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塞尔维亚帝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塞尔维亚帝国
Српско Царство
Srpsko Carstvo
1346年—1371年
塞尔维亚国旗
1355年帝國的最大疆域
1355年帝國的最大疆域
首都普里茲倫, 斯科普里
常用语言塞爾維亞語
宗教
塞爾維亞東正教會
政府帝國
皇帝 
• 1346–1355
斯特凡·烏羅什四世
• 1355–1371
斯特凡·烏羅什五世
历史时期中世紀
• 斯特凡·烏羅什四世建立帝制
1346年4月16日
1371年12月4日
面积
250.000平方公里
货币塞爾維亞第納爾
ISO 3166码RS
前身
继承
塞爾維亞王國 (中世紀)
摩拉维亚塞尔维亚
今属于 阿尔巴尼亚
 波黑
 保加利亚
 克罗地亚
 希腊
 科索沃[a]
 蒙特內哥羅
 北馬其頓
 塞爾維亞

塞尔维亚帝国塞爾維亞語Српско Царство)位于巴尔干半岛,由塞尔维亚人于1346年建立,1371年灭亡,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之一。

塞尔维亚国王斯特凡·乌罗什四世·杜尚开疆扩土,于1346年加冕为“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建立了塞尔维亚帝国。帝国北起多瑙河,南至科林斯湾,首都位于斯科普里,而最繁荣的地区是科索沃[1][2]但他的儿子斯特凡·乌罗什五世丢失了杜尚征服的大部分领土。

1371年,乌罗什五世去世,帝国分裂并事实上灭亡。[3][4][5]在分裂出的诸国中,最大的是摩拉维亚塞尔维亚[6]

历史

[编辑]

建立

[编辑]

斯特凡·乌罗什四世·杜尚塞爾維亞語Стефан Урош IV Душан)是塞尔维亚国王斯特凡·乌罗什三世塞爾維亞語Стефан Урош III,公元1322–1331年在位)的儿子。在乌罗什三世登基后,杜尚被封为“小国王”(塞爾維亞語Млaди краљ,意为“年轻的国王”)。在中世纪塞尔维亚,该头衔意味着很大的权力。

乌罗什三世不希望杜尚继位,希望幼子西缅·乌罗什英语Simeon Uroš塞爾維亞語Симеон Урош)继位。不过,杜尚获得了塞尔维亚贵族的支持。父子间的矛盾持续升级,乌罗什三世突袭杜尚的领地泽塔英语Duklja塞爾維亞語Зета)后,矛盾公开爆发。1331年9月8日,杜尚夺取了王位,并囚禁了乌罗什三世。

1333年,杜尚进攻安德洛尼卡三世治下的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将军叙尔吉安尼斯·帕里奥洛格斯·菲洛桑西诺斯(希臘語Συργιάννης Παλαιολόγος Φιλανθρωπηνός)说服希腊城市向杜尚投降,为杜尚的远征贡献良多,是杜尚军中的关键人物。围攻塞萨洛尼基时,叙尔吉安被拜占庭间谍暗杀了,远征没能继续下去。

到1345年,杜尚将王国扩展到比当时的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第二帝国还要大,占有半个巴尔干。因此,杜尚在塞雷英语Emperor of the Serbs塞尔维亚语西里尔字母цар拉丁字母car,意为凯撒或沙皇)。1346年4月16日,杜尚又在斯科普里加冕为“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宣称是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同时,杜尚又命其子,之后的乌罗什五世,在名义上统治塞尔维亚,而自己除统治全国外,专门负责新征服的拜占庭土地。这些举动激怒了拜占庭,得到了保加利亚沙皇伊凡·亚历山大的支持。[4]

烏羅什四世·杜尚时期

[编辑]

杜尚倍增了塞尔维亚的土地,领有摩拉维亚塞尔维亚科索沃泽塔英语Duklja,现代的北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以及一半的现代希腊领土和部分现代波黑领土。杜尚通过围城而非野战进行征服,主要向南、向东拓张。当拜占庭帝国忙于应付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日益恶化的局势时,杜尚发动了针对拜占庭的远征,夺取了色萨利、阿尔巴尼亚、伊庇鲁斯和大部分的马其顿

1330年,塞尔维亚人在维尔巴兹德英语battle of Velbazhd击败了保加利亚沙皇米哈伊尔·希什曼,改变了巴尔干的权力平衡,为塞尔维亚占领大部分马其顿提供了条件。1331年,杜尚迎娶了继任沙皇伊凡·亚历山大的妹妹海伦娜(塞爾維亞語Јелена),塞、保两国成为盟友,直到1365年。[7]1340年,杜尚迫使拜占庭皇帝签署条约,确认了塞尔维亚帝国主权领土北起多瑙河,南至科林斯湾,东抵马里查河,西达亚得里亚海,还包括远至埃迪尔内的部分南保加利亚。[8]

杜尚统治着大部分中巴尔干半岛,向前拜占庭摄政约翰六世提供庇护并与之结盟。

在1349年和1354年,为规范帝国治理和塞尔维亚正教会运作,杜尚陆续颁布了《斯特凡·杜尚法典英语Dušan Code》(塞爾維亞語Душанов законик)。法典以罗马法和斯拉夫习惯法为基础,源自《圣萨瓦教规汇纂英语Zakonopravilo》(塞尔维亚语西里尔字母Номоканон светог Саве拉丁字母Zakonopravilo),管辖社会各阶层。1355年,杜尚开始策划新的远征,但在12月因不明疾病突然去世。[5]

烏羅什五世时期

[编辑]

帝国过度扩张,未能巩固领土,因此,当杜尚的儿子斯特凡·烏羅什五世塞爾維亞語Стефан Урош V)继承皇位后,逐渐形成割据局面。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与乌罗什五世的无能也使得帝国难以维系。在1371年的马里查战役中,乌罗什五世惨败于奥斯曼土耳其,不久就去世了。死后无嗣。

崩溃与遗产

[编辑]

奥斯曼土耳其于马里查战役中击败乌罗什五世后,夺取塞尔维亚南部,建立了数个附庸国。摇摇欲坠的帝国无力抵抗。[6]

乌罗什五世死后,贵族们无法就继承人达成一致,帝国由争斗不休的领主统治。最强大的一位是公爵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塞爾維亞語Лазар Хребељановић),封地位于今天的中塞尔维亚。在1389年的科索沃战役中,他与奥斯曼土耳其交战。该战役的胜负尚无定论,但不久塞尔维亚即崩溃。1394年,拉扎尔的继任者斯特凡·拉扎列维奇塞爾維亞語Стефан Лазаревић)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附庸,1402年,他又抛弃了奥斯曼并与匈牙利结盟。之后奥斯曼土耳其和匈牙利不断在塞尔维亚角力。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又在1458年征服雅典,1459年吞并塞尔维亚,1461年是摩里亚。在随后的奥斯曼统治下,塞尔维亚帝国成为塞人国家意识的代表,在塞尔维亚民族认同中发挥基本作用。[9]

法律

[编辑]

在一系列军事征服后,皇帝斯特凡·乌罗什四世·杜尚将重心转向帝国治理。杜尚延续历任塞尔维亚国王编篡成文法的工作,制定了《斯特凡·杜尚法典英语Dušan Code》,与《民法大全》和《安提阿教會法彙編英语Syntagma Canonum》一起,构成了塞尔维亚帝国的法律体系。

斯特凡·杜尚法典英语Dušan Code》共含201项条款,适用于社会各阶层,因此被认为是一部中世纪宪法。《法典》的制定历经两届国会,即,1349年的斯科普里国会和1354年的塞雷国会。斯科普里国会上通过135项条款,塞雷国会上又增补66项。[4][5]国会成员包括主教、贵族和总督,他们负责立法,使得斯拉夫习惯法广泛融入《法典》。罗马法-拜占庭法英语Byzantine law是《法典》的基础。例如限制司法独立的第172条和第174条,直接来自巴西利卡法典[10]

杜尚的《法典英语Dušan Code》根植于塞尔维亚首部宪法——1219年圣萨瓦颁布的《圣萨瓦教规汇编英语Zakonopravilo》(拉丁字母Zakonopravilo)。《汇编英语Zakonopravilo》涵盖世俗民法教会法,世俗民法基于罗马法,而教会法来自大公会议[11][12]

仿照当时的西欧,《法典英语Dušan Code》确立了一套封建体制,区别对待贵族与农民,获得了贵族的支持。[13]在中央,皇权强大,但受到常设上议院的限制。上议院由大贵族教长组成,向皇帝提建议。法院、大臣、行政机构的设置基本照搬拜占庭帝国。在地方,设立三级行政区划:州、市、英语župas拉丁字母župas)和边境郡(拉丁字母krajište)。[14]郡的地位、权利、义务得到规定。统治郡的贵族称为首领(拜占庭头衔,拉丁字母kefalija),拥有世袭的自主地,役使依附民(拉丁字母sebri),依附民的身份与拜占庭普罗尼亚下的帕罗伊寇伊英语Paroikoi希臘語πάροικος)相同。[5]

君主

[编辑]
  1. 斯特凡·烏羅什四世·杜尚
  2. 斯特凡·烏羅什五世

注释

[编辑]
  1. ^ 科索沃於2008年單方面宣佈獨立後,是否為一個獨立國家存有爭議。

參考文獻

[编辑]
  1. ^ Schleicher, Elisabeth. Positive Peace in Kosovo: A Dream Unfulfilled. Frankfurt am Main, Berlin, Bern, Bruxelles, New York, Oxford, Wien: Peter Lang. 2012: 49. ISBN 3631606788. 
  2. ^ UNESCO, World Heritage Scanned Nomination. DEČANI MONASTERY (PDF). . Chapter 3. Description, Section b.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2025-03-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30). At the time of great rise of the Serbian state in the early 14th century, Kosovo was the richest and most densely populated region, with political, ecclesiastical and cultural centers 
  3. ^ Dvornik, Francis. The Slavs in European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62: 111–114. ISBN 0813507995. 
  4. ^ 4.0 4.1 4.2 Fine, John Van Antwerp Jr. The Late Medieval Balkans: A Critical Survey from the Late Twelfth Century to the Ottoman Conquest.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286–382. ISBN 0472082604. 
  5. ^ 5.0 5.1 5.2 5.3 Ćirković, Sima. The Serbs.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63–78. ISBN 9781405142915. 
  6. ^ 6.0 6.1 Ćirković, Sima. The Serbs.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78–80. ISBN 9781405142915. 
  7. ^ Fine, John Van Antwerp Jr. The Late Medieval Balkans: A Critical Survey from the Late Twelfth Century to the Ottoman Conques.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272–274. ISBN 0472082604. 
  8. ^ Runciman, Steven.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37. ISBN 9781107604698. 
  9. ^ Blagojević, Miloš. Serbs in European Civilization.. “On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erbs in the Middle Ages”. Belgrade: Nova, Serb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 Institute for Balkan Studies. 1993: 20–31. ISBN 9788675830153. 
  10. ^ Basilika, book VII, 1, 16–17
  11. ^ Fine, John Van Antwerp Jr. The Late Medieval Balkans: A Critical Survey from the Late Twelfth Century to the Ottoman Conques.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116, 118. ISBN 0472082604. 
  12. ^ Ćirković, Sima. The Serbs.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43, 68. ISBN 9781405142915. 
  13. ^ Krstić, Đurica. "Serbian Medieval Law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w in Subsequent Periods". Serbs in European Civilization. Belgrade: Nova, Serb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 Institute for Balkan Studies. 1993: 188-195. ISBN 9788675830153. 
  14. ^ Radovanović, M. 2002, "Šar mountain and its župas in South Serbia's Kosovo-Metohia region: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multiethnic characteristics", Zbornik radova Geografskog instituta "Jovan Cvijić", SANU, no. 51, pp. 7–22; p. 5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