令于帝前乘出。顾谓左右曰:“如此之事,唯积善者可以致之。何止见重于今,亦将传之万古。”时人咸以为荣。保定三年卒,时年八十。高祖叹惜之,赠本官,加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谥曰元。
  17. ^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隽年齿虽高,而志识未衰,教授子孙,必先典礼。明帝尚儒重德,特钦赏之,数加恩赐,思与相见。隽不得已,乃入朝,帝与同席而坐,顾访洛阳故事。隽身长八尺,须鬓皓然,容止端详,音韵清朗。帝与之谈论,不觉屡为之前膝。及隽辞还,帝亲执其手,曰:“公年德俱尊,朕所钦尚。乞言之事,所望于公。宜数相见,以慰虚想。”以御舆令于帝前乘出。顾谓左右曰:“如此事,唯积善者可以致之。何止见重于今,亦将传之万古。”时人咸以为荣。卒年八十二。武帝叹惜之,赠本官,加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谥曰元。
  18. ^ 《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隽笃于仁义,期功之有孤者,衣食丰约,俱与之同。少为司徒崔光所知,光命其子励与隽结友。隽每造光,常清言移日。小宗伯卢辩以隽业行俱崇,待以师友之礼。每有闲暇,辄诣隽䜩语弥日。恒谓人曰:“不见西安君,烦忧不遣。”其为通人所敬重如此。
  19. ^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隽笃于仁义,期功之中有孤幼者,衣食丰约,并与之同。少为司徒崔光所知,光命其子励与隽结友。隽每造光,常清谈移日。小宗伯卢辩以隽业行俱崇,待以师友之礼,每有闲暇,辄诣隽䜩语弥日。恒谓人曰:“不见西安君,烦忧不遣。”其为通人所敬重如此。
  20. ^ 王其祎,周晓薇编著;王庆卫,樊波助理;毛汉光,耿慧玲顾问. 《隋代墓志铭汇考 2》. 北京市: 线装书局. 2007年10月: 8–10. ISBN 9787801065889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