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學甲天主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學甲天主堂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間天主教會,其位於新達里境內,初期時是方濟會士楊森神父以租屋方式開始傳教,並且也聘請男女傳道員至教會協助展開傳福音工作。此外,天主堂初始建的築物是由德國建築師戈特弗里德·伯姆所設計。[1][2][3]

教會簡史

[编辑]

為將宗教推廣予聚落庄民,1960年方濟會士(楊森神父)便來此傳教,初始先是以租屋形式用來作為宣教場地,並且又聘請一些傳道員前來宣教,一開始在楊森神父帶領下教會漸漸地受到庄民們的認同,直到1967年楊神父離開時已有近100人領洗[2]

之後歷經梅義、張俊哲、郭百濤、董玉文等神父接管教務,然而其後教務的推廣都並不順利,進教堂聽道的信眾日漸減少。1971年9月起教堂便交由教區管理,此時主教任命李惟添神父接任學甲天主堂並兼管北門教會。1996年瑪利諾會士甘惠忠神父,奉旨籌設財團法人天主教伯利恆文教基金會,1997年伯利恆文教基金會正式成立,並且基金會與聖堂在同場域運作。[4][5][6]

2007年5月教區為利於管理方便,聖堂部分委由基金會負責維護,而在2010年年甘惠忠神父有鑑於聖堂的建物已日益頹圮,於是便開始籌劃整修,2012年2月教堂整修後復又重新啟用。[7]

建築特色

[编辑]

學甲天主堂聖堂是德國建築師戈特弗里德·伯姆設計,他曾為臺南菁寮與學甲地區設計了兩座教堂。波姆利用華蓋結構、玻璃牆與迴廊等強調出聖祭禮、洗禮與會眾共體的意義與重要性,傳達宗教信仰的象徵與內涵,件聖堂設計清楚呈現出波姆父子作品中的承傳與創新、德國現代教堂建築的演變、宗教禮儀改革運動的精神,以及梵二公會對教堂建築的影,而學甲天主堂是波姆設計的最後一件作品。[8]

基金會

[编辑]

伯利恆社會福利基金會是1997年由甘惠忠神父所創立,基金會主要是為臺南地區的發展遲緩嬰幼兒,與其家人進行服務與關懷的公益事業。[6][9]

圖集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 13.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2025-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2). 
  2. ^ 2.0 2.1 學甲, 學甲天主堂. 天主教台南教區. [2025-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20) (中文). 
  3. ^ 台南教區(台南市). Taiwan church 台灣教會教堂. [2025-02-19] (中文). 
  4. ^ 財團法人天主教臺南市私立德蘭啟智中心. www.theresa.org.tw. [2025-02-19]. 
  5. ^ 于禮本. 德國與臺灣的相會: 1950-1970 德國科倫方濟會省在臺南新營教區的教堂建築. 《藝術學研究》. 2015  , (16): 37-130. 
  6. ^ 6.0 6.1 甘惠忠神父(黃以勒). www.laijohn.com. [2025-02-19]. 
  7. ^ 學 甲 天主堂 :. 全國各校統一編號資料庫. [2025-02-19] (中文(繁體)). 
  8. ^ 于禮本. 德國現代教堂建築在臺灣 : 哥特佛瑞德•波姆(Gottfried Bohm) 的菁寮聖十字堂與學甲天主堂 (PDF). 南藝學報8. 2014, (16): 37-130. 
  9. ^ 伯利恆社會福利基金會. [2025-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2)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