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罗乃
孛罗乃(蒙古語:Булунай,羅馬化:Bolunai;?—1470年代?),15世纪中后期东部蒙古科尔沁部统治者。他击杀了毛里孩王,成为“往流”(元朝东道诸王、成吉思汗诸弟后裔)中的最强势力,但因随后被瓦剌的阿失帖木儿击败而势力衰落。
生平
[编辑]孛罗乃的父亲小失的王作为科尔沁部统治者,曾效力于蒙古的阿岱汗和岱总汗脱脱不花,是一位因在与瓦剌的战斗中取胜而闻名的重要东蒙古诸侯。瓦剌的也先太师弑杀脱脱不花后,小失的王也被也先谋害。据蒙古编年史《黄金史纲》记载,也先在谋杀小失的王之后开始搜捕孛罗乃,孛罗乃得到索朗古特部的桑胡勒台及其妻喀喇沁太夫人帮助,被托付给瓦剌的依拉珠伯颜。依拉珠伯颜让孛罗乃不要打听父母的事,以瓦剌人的身份生活,但喀喇沁太夫人顾虑到孛罗乃出身贵族,派长子玛哈西将他偷偷带回科尔沁部。
孛罗乃回到科尔沁部后,其弟乌讷博罗特王为孛罗乃不在时,代为管理部落而谢罪,并归还了统治权。这一记载在《蒙古源流》中未提及,且该书仅提到乌讷博罗特,因此有观点认为孛罗乃与乌讷博罗特是同一人[1]。
也先太师于景泰四年(1453年)称汗后不久被杀,蒙古势力中拥立大汗马儿古儿吉思的孛来太师逐渐掌权。孛罗乃首次出现在明朝史料中是天顺七年(1463年),此时他与马儿古儿吉思一同派使者前往明朝[2]。当时明朝称他为“西王”,实际应为“齐王”的误译,后续使者记载中已纠正为“齐王孛鲁乃”。“齐王”是拙赤合撒儿家族世袭封号,这成为明朝所记“孛罗乃”是合撒儿后裔及科尔沁部统治者的明确证据。
成化元年(1465年),孛来太师弑杀马儿古儿吉思后,自己也被毛里孩王所杀。毛里孩与孛罗乃同属“往流”(元朝東道諸王、成吉思汗诸弟后裔),他因拥立摩伦汗而崛起。成化三年(1467年),孛罗乃与毛里孩曾两次联名派使者至明朝[3][4],可见二者当时为合作关系。
成化四年(1468年),毛里孩因弑杀摩伦汗而被杀。蒙古史料称杀毛里孩的是科尔沁部的乌讷博拉特,但因明朝史料无相关记载,且孛罗乃后续吸收了毛里孩势力,实际动手的可能是孛罗乃。他虽吞并毛里孩势力,却未能达到其影响力,也未再立新汗,蒙古进入勒近十年的汗位空位期。
成化五年(1469年),“往流”势力内部爆发争斗,分裂为孛罗乃、哈答卜花、毛里孩之子火赤儿三方势力[5]。次年(1470年),孛罗乃在与瓦剌也先之子阿失帖木儿太师的战争中失败[6],逃至多郭朗台吉、脱罗干统治的卜剌罕卫,部分属臣向明朝投降[7]。此后史料再无孛罗乃的记载,推测他在此后不久去世,其弟乌讷博拉特成为科尔沁部新统治者。
孛罗乃家族世系
[编辑]- 小失的王
注释
[编辑]- ^ 谷口昭夫《斉王ボルナイとボルフ・ジノン》《立命館文學 (三田村博士古稀記念東洋史論叢)》、1980年
- ^ 《明英宗实录》天順七年六月丁亥「迤北馬可古儿吉思王、满剌楚王、孛羅乃西王、右都督兀研帖木儿等、頭目哈答不花等,各遣頭目阿老出等二百人,来朝貢馬。」
- ^ 《明憲宗实录》成化三年三月己丑「迤北齐王孛魯乃、黄岑王毛里孩遣使臣咩勒平章等二百八十一人来朝。」
- ^ 《明憲宗实录》成化三年四月戊午「迤北孛魯乃、毛里孩等因遣使朝貢奏欲遣報使。」
- ^ 《明憲宗实录》成化五年十一月乙未「時孛羅部落自相讎殺,分而為三,孛羅人馬往驢駒河,哈答卜花往西北,故毛里孩子火赤儿往西路。」
- ^ 《明憲宗实录》成化六年五月乙酉「……孛羅乃王往年為阿失帖木儿所敗,已奔卜剌罕衛,近報又云,率众東来,蓋此虜雖敗亡之餘,而部落猶多。」
- ^ 《明憲宗实录》成化六年五月庚寅「把都等倶迤北孛羅乃部下,為阿失帖木儿所敗,故来降。」
- ^ 风晓《<恒河之流>译注》
- ^ 《清史稿》藩部传
参考文献
[编辑]- 宝音德力根《满官嗔-土默特部的変迁》《蒙古史研究》第5辑、1997年
- 宝音德力根《往流、阿巴噶、阿鲁蒙古 — 元代东道诸王后裔部众的统称、万户名、王号》《内蒙古大学学报》第4期,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