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学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學宮,是中國古代的地方官方學校,主要用于教授儒家经典,特别是孔子学说,通常同時有孔廟和学校建築,兼有祭祀孔子和培養人才的雙重功能。[1][2]贞观四年(630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之后,形成了“庙学合一”的教育规制,即各级官办学校(府学、州学、县学)与孔庙合一[3]。学宫通常与文庙相连,形成“左庙右学”的布局。学宫的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学宫不仅是一个教育场所,还承担着行政职能,是教育、行政合一的机构。‌

学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称为“辟雍”,是周天子设立的大学,专门教授国子和贵族子弟。学宫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功能和含义。在封建时代,学宫通常与孔庙相结合,既用于祭祀孔子,也是县学所在地,同时承担着教育生员的角色。

学宫的建筑布局和功能也因历史时期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广东省徐闻县的学宫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历代均有修葺,现存的大成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司雁人. 《学宮时代: 古代中国人怎样考大学》.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 ISBN 9787500452065. 
  2.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中的条目:学宫(简体中文)
  3. ^ 常会营. 儒家“庙学合一”教育规制的形成及历史价值. 世界宗教文化. 2021, (2): 33–40. CNKI RELI2021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