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貝爾群 (Abelian group),又稱交換群 (commutative group)或加群 ,是运算 满足交換律 且不依賴於其元素的次序(交換律 公理)的群 。阿貝爾群推廣了整數 集合 的加法運算 。阿貝爾群以挪威 數學家 尼尔斯·阿貝爾 命名。[ 1]
阿貝爾群的概念是抽象代數 的基本概念之一。其基本研究對象是模 和向量空間 。阿貝爾群的理論比其他非阿貝爾群簡單。有限阿贝尔群的结构已基本明晰,相关理论较为成熟;而无限阿贝尔群由于元素无限性,其分类与性质仍具复杂性,是当前群论研究的前沿领域。
一个群
(
A
,
∘
)
{\displaystyle (A,\circ )}
,若對任意
a
,
b
∈
A
{\displaystyle a,\,b\in A}
,滿足
a
∘
b
=
b
∘
a
{\displaystyle a\circ b=b\circ a}
(交換律),则稱
(
A
,
∘
)
{\displaystyle (A,\circ )}
為“阿貝爾群”(或“交換群”),反之被稱爲「非阿貝爾群」(或「非交換群」)。[ 2]
(
A
,
∘
)
{\displaystyle (A,\circ )}
想符合阿贝尔群的定义,则集合
A
{\displaystyle A}
及其运算需满足以下核心性质:
闭合性
對任意
a
,
b
∈
A
{\displaystyle a,\,b\in A}
, 运算
a
⋅
b
∈
A
{\displaystyle a\cdot b\in A}
。
结合律
对任意
a
,
b
,
c
∈
A
{\displaystyle a,\,b,\,c\in A}
, 有
(
a
⋅
b
)
⋅
c
=
a
⋅
(
b
⋅
c
)
{\displaystyle (a\cdot b)\cdot c=a\cdot (b\cdot c)}
。
单位元
存在
e
∈
A
{\displaystyle e\in A}
, 使得对任意
a
∈
A
{\displaystyle a\in A}
, 有
a
⋅
e
=
e
⋅
a
=
a
{\displaystyle a\cdot e=e\cdot a=a}
。
逆元
对任意
a
∈
A
{\displaystyle a\in A}
,存在
a
−
1
∈
A
{\displaystyle a^{-1}\in A}
, 使得
a
⋅
a
−
1
=
a
−
1
⋅
a
=
e
{\displaystyle a\cdot a^{-1}=a^{-1}\cdot a=e}
。
交換律
對任意
a
,
b
∈
A
{\displaystyle a,\,b\in A}
, 有
a
⋅
b
=
b
⋅
a
{\displaystyle a\cdot b=b\cdot a}
。
设
(
G
,
∘
)
{\displaystyle (G,\circ )}
是一个群,则
(
G
,
∘
)
{\displaystyle (G,\circ )}
是阿贝尔群的充要条件 是對任意
a
,
b
∈
G
{\displaystyle a,\,b\in G}
, 有
(
a
⋅
b
)
⋅
(
a
⋅
b
)
=
(
a
⋅
a
)
⋅
(
b
⋅
b
)
{\displaystyle (a\cdot b)\cdot (a\cdot b)=(a\cdot a)\cdot (b\cdot b)}
。
阿贝尔群有兩種主要运算符號——加法 和乘法 。
運算
表示法
單位元
冪
逆元
加法運算
x
+
y
{\displaystyle x+y}
0
n
x
{\displaystyle nx}
−
x
{\displaystyle -x}
乘法運算
x
⋅
y
{\displaystyle x\cdot y}
或
x
y
{\displaystyle xy}
1
x
n
{\displaystyle x^{n}}
x
−
1
{\displaystyle x^{-1}}
群论 常用乘法符号 ,环 与模 的理论则惯例使用加法符号 。但需特别说明的是,为突显其性质,当同时涉及交换群与非交换群时,会优先用加号表示交换群——此规则在近环 与偏序 群论 中存在特例:即便群结构非交换,其运算仍被强制写成加法形式。[ 3] [ 4]
欲證有限群 是阿貝爾群,可構造凱萊表 ,一種類似乘法表 的表格 (即矩陣 )。若一个群
G
=
{
g
1
=
e
,
g
2
,
…
,
g
n
}
{\displaystyle G=\{g_{1}=e,g_{2},\dots ,g_{n}\}}
在乘法运算下,其乘法表中第
(
i
,
j
)
{\displaystyle (i,j)}
元素即为
g
i
⋅
g
j
{\displaystyle g_{i}\cdot g_{j}}
。
一个群
G
{\displaystyle G}
是阿貝爾群,若且唯若 其乘法表关于主对角线对称(或說這個矩陣是對稱矩陣 )。这一结论源于阿贝尔群的定义要求群运算满足交换律:對於任意元素
g
i
,
g
j
∈
G
{\displaystyle g_{i},\,g_{j}\in G}
,均有
g
i
⋅
g
j
=
g
j
⋅
g
i
{\displaystyle g_{i}\cdot g_{j}=g_{j}\cdot g_{i}}
,即表格中
(
i
,
j
)
{\displaystyle (i,j)}
项与
(
j
,
i
)
{\displaystyle (j,i)}
项的值必须相等。详见下表:
e
{\displaystyle e}
⋯
{\displaystyle \cdots }
g
j
{\displaystyle g_{j}}
⋯
{\displaystyle \cdots }
e
{\displaystyle e}
e
{\displaystyle e}
⋮
{\displaystyle \vdots }
g
i
{\displaystyle g_{i}}
g
i
⋅
g
j
{\displaystyle g_{i}\cdot g_{j}}
⋮
{\displaystyle \vdots }
整數 集 與加法 運算構成阿貝爾群,記為
(
Z
,
+
)
{\displaystyle (\mathbb {Z} ,+)}
。兩個整數相加仍是整數,且加法有結合律 和交换律 。
0
{\displaystyle 0}
是加法單位元 ,所有整數
n
{\displaystyle n}
都有加法逆元
−
n
{\displaystyle -n}
。
所有循環群
G
=
⟨
g
⟩
{\displaystyle G=\langle g\rangle }
都是阿貝爾群。如果
x
,
y
∈
G
{\displaystyle x,y\in G}
,則
x
y
=
g
m
g
n
=
g
m
+
n
=
g
n
g
m
=
y
x
{\displaystyle xy=g^{m}g^{n}=g^{m+n}=g^{n}g^{m}=yx}
。因此整數 集
Z
{\displaystyle \mathbb {Z} }
形成了在加法下的阿貝爾群,整數模
n
{\displaystyle n}
Z
/
n
Z
{\displaystyle \mathbb {Z} /n\mathbb {Z} }
亦同。
所有環 都是關于它的加法運算的阿貝爾群。交換環 中的可逆元 形成了阿貝爾乘法群 。特別是實數 集是在加法下的阿貝爾群,非零實數集在乘法下是阿貝爾群。
所有阿貝爾群的子群 都是正規子群 ,因此每个子群均可生成对应的商群 。阿貝爾群的子群、商群和直和 均保持阿贝尔性质,即这些结构本身仍为阿贝尔群。[ 5]
矩陣 ,哪怕是可逆矩陣,在乘法运算下通常不构成阿贝尔群,因為矩陣乘法普遍不满足交换律——例如两个不同阶数的矩阵相乘时,交换操作会导致结果不同。然而,存在某些特殊矩阵群在乘法运算下仍保持阿贝尔性质,典型例子是二维旋转矩阵构成的群:所有 2×2 旋转矩阵在合成旋转操作时满足交换律,其对应的乘法表关于主对角线对称,从而形成阿贝尔群结构。这一特性源于二维旋转 操作的角度可叠加性,即连续旋转两个不同角度的结果与顺序无关。
阿貝爾群是卡米耶·若尔当 以挪威 數學家 尼尔斯·阿贝尔 命名的,这是因为阿贝尔曾发现:若一个多項式 方程根 的对称群 满足交换性,则该多项式的根可通过根式求解(即有限次加 、减 、乘 、除 及开方运算 )。这一发现揭示了群论 与多项式方程可解性之间的深刻联系,并成为抽象代数 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阿贝尔的成果不仅为群论的命名提供了历史渊源,也推动了后续数学家对群 结构的系统性研究。[ 6] [ 7]
如果
n
{\displaystyle n}
是一个自然數 ,而
x
{\displaystyle x}
是阿貝爾群
(
G
,
+
)
{\displaystyle (G,+)}
的一個元素 ,則
n
x
{\displaystyle nx}
可以定義為
x
+
x
+
⋯
+
x
{\displaystyle x+x+\cdots +x}
(
n
{\displaystyle n}
個數相加)并且
(
−
n
)
x
=
−
(
n
x
)
{\displaystyle (-n)x=-(nx)}
。以這種方式,
G
{\displaystyle G}
變成在整數的環
Z
{\displaystyle \mathbb {Z} }
上的模 。事實上,在
Z
{\displaystyle \mathbb {Z} }
上的模都可以被識別為阿貝爾群。[ 8]
關於阿貝爾群(比如在主理想 整環
Z
{\displaystyle \mathbb {Z} }
上的模 )的定理,常常可以推廣到在任意主理想整環 上的模。典例是,有限生成阿貝爾群 的分類是在主理想整環上的有限生成 模的結構定理的特殊情況。在有限生成阿貝爾群的情況下,這個定理保證阿貝爾群可以分解為撓群 和自由阿貝爾群 的直和 。前者可以被寫為形如
Z
/
p
k
Z
{\displaystyle \mathbb {Z} /p^{k}\mathbb {Z} }
對于素數
p
{\displaystyle p}
的有限多個群的直和,而后者是有限多個
Z
{\displaystyle \mathbb {Z} }
的復本的直和。
如果
f
,
g
:
G
→
H
{\displaystyle f,g:G\to H}
是在阿貝爾群之間的兩個群同態 ,則两者之和
f
+
g
{\displaystyle f+g}
,定義為
(
f
+
g
)
(
x
)
=
f
(
x
)
+
g
(
x
)
{\displaystyle (f+g)(x)=f(x)+g(x)}
,也是阿貝爾同態。(若
H
{\displaystyle H}
是非阿貝爾群,則不成立)所有從
G
{\displaystyle G}
到
H
{\displaystyle H}
的群同態的集合
Hom
(
G
,
H
)
{\displaystyle {\text{Hom}}(G,H)}
因此本身就是阿貝爾群。
某種程度上類似於向量空間 的維度 ,所有阿貝爾群都有秩 。它定義為群的線性無關 元素最大集合的勢 。整數集、有理數 集和所有的有理數集的子群都有秩。
阿貝爾群的所有子群都是正規子群,反之则不成立——四元群
Q
8
{\displaystyle Q_{8}}
就是一個例子——它不是一個交換群,但它的所有子群都是正規子群。所有子群都是正規子群的群叫做戴德金群 。
整數模以
n
{\displaystyle n}
的循環群
Z
/
n
Z
{\displaystyle \mathbb {Z} /n\mathbb {Z} }
是最常見的群。已被证实的是,任意有限阿貝爾群都同構於素數 階的有限循環群的直和 ,且這些階數是唯一確定的,形成了一個不變量 的完備系統。有限阿貝爾群的自同構群 可用這些不變量來直接描述。有關理論最初發展自费迪南德·格奥尔格·弗罗贝尼乌斯 和Ludwig Stickelberger 在1879年的論文,后來被簡化和推廣到在主理想整環上的有限生成模,形成了線性代數 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限阿貝爾群的基本定理稱,所有有限阿貝爾群
G
{\displaystyle G}
都可表示為質數冪 階循環子群 的直和。以下是有限生成阿貝爾群的基本定理 在
G
{\displaystyle G}
有零秩時的特殊情況。
m
n
{\displaystyle mn}
階的循環群
Z
m
n
{\displaystyle \mathbb {Z} _{mn}}
同構於
Z
m
{\displaystyle \mathbb {Z} _{m}}
與
Z
n
{\displaystyle \mathbb {Z} _{n}}
的直和,當且僅當
m
{\displaystyle m}
與
n
{\displaystyle n}
互素 。藉此,可推出任何有限阿貝爾群
G
{\displaystyle G}
同構於如下形式的直和 :
Z
k
1
⊕
⋯
⊕
Z
k
u
{\displaystyle \mathbb {Z} _{k_{1}}\oplus \cdots \oplus \mathbb {Z} _{k_{u}}}
采用下列任何一种規范方式为准:
數
k
1
,
k
2
,
…
,
k
u
{\displaystyle k_{1},k_{2},\dots ,k_{u}}
是素數的冪
k
1
{\displaystyle k_{1}}
整除
k
2
{\displaystyle k_{2}}
,它又整除
k
3
{\displaystyle k_{3}}
,如此直到
k
u
{\displaystyle k_{u}}
。
例如,
Z
15
{\displaystyle \mathbb {Z} _{15}}
可被表達為3階和5階兩個循環群的直和:
Z
15
≅
{
0
,
5
,
10
}
⊕
{
0
,
3
,
6
,
9
,
12
}
{\displaystyle \mathbb {Z} _{15}\cong \{0,5,10\}\oplus \{0,3,6,9,12\}}
。對于任何15階的阿貝爾群同样成立,因此很明显,所有15階阿貝爾群都是同構 。
另一個例子,所有8階段阿貝爾群都同構於
Z
8
{\displaystyle \mathbb {Z} _{8}}
(整數0到7在模8加法下),
Z
4
⊕
Z
2
{\displaystyle \mathbb {Z} _{4}\oplus \mathbb {Z} _{2}}
(奇數1到15在模16乘法下),或
Z
2
⊕
Z
2
⊕
Z
2
{\displaystyle \mathbb {Z} _{2}\oplus \mathbb {Z} _{2}\oplus \mathbb {Z} _{2}}
。
小於或等于16階的有限阿貝爾群可參見小群列表 。
基本定理可用于计算并給定有限阿貝爾群
G
{\displaystyle G}
的自同構 :易知
G
{\displaystyle G}
分為互素 階子群的直和
H
⊕
K
{\displaystyle H\oplus K}
,則
Aut
(
H
⊕
K
)
≅
Aut
(
H
)
⊕
Aut
(
K
)
{\displaystyle \operatorname {Aut} (H\oplus K)\cong \operatorname {Aut} (H)\oplus \operatorname {Aut} (K)}
。这种方法证实,要計算
G
{\displaystyle G}
的自同構群,只须分別計算西羅
p
{\displaystyle p}
-子群的自同構群就足夠(亦即所有循環子群的直和,每個都有
p
{\displaystyle p}
的冪的階)。设素數
p
{\displaystyle p}
,并設西羅
p
{\displaystyle p}
-子群的循環因子指數
e
i
{\displaystyle e_{i}}
以遞增排序:
e
1
≤
e
2
≤
⋯
≤
e
n
{\displaystyle e_{1}\leq e_{2}\leq \cdots \leq e_{n}}
對於某個
n
>
0
{\displaystyle n>0}
,需寻到
Z
p
e
1
⊕
⋯
⊕
Z
p
e
n
{\displaystyle \mathbf {Z} _{p^{e_{1}}}\oplus \cdots \oplus \mathbf {Z} _{p^{e_{n}}}}
的自同構。一個特殊情況是,
n
=
1
{\displaystyle n=1}
時,西羅
p
{\displaystyle p}
-子群
P
{\displaystyle P}
中只有唯一的循環素數冪因子。在這個情況下,可以使用有限循環群 的自同構理論。而另一個特殊情況,是在
n
{\displaystyle n}
取任意值,且
e
i
=
1
{\displaystyle e_{i}=1}
對於
1
≤
i
≤
n
{\displaystyle 1\leq i\leq n}
時,這里不妨考慮
P
{\displaystyle P}
為:
Z
p
⊕
⋯
⊕
Z
p
{\displaystyle \mathbf {Z} _{p}\oplus \cdots \oplus \mathbf {Z} _{p}}
所以,這個子群的元素可视作構成在
p
{\displaystyle p}
元素的有限域
F
p
{\displaystyle \mathbb {F} _{p}}
上的
n
{\displaystyle n}
維向量空間,其自同構也因此得出,為可逆線性變換:
A
u
t
(
P
)
≅
G
L
(
n
,
F
p
)
{\displaystyle \mathrm {Aut} (P)\cong \mathrm {GL} (n,\mathbb {F} _{p})}
其早先已證明有階:
|
Aut
(
P
)
|
=
(
p
n
−
1
)
⋯
(
p
n
−
p
n
−
1
)
{\displaystyle \left|\operatorname {Aut} (P)\right|=(p^{n}-1)\cdots (p^{n}-p^{n-1})}
在最一般情況下,這里的
e
i
{\displaystyle e_{i}}
和
n
{\displaystyle n}
可取任意值,自同構群 则更難確定。但已知的是,如果定義:
d
k
=
max
{
r
∣
e
r
=
e
k
}
{\displaystyle d_{k}=\max\{r\mid e_{r}=e_{k}^{\,}\}}
且
c
k
=
min
{
r
∣
e
r
=
e
k
}
{\displaystyle c_{k}=\min\{r\mid e_{r}=e_{k}\}}
則可得
k
≤
d
k
{\displaystyle k\leq d_{k}}
,
c
k
≤
k
{\displaystyle c_{k}\leq k}
,且
|
Aut
(
P
)
|
=
∏
k
=
1
n
(
p
d
k
−
p
k
−
1
)
∏
j
=
1
n
(
p
e
j
)
n
−
d
j
∏
i
=
1
n
(
p
e
i
−
1
)
n
−
c
i
+
1
.
{\displaystyle \left|\operatorname {Aut} (P)\right|=\prod _{k=1}^{n}(p^{d_{k}}-p^{k-1})\prod _{j=1}^{n}(p^{e_{j}})^{n-d_{j}}\prod _{i=1}^{n}(p^{e_{i}-1})^{n-c_{i}+1}.}
。
可以验证的是,這會产生特殊前例的階。
最简单的无限阿贝尔群是整数加法群
Z
{\displaystyle \mathbb {Z} }
。
任何有限生成阿貝爾群
A
{\displaystyle A}
均可分解为
r
{\displaystyle r}
个整数加法群的直和与一个有限阿贝尔群的直和,其中
r
{\displaystyle r}
称为
A
{\displaystyle A}
的秩 。该有限阿贝尔群本身可进一步分解为有限个素数幂阶循环群的直和。尽管这种分解方式不唯一,但秩
r
{\displaystyle r}
以及构成有限部分的素数幂阶数在忽略排列顺序后是唯一确定的。这一结论源于有限生成阿贝尔群的基本定理,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不变因子 分解和初等因子 分解(素数幂的排列组合)实现群结构的完全分类。
一般无限阿贝尔群的分类问题远未解决,但可除群 (即满足对任意自然数
n
{\displaystyle n}
和元素
a
∈
A
{\displaystyle a\in A}
,方程
n
x
=
a
{\displaystyle nx=a}
均有解
x
∈
A
{\displaystyle x\in A}
的阿贝尔群)构成了其中一类可完全刻画的特殊类型。每个可除群均同构 于有理数群
Q
{\displaystyle \mathbb {Q} }
与若干素数
p
{\displaystyle p}
对应的普吕弗群
Q
p
/
Z
p
{\displaystyle \mathbb {Q} _{p}/Z_{p}}
的直和,且各类直和项的基数 在忽略排列顺序后唯一确定。进一步地,若可除群
A
{\displaystyle A}
是阿贝尔群
G
{\displaystyle G}
的子群,则
A
{\displaystyle A}
必存在直补子群
C
⊆
G
{\displaystyle C\subseteq G}
,使得
G
=
A
⊕
C
{\displaystyle G=A\oplus C}
。这一性质表明,可除群在阿贝尔群范畴中是內射模 ,反之根据贝尔准则,所有内射阿贝尔群必为可除群。若一个阿贝尔群不含非零可除子群,则称其为約化群 。
无限阿贝尔群理论中,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重要特殊类别是撓群(torsion groups)与无挠群(torsion-free groups)。挠群是指群中每个元素均具有有限阶 的阿贝尔群,其典型例子是周期群
Q
/
Z
{\displaystyle \mathbb {Q} /\mathbb {Z} }
,该群中每个元素的阶均为素数 或可除 整数;而挠自由群则指不含非平凡挠元素的阿贝尔群,例如有理数加法群
Q
{\displaystyle \mathbb {Q} }
,其所有元素均具有无限阶。
与撓群相反,无挠群被定义为所有非零元素均具有无限阶 的群。此类群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类典型结构:自由阿贝尔群 (即由整数加法群
Z
{\displaystyle Z}
通过任意直和生成的群)、余挠群 、代数紧群 以及纤细群 ,其特性表现为任何可数直和仅包含有限个非平凡同态像。这些分类体系揭示了无挠阿贝尔群在结构复杂性上的多样性,同时为研究其同构分类、秩理论及表示理论提供了重要框架。
无限阿贝尔群的最基本不变量之一是秩 ,即群 中极大线性无关子集的基数 。秩为0的阿贝尔群必为周期群(即每个元素均有有限阶),而秩为1的无挠阿贝尔群必为有理数域
Q
{\displaystyle \mathbb {Q} }
的子群,其结构可被完全刻画。更一般地,有限秩
r
{\displaystyle r}
的无挠阿贝尔群可嵌入到
Q
r
{\displaystyle \mathbb {Q} _{r}}
中。然而此不变量并非万能:例如,
p
{\displaystyle p}
-进整数群
Z
p
{\displaystyle \mathbb {Z} _{p}}
是秩为无限的无挠阿贝尔群,而不同素数幂次
Z
p
n
{\displaystyle \mathbb {Z} _{p}^{n}}
(
n
{\displaystyle n}
可以不同)虽同为无挠群却非同构,说明秩无法完全捕捉某些熟悉群的全部特性。
有限生成、可除、可数周期及秩1无挠阿贝尔群的分类定理均于20世纪上半叶前确立,构成了更一般的无限阿贝尔群分类基础。这些成果依赖于纯子群 与基本子群 等关键技术工具。近年来,通过引入无挠阿贝尔群的各类新不变量,分类理论得以进一步深化。
作为阿贝尔群的特殊子类,环的加法群本质特征在于继承环的加法运算结构,但并非所有阿贝尔群均可通过赋予非平凡乘法运算构成环。该领域包括以下方向:张量积 理论揭示了环 加法群 与其他代数结构间的关联;A.L.S. Corner在可数无挠群分类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Shelah通过引入新的基数理论框架消除了传统分类中的基数限制;而Burnside ring 的构造则为研究有限生成环加法群的表示理论提供了重要工具。这些成果共同推动了环加法群结构分类的深化,特别是在处理无限生成情形时,通过结合同调代数与模型论方法,实现了对复杂群结构的精确刻画。
许多大型阿贝尔群具有自然拓扑结构 ,因此它们也是拓扑群 。
全体阿贝尔群与其间的群同态 构成的范畴
Ab
{\displaystyle {\textbf {Ab}}}
(即由所有阿贝尔群作为对象 、群同态作为态射构成的范畴),是阿贝尔范畴 的原型。这一范畴不仅满足加法结构(态射集合具有阿贝尔群运算)、零对象 存在性及有限积/余积存在性,更通过严格态射 性质成为同調代數 研究的核心框架。作为最最基础的阿贝尔范畴实例,其结构特性(如正合序列 的短五引理 、九引理 等)为一般阿贝尔范畴提供了范式基础。
在现代阿贝尔群理论研究中,以下方向仍存在活跃的探索空间:
有限秩无挠阿贝尔群中,仅有限生成情形与秩1情形被充分刻画,更高秩的一般情形仍缺乏系统性理论框架;
无限秩无挠阿贝尔群的分类问题存在诸多未解难题,其结构复杂性远超有限秩情形;
可数挠阿贝尔群通过简单表示与乌尔姆不变量(Ulm invariants)已实现完全分类,但可数混合群(含非平凡挠子群的无挠群)的理论体系尚未成熟;
阿贝尔群一阶理论的若干温和扩张(如引入模 条件或拓扑学 约束)已被证实不可判定,这揭示了群论 与数理逻辑 的深层关联;
有限阿贝尔群在计算群论 中持续受到关注,尤其在群表示 、同调 计算及密码学 应用中展现新活力。
^ Jacobson (2009) harvtxt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Jacobson2009 (幫助 ) , p. 41 .
^ Ramík, J., Pairwise Comparisons Method: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n Decision Making (Cham :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 2020), p. 11 .
^ Auslander, M. , & Buchsbaum, D. , Groups, Rings, Modules (Mineola, NY : Dover Publications , 1974), pp. 28–29 .
^ Stanojkovski, M., Intense Automorphisms of Finite Groups (Providence, RI :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 2021) pp. 9–14 .
^ Rose 2012, p. 32 .
^ Cox, D. A. , Galois Theory (Hoboken, NJ : John Wiley & Sons , 2004), pp. 144–145 .
^ Kepner, J., & H. Jananthan, Mathematics of Big Data (Cambridge, MA : MIT Press , 2018), pp. 157–158 .
^ Eklof, Paul C., & Göbel, Rüdiger, eds., Abelian Groups and Modul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Dublin, August 10–14, 1998 (Basel : Springer Basel AG , 1999), pp. 94–97 .
Fuchs, László(1970)Infinite abelian groups, Vol. I .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Vol. 36. New York-London: Academic Press. xi+290 pp. MR 0255673
------(1973)Infinite abelian groups, Vol. II .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Vol. 36-II. New York-London: Academic Press. ix+363 pp. MR 0349869
Griffith, Phillip A. Infinite Abelian group theory . Chicago Lectures in Mathemat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ISBN 0-226-30870-7 .
Hillar, Christopher and Rhea, Darren (2007), Automorphisms of finite abelian groups. Amer. Math. Monthly 114 , no. 10, 917-923.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zmielew, Wanda (1955) "Elementary properties of abelian groups," Fundamenta Mathematica 41 : 2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