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锻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可锻铸铁的晶粒,是放大100倍的薄切片英语thin section

可锻铁(Malleable iron)也稱為可锻铸铁,是先依白口鑄鐵的方式鑄造(基質為波來鐵,其中有準穩態碳化三鐵),再透過退火的熱處理,使原始鑄鐵脆性的結構轉變成可锻性的結構。其中的碳會聚集成為團絮狀的石墨,基質依熱處理方式的不同,可能是肥粒鐵或是波來鐵。

可锻铸铁可根据金相组织的不同,分为黑心(blackheart)可锻铸铁、珠光体(pearlitic)可锻铸铁和白心(whiteheart)可锻铸铁[1][2]

歷史[编辑]

人類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就已開始使用可锻铁,目前考古已發掘到中國的可锻铁製品,製作時間是在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九世紀之間所製作[3]唐朝時可锻铁的使用已經開始減少,不過仍有找到公元九世紀製作的可锻铁製品[3]。英國1670年代的一篇專利中有提到可锻铁[4]。法國科學家勒内-安托万·费尔绍·德·列奥米尔在1720年針對可锻铁進行了許多的研究。他發現原來質地堅硬無法加工的鑄鐵,若放在鐵礦或是錘渣中,暴露在高溫下數日,即可軟化到可以加工的程度。美國可锻铁的製作是由Seth Boyden英语Seth Boyden開始,他在1826年開設了鑄造廠,製作harness hardware以及其他小型的鑄造件[5]

相關條目[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安继儒. 中外常用金属材料手册.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1. ISBN 9787536928930. 
  2. ^ Brown, Robert R. Foseco Ferrous Foundryman's Handbook. Butterworth-Heinemann. 1999. ISBN 0-7506-4284-X. 
  3. ^ 3.0 3.1 Donald B. Wagner. Iron and Steel in Ancient China. BRILL. 1993: 338. ISBN 978-90-04-09632-5. 
  4. ^ Donald B. Wagner. Iron and Steel in Ancient China. BRILL. 1993: 335. ISBN 978-90-04-09632-5. 
  5. ^ Journal and Proceedings of the Hamilton Scientific Association. 1927.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