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埤仔腳公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埤仔腳公廨

埤仔腳公廨臺灣話Pi-á-kha kong kài),舊稱篤加龍和廟。位於臺南市大內區頭社里,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西拉雅族公廨,奉祀阿立祖。現在廟的主體為1987年時興建。

埤仔腳公廨每年祭日與頭社公廨同為農曆十月十五日,在《南瀛公廨誌》中歸入目加溜灣社[1]:188

歷史

[编辑]

日治初期,頭社各角頭頭社、交力林、竹湖及埤仔腳各有公廨祭拜太祖。二戰後,頭社各聚落開會討論,決定將四處公廨太祖集中在各聚落的中心點頭社重建新公廨,並把這四處公廨太祖迎至頭社本部落公廨祭拜,此時交力林公廨因尪姨嫁入埤仔腳而荒廢,原兩尊祀壺也隨尪姨進入埤仔腳公廨。據潘英海調查,埤仔腳部落因與其他部落在新建公廨的分攤經費上有摩擦誤解,所以沒加入。然根據段洪坤訪問埤仔腳尪姨羅李劉的孫子羅朝陽,表示係戰後暫住在頭社國小國軍軍隊中有一位外省籍士兵自殺,軍方將其大體暫時移到新建公廨土地上停放。待該事結束後,埤仔腳尪姨羅李劉起乩傳達太祖指示,必須將停放士兵大體而沾鮮血的土地刨除三尺並填新土三尺,還要將公廨建築抬高。但頭社本部落的人不聽從,意見不合下大家不歡而散,導致埤仔腳部落人將原來已進入頭社公廨兩年的太祖迎回埤仔腳,從此在埤仔腳自建公廨。[2]:47-48

埤仔腳公廨原為竹子茅草興建的草寮,後來廟地賣給一位麻豆民眾吳深漢。吳深漢為保有當地阿立祖信仰,遂在埤仔腳部落村民的配合下,將原磚瓦建築仿造頭社公廨方式,改建為水泥建築。[3]:113於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興建。[1]:193

建築

[编辑]

埤仔腳公廨內與頭社公廨相同,有豬頭殼、檳榔、將軍柱等信仰物的擺設。[3]:113信徒以埤仔腳、籠子內、狗屎崛、部分交力林村民及來自麻豆的信徒,比起交力林、竹湖、大山腳和頭社四個部落合力興建的頭社公廨略為遜色,也較不引起社會大眾參觀。[3]:113

埤仔腳公廨主體寬約五公尺,正門前有水泥牆,高39公分。水泥牆前面為兵士座,前有一拜墊。主祭壇為大理石桌面,水泥建物,前有一供桌。祭壇上有一高約12公分的白色瓷瓶及一對插著萬年青的銅器花瓶,祭壇左右各有一白鐵盤,放置供品檳榔。據2002年出版的《南瀛公廨誌》,主祭壇後有太祖令旗,上寫「雷令篤加阿立母、社仔社太上老君列位正神令旗」,另有兩支祀壺。[1]:188-189左前方有一黏磁磚的金爐。[1]:1882020年時則是書寫「鎮宅篤加阿立祖、社仔社太上老君祖」。

宗教活動

[编辑]

埤仔腳公廨的祭日為農曆十月十五日,由庄民自發性舉辦夜祭活動。因沒乩童負責「點豬」,獲阿立祖同意後以「麵豬」取代。[1]:194-195

隨著頭社公廨觀光客增多,出現部分人士轉至附近的埤仔腳公廨參觀祭典的現象。[4]:63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凃順從著. 《南瀛公廨誌》. 新營: 臺南縣文化局. 2002年1月初版. ISBN 957-01-0250-0. 
  2. ^ 段洪坤著. 《大內頭社太祖夜祭》. 臺南市: 臺南市文化局. 2023年10月初版. ISBN 978-626-7339-09-1. 
  3. ^ 3.0 3.1 3.2 郭春暉著. 《認識平埔族:頭社公廨與太祖夜祭探奇》. 臺南縣新營市: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5年12月初版. ISBN 957-00-6533-8. 
  4. ^ 劉還月. 《南瀛平埔誌》.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6年8月再版. ISBN 957-00-33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