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特万·埃切维里亚

埃斯特万·埃切维里亚 Esteban Echeverría | |
---|---|
![]() | |
出生 | 西班牙帝国拉普拉塔总督辖区布宜诺斯艾利斯(今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 1805年9月2日
逝世 | 1851年1月19日 乌拉圭蒙特維多 | (45歲)
職業 | 作家 |
國籍 | 阿根廷 |
母校 | 索邦大学 |
體裁 | 诗歌、小说 |
文學運動 | 浪漫主义 |
代表作 | 《女俘》、《屠场》 |
子女 | 瑪蒂娜 |
何塞·埃斯特万·安东尼奥·埃切维里亚(西班牙語:José Esteban Antonio Echeverría,1805年9月2日—1851年1月19日),阿根廷小说家、诗人、革命者,拉丁美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早年赴法留学,后返回阿根廷从事文学创作及反抗高地酋罗萨斯的统治,并因此被迫流亡乌拉圭直到逝世,其代表作为长诗《女俘》及短篇小说《屠场》,反映了阿根廷社会中野蛮与文明残酷冲突的现实。
生平
[编辑]何塞·埃斯特班·安東尼奧·埃切維里亞於1805年出生於西班牙帝国拉普拉塔总督辖区布宜诺斯艾利斯埃爾阿爾托(今聖特爾莫)街區,当时正值西班牙美洲獨立戰爭期间,他先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革命委員會開辦的一所學校學習[1]。1825年,埃切维里亚前往法国巴黎留学,在索邦大學就读,並接受過私人教師的指導[2]。在留学期间,他受到了浪漫主义运动,以及夏尔·傅立叶、圣西门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3][4],1830年,他回到阿根廷后,开始投身文学创作,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倡导者[5]。剛從巴黎返國的他,便憑藉诗歌《返回》(Regreso)和《五月庆典》(Celebración de Mayo)獲得了批評家佩德羅·德·安吉利斯的讚揚[1]。
1837年起,埃切维里亚與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胡安·包蒂斯塔·阿爾韋迪等青年作家组建了文学沙龙“1837年一代”,這些作家鼓動社會變革,批判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独裁者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的统治,倡導國家採取單一制、建立社會精英為核心的憲政體制、推動自由貿易、言論自由、發展國民教育[6]:7-9。沙龙被查封后,埃切维里亚和年轻的阿根廷知识分子于1838年组成了“五月协会”(Asociación de Mayo),主张继承五月革命的精神,继续批判罗萨斯的统治[1]。
五月协会透过文学作品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受到一些作家的响应,但也引发了罗萨斯当局的不满及镇压。埃切维里亚被迫於1840年抛弃女儿瑪蒂娜,逃亡到乌拉圭蒙特維多,与此同时,他发表了短篇小说《屠场》[1]。1851年,贫病交迫的埃切维里亚在蒙特維多去世,葬于当地的布塞歐公墓[7]。今日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埃切维里亚区即以他的名字命名,布市还有以他命名的学校[8][9]。
作品
[编辑]19世紀初期的阿根廷文壇深受古典主義之影響,但埃斯特万·埃切维里亚等人则反对因襲西班牙文學傳統,主张走出传统,创造生動、活躍而感動人心的作品,从而带动了浪漫主义潮流在阿根廷兴起[10]。
埃切维里亚长于诗歌與小说创作,他著有《埃尔维拉》(Elvira o la novia del Plata)、《慰安集》(Himno del dolor)、《诗韵集》(Rimas)等诗歌集和短篇小说《屠场》[5],其中的代表作为长诗《女俘》及短篇小说《屠场》。《女俘》收录于《诗韵集》中,讲述了白人夫妇布里恩和瑪麗亞被印第安人俘虜,随即展开了艱辛的逃亡之旅,但在返回城市的路上死去的悲剧[11],该诗歌以使用題句见长,潘帕斯草原的浩瀚、以及瑪麗亞的勇敢亦见诸其中,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12]。《屠场》发表于1837年,并于1871年出版,其借屠场宰杀牲口的情景,暗諷了羅薩斯壓迫統治下的阿根廷社會,小说的主题“屠场”便是象征戕害年輕知識分子的罗萨斯政权。小說使用风俗主义手法写作,寓意深刻,在拉丁美洲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该国文學本土化的里程碑[13],学者方瑛亦将其與萨米恩托的《法昆多》、何塞·马莫尔的《阿玛莉亚》合称为拉丁美洲浪漫主义文学三大杰作[14],但《屠场》并没有在埃切维里亚生前对外出版,成为其一大憾事[15]。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Vida y obra de Esteban Echeverría. Bibliotec Virtual Miguel de Cervantes. Sant Vicent del Raspeig, Alicante, Spain: Universidad de Alicante. 2025 [2025-06-06] (西班牙语).
- ^ Esteban Echeverría fundó la Asociación de Mayo. Museo Histórico Sarmiento. B.A., Argentina. 2024-06-19 [2025-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16) (西班牙语).
- ^ Godio, Julio. Historia del movimiento obrero latinoamericano: Anarquistas y socialistas, 1850-1918 Volume 1. Mexico: Nueva Sociedad. 1980: 34. OCLC 8517054314 (西班牙语).
- ^ Humphrey, Ted. Nineteenth-Century Nation Building and the Latin American Intellectual Tradition. Hackett Publishing. 2007: 148. ISBN 9781603843188 (英语).
- ^ 5.0 5.1 朱景冬. 埃切维里亚,E.. 《中国大百科全书》. 北京市: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2024-07-07]. ISBN 9787500079583 (中文(中国大陆)).
- ^ Katra, William H., The Argentine Generation of 1837: Echeverría, Alberti, Sarmiento, Mitre, London: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1996, ISBN 0-8386-3599-7 (英语)
- ^ Fallecimiento de Esteban Echeverría. Museo Histórico Sarmiento. B.A., Argentina. 2023-12-27 [2025-06-06] (西班牙语).
- ^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 (编). 埃切维里亚.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巻. 中国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19. 1985 [2025-06-06]. OCLC 865645812 (中文(中国大陆)).
- ^ COLEGIO ESTEBAN ECHEVERRIA. Buscador de Establecimientos Educativos, Ciudad Autónoma de Buenos Aires. B.A., Argentina. 2025 [2025-06-06] (西班牙语).
- ^ Hernán Bergara. Condiciones generales para una postergación: El matadero. Anclajes. 2010, 14 (1) [2025-06-07]. ISSN 1851-46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西班牙语).
- ^ Yolanda Martínez-San Miguel. La cautiva-Esteban Echeverría-1837. University of Maryland. Maryland, U.S. 2025 [2025-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5-28) (英语).
- ^ Edgar C. Knowlton, Jr. The Epigraphs in Esteban Echeverría's "La Cautiva". Hispania. 1961-05, 44 (2): 212–217 [2025-06-07]. doi:10.2307/334894 (英语).
- ^ Foster, David W.; Lockhart, Melissa F.; Lockhart, Darrell B. Culture and Customs of Argentina.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8: 99. ISBN 978-0313303197.
- ^ 方瑛. 俯瞰拉美文学. 《语文学刊》. 1993, (06): 34. CNKI YWXK199306012
(中文(中国大陆)).
- ^ 罗伯托·冈萨雷斯·埃切维里亚. 第三章 19世纪的散文. 现代拉丁美洲文学-牛津通识读本. 由金薇翻译. 中国: 译林出版社. 2020-03. ISBN 7544781011 (中文(中国大陆)).
外部链接
[编辑]- Echeverría, Esteban. 屠场. 由金薇翻译. 中国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0. ISBN 9787544664264. OCLC 134355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