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姓氏
台灣以漢人為主體,擁有許多豐富的漢族姓氏。以陳姓為最多,林姓其次,與中國大陸閩南籍移民比例高有密切關係。因此在台灣有「陳林滿天下」說法。此外,在中國大陸政權長期的統治下,如清朝時期的賜姓政策、國民政府施行的《修正台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現今台灣原住民多取漢姓。
漢姓
[编辑]常見姓氏
[编辑]根據2023年內政部戶政司的《全國姓名統計》,全台共有1832姓,新北市、台北市的姓氏數量佔據一二名,分別為1,250與1,202個。前十大姓氏依序為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都是單姓,合計總人數約為1244萬人,占總人口數52.78%。[1]前100大姓佔了總人口數的96.57%,約為2276萬人。在複姓與雙姓方面,張簡、歐陽、范姜、周黃佔據了前四名,共計2.1萬人。
排序 | 姓氏 | 人数(萬人) | 比例% |
1 | 陳 | 261.89 | 11.21 |
2 | 林 | 194.75 | 8.33 |
3 | 黃 | 140.28 | 6.00 |
4 | 張 | 123.98 | 5.30 |
5 | 李 | 120.88 | 5.13 |
6 | 王 | 95.50 | 4.09 |
7 | 吳 | 93.56 | 4.00 |
8 | 劉 | 74.31 | 3.15 |
9 | 蔡 | 68.45 | 2.93 |
10 | 楊 | 61.77 | 2.64 |
11 | 許 | 54.84 | 2.33 |
12 | 鄭 | 44.37 | 1.88 |
13 | 謝 | 41.49 | 1.76 |
14 | 洪 | 35.38 | 1.50 |
15 | 郭 | 35.19 | 1.49 |
16 | 邱 | 34.37 | 1.46 |
17 | 曾 | 33.87 | 1.44 |
18 | 廖 | 31.62 | 1.34 |
19 | 賴 | 31.11 | 1.32 |
20 | 徐 | 29.66 | 1.26 |
姓氏排名
[编辑]下表根據2018年內政部戶政司的資料製作。根據學者潘英的定義,人口數小於總人口數除以總姓氏數之姓氏,被歸為稀姓,反之則為大姓或準大姓[2]。依此定義,自譚姓始[註 1],可被視為台灣稀姓。姓氏人口不足台灣人口萬分之一(0.01%,約2357人)的姓氏,普遍被歸為罕姓。自第47名柯姓始,人口不滿十萬人;120名的粘姓不足一萬人;自173名的谷姓以下;則低於3000人;253名的甯姓開始,跌破1000人。
排序 | 在所有姓氏排名 | 複姓 | 人口數 |
1 | 張簡 | 9,162 | |
2 | 129 | 歐陽 | 7,653 |
3 | 范姜 | 4,259 | |
4 | 周黃 | 594 | |
5 | 江謝 | 533 | |
6 | 513 | 皇甫 | 125 |
7 | 649 | 尉遲 | 63 |
8 | 652 | 申屠 | 62 |
9 | 676 | 司馬 | 54 |
10 | 848 | 軒轅 | 25 |
11 | 859 | 夏侯 | 24 |
12 | 860 | 鮮于 | 24 |
地域分佈
[编辑]除了雲林縣及宜蘭縣最大姓為林姓以外,其餘臺灣各縣市最多人口的姓氏皆為陳姓。范姜姓多分布於桃園,張簡姓絕大部分都在高雄市。一般來說,台灣北部的姓氏比南部的姓氏來得豐富。
臺灣的一姓村仍十分常見,如彰化縣福興鄉頂粘村,有53%的人口姓粘;嘉義縣布袋鎮岱江里,高達80%的人口姓蔡;嘉義縣太保市東勢寮里,亦有近80%的人口姓龔。此外,因歷史文化因素,罕姓亦可能有特殊分佈,如西拉雅族的買姓,可見於台南市山區地帶。高雄市內門區也為西拉雅族分布區,人多罕姓如机姓、力姓等。
族群
[编辑]許多姓氏被認為與族群有連結。譬如邱、廖、徐、葉、羅、鍾、彭、詹、胡、范、姜、古、田、池等姓氏為典型的客家人姓氏,據1956年的人口普查報告指出,鍾、范、彭、古四姓分別有65.2%、71.4%、73.4、75.2%為客家人[3]。在台灣,縱使平埔原住民有毒、力、兵等特殊姓氏,罕姓或稀姓多半被認為是台灣外省人所帶來的。《臺灣人口之姓氏分布》(1968)內的資料顯示,外省人佔了全臺該姓人口九成以上的少見姓氏有賈、郝、閻、崔、應、齊、喬、翟等。但也有例外,如闕、利、花、練、易、邵、鄞等姓都很有可能是台灣本省人[4]若再細分,台灣亦有回族馬姓、滿族鈕姓等在臺大陸少數民族姓氏。
潘姓與台灣原住民亦有密切關係,在屏東平原上,有許多馬卡道族村落中有大量的潘姓人家,如高樹鄉加蚋埔、內埔鄉中林村等地。噶瑪蘭族有特殊的偕姓。南投縣信義鄉的全姓及谷姓、屏東縣霧台鄉的杜姓或包姓、台東縣的陽姓則是山地原住民姓氏分佈的例子。
原住民傳統姓氏
[编辑]民國84年二月十七日頒布「台灣原住民族回復傳統姓名及更正姓名作業要點」後,回復原住民傳統姓名之人數,於2018年統計時不足2900人。相較於民國92年(2003)年的866人[5],雖有增長,但以全台灣近2.5%的原住民人口而言,恢復傳統姓名者僅佔全臺總人口之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