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宣夜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宣夜說是中國古代的宇宙論,認為宇宙有無限廣度的空間。宣夜說受道家思想影響,起源可追溯至《莊子·逍遙遊》:「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即以提問方式表述對天無邊際的懷疑。東漢時期秘書郎郄萌將此觀念系統化,提出宇宙無形、天體浮動的說法,後世稱之為「宣夜之學」。此說不認為天有某種形狀,沒有「天球」的想法。依據萬有引力定律和天體力學法則說明了天體的運動,證明了宣夜說的基本觀點是正確的,然而在古代中國缺乏證明理論的手段,只能使它保留在思想領域,成為一種思辯的假說。

唐太宗貞觀年間編撰《晉書·天文志》,主編是房玄齡、孔穎達等人,《天文志》由李淳風主筆、編定內容整合歷朝天文學說,但宣夜說是作為異端被引用與比較,故宣夜說並非當代主流學說,李淳風以祖暅、王蕃、何承天、梁代的觀測、渾天儀、晷影測法來講述渾天說,並以《隋書·天文志》揚雄《難蓋天八事》批評蓋天說的錯誤,系統性建構渾天說,並強調渾天說的優越。

概念

[编辑]

晉書·天文志》:「漢秘書郎郗萌記先師相傳曰: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根系,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而北斗不與眾星西沒也;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繫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得爾也。」

因此,宣夜說主張天不是什麼有形體的東西,而是一個無邊無際、看不到盡頭的虛空空間,好比你看遠方的黃山,會覺得它是青色的;看深谷,覺得它是黑的。但其實山並不是真的青,谷也不是實體的黑色。這些只是視覺上的錯覺。日月星辰就像漂浮在這片虛空中的光點一樣,有的快有的慢,有的順行有的逆行,是因為它們都不是「黏在」某個天體上,各自飄著走,所以行動狀態都不一樣。設想宇宙是無限的,天體飄浮在虛空之中,互相遠離,受「氣」的推動而運行,進退不一。

  • 在西方,相似的宇宙無限的說法,首見於古希臘哲學家德谟克利特

難蓋天八事

[编辑]
  • 其一:「日之東行,循黃道。晝夜中規,牽牛距北極南百一十度,東井距北極南七十度,並百八十度。週三徑一,二十八宿周天當五百四十度,今三百六十度,何也?」
  • 其二:「春秋分之日正出在卯,入在酉,而晝漏五十刻。即天蓋轉,夜當倍晝。今夜亦五十刻,何也?」
  • 其三:「日入而星見,日出而不見,即斗下見日六月,不見日六月。北斗亦當見六月,不見六月。今夜常見,何也?」
  • 其四:「以蓋圖視天河,起斗而東入狼弧間,曲如輪。今視天河直如繩,何也?」
  • 其五:「周天二十八宿,以蓋圖視天,星見者當少,不見者當多。今見與不見等,何出入無冬夏,而兩宿十四星當見,不以日長短故見有多少,何也?」
  • 其六:「天至高也,地至卑也。日托天而旋,可謂至高矣。縱人目可奪,水與影不可奪也。今從高山上,以水望日,日出水下,影上行,何也?」
  • 其七:「視物近則大,遠則小。今日與北斗,近我而小,遠我而大,何也?」
  • 其八:「視蓋橑與車輻間,近杠轂即密,益遠益疏。今北極為天杠轂,二十八宿為天橑輻。以星度度天,南方次地星間當數倍。今交密,何也?」


參考

[编辑]

橋本敬造著,王仲濤譯:《中國占星術的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