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运载火箭
外观

大型运载火箭[1](英語:Heavy-lift launch vehicle,HLV)是指一種具備兩萬至五萬公斤近地轨道酬載能力的運載火箭。[2]該型火箭技術要求水平甚高。[3]目前能製造大型運載火箭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中國和歐洲。
型号
[编辑]服役中
[编辑]聯合發射聯盟(ULA)—火神半人馬座運載火箭:2024年服役至今,最大有效酬載為27,200公斤(60,000磅)。[4]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獵鷹9號運載火箭(Block 5): 2010年首飛,2018年定型并服役至今,有效酬載為22,800公斤(50,300磅),回收有效酬載為17,500公斤(38,600磅)。
藍色起源(Blue Origin)—新葛倫火箭:2025年服役至今,回收有效酬載為45,000公斤(99,000磅)。
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Roscosmos)—質子M型運載火箭:2001-2026年,有效酬載為23,000公斤(51,000磅)。[5]
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Roscosmos)—安加拉A5運載火箭:2014年服役至今,有效酬載為24,500公斤(54,000磅);M型有效酬載為27,000公斤(60,000磅),預計2027年首飛;V型有效酬載為35,000公斤(77,000磅),預計2030年首飛。[6]
亞利安空間(Arianespace)—亞利安6號運載火箭:2024年服役至今,最大有效酬載為21,650公斤(47,730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2016年服役至今,最大有效酬載為25,000公斤(55,000磅)。[7]
已退役
[编辑]克萊斯勒公司、麥道—土星1B號運載火箭:1968-1975年,有效酬載為21,000公斤(46,000磅)。[8]
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泰坦4號運載火箭:1989-2005年,有效酬載為21,680公斤(47,800磅)。[9]
聯合發射聯盟(ULA)—三角洲4號重型運載火箭:2004-2024年,有效酬載為28,790公斤(63,470磅)。[10]
赫魯尼契夫國家航天研製中心/
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Roscosmos)—質子K型運載火箭:1965-2012年,有效酬載為19,760公斤(43,560磅),發射星辰號服務艙時有效酬載為22,776公斤(50,212磅)。
亞利安空間(Arianespace)—亞利安5號運載火箭:ECA型2002-2023年;ES型2008-2018年,最大有效酬載為21,000公斤(46,000磅)。[11]
開發中
[编辑]相對論空間(Relativity Space)—人族R運載火箭:有效酬載為33,500公斤(73,900磅),回收有效酬載為23,500公斤(51,800磅),預計2026年首飛。
亞利安空間(Arianespace)—下一代亞利安Heavy:預計2030年代首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长征十号A运载火箭:有效酬载約為20,000公斤(44,000磅),回收有效酬載為14,000公斤(31,000磅),預計2026年首飛。
藍箭航天(LandSpace)—朱雀三號運載火箭:有效酬載為21,300公斤(47,000磅),回收有效酬載為18,300公斤(40,300磅),預計2025年首飛。
星際榮耀(ISpace)—雙曲線三號運載火箭:A型有效酬載約為26,100公斤(57,500磅),回收有效酬載為12,900公斤(28,400磅);B型有效酬載約為32,200公斤(71,000磅),回收有效酬載為14,100公斤(31,100磅)。
三菱重工(MHI)—重型H3运载火箭:有效酬載為28,300公斤 (62,400磅),預計2030年首飛。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下一代運載火箭:基本型有效酬載為23,000公斤(51,000磅),預計2031年首飛;H型有效酬載為31,700公斤(69,900磅)。
參見
[编辑]腳注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中国将突破大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 www.fmprc.gov.cn. [2022-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2).
- ^ NASA Space Technology Roadmaps - Launch Propulsion Systems, p.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mall: 0-2t payloads, Medium: 2-20t payloads, Heavy: 20-50t payloads, Super Heavy: >50t payloads"
- ^ NASA, Aug. 27, 2014, What Is a Heavy Lift Launch Vehicle?. [2016-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 ^ Space Flight Now, ULA unveils its future with the Vulcan rocket family, April 13, 2015, by Justin Ray. [2016-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Proton Launch System Mission Planner’s Guide, LKEB-9812-1990 (PDF). International Launch Services: 2–2. [2007-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7).
LEO i = 51.6°, H = 200 km circular ... GTO (1800 m/s from GSO) i = 31.0°, Hp = 2100 km, Ha = 35,786 km
- ^ Spaceflight101, Angara-a5. [2016-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9).
- ^ Space launch report, CZ-5-7 Data Sheet. [2016-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 ^ Entering the Race to the Moon, Saturn IB Established Its Place in Space.
- ^ astronautix.com, Space Shuttle. [2016-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3).
- ^ Delta IV Launch Services User’s Guide, June 2013
- ^ Ariane 5 Users Manual, Issue 4, P. 39 (ISS orbit) (PDF). Arianespace. [2007-11-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9-27).
- Mallove, Eugene F. and Matloff, Gregory L. The Starflight Handbook: A Pioneer's Guide to Interstellar Travel, Wiley. ISBN 0-471-6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