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印度本土宗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主要印度宗教象徵

印度宗教占世界人口比例

  印度教(16%)
  佛教(7.1%)
  錫克教(0.35%)
  耆那教(0.06%)
  其他(76.49%)

印度本土宗教,有時亦稱达摩宗教(Dharmic religions)或印度次大陸宗教,指源於印度次大陸的宗教體系。主要包括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錫克教等,[web 1][note 1]這些宗教也被歸類為東方宗教。雖統稱「印度宗教」,但其實踐群體遍佈全球,不限於印度次大陸。[web 1]

印度宗教信徒統計(2020年)[1][2][3][4]
宗教 信徒人數
印度教徒 12.5億
佛教徒 5.2億
錫克教徒 3000萬
耆那教徒 600萬
其他 400萬
總計 18.1億

關於印度次大陸史前宗教的證據來自零散的中石器時代岩畫。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300-1300年,鼎盛期為公元前2600-1900年)的哈拉帕人已形成早於吠陀宗教的都市文化。[5][需要較佳来源]

印度宗教的文獻記載始於吠陀宗教——早期印度-雅利安人的宗教實踐,後被編纂成《吠陀》及達羅毗荼人起源的《阿含經》。這些文本的編纂、修訂與註釋時期稱為吠陀時期(約公元前1750-500年)。[6]吠陀哲學部分被精煉成《奧義書》,常被稱為「吠檀多」,意為「吠陀的最終章節」或「吠陀的終極目的」。[7]早期奧義書均完成於公元之前,其中五部[note 2]核心奧義書很可能在公元前6世紀前成書,[8][9]並首次提及瑜伽解脫概念。[10]

公元前800-200年的沙門時期標誌著「吠陀印度教與往世書印度教的轉折點」。[11]沙門運動——與吠陀傳統並行的古印度宗教運動,常質疑吠陀與奧義書關於阿特曼(靈魂)與(終極實相)的概念。公元前6世紀,沙門思潮發展出耆那教[12]佛教[13],並促成印度宗教分裂為六派正統(承認吠陀權威)與非正統派別(如佛教、耆那教等)。但兩派共享輪迴與解脫等核心概念。[note 3][note 4][note 5]

往世書時期(公元前200-公元500年)與中世紀早期(500-1100年)催生了印度教新形態,特別是巴克提濕婆派性力派毗濕奴派師摩多派與保守的天啟傳統

伊斯蘭早期(1100-1500年)也產生新運動。錫克教那納克及其後九位上師於15世紀在北印度創立。[web 2]其信徒多源自旁遮普地區英國殖民時期,印度教經歷重新詮釋與整合,推動了印度獨立運動

參見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Adams註解:"印度宗教包含早期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錫克教,有時亦含南傳佛教及南亞與東南亞受印度教與佛教影響的宗教傳統。"
  2. ^ 前佛教時期奧義書包括:《廣林奧義書》、《歌者奧義書》、《僑屍多基奧義書》、《愛達雷耶奧義書》、《泰帝利耶奧義書》。[8]
  3. ^ 共享概念包含輪迴、業、冥想、出世與解脫。[14]
  4. ^ 奧義書、佛教與耆那教的出世傳統形成平行發展,共享某些概念與關注。居樓-般遮羅地區是早期奧義書傳統中心,而憍薩羅-摩揭陀地區則是其他沙門傳統發源地。[15]
  5. ^ 佛教與印度教的相似性

參考文獻

[编辑]
  1. ^ Központi Statisztikai Hivatal. Nepszamlalas.hu. [201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2. ^ Christianity 2015: Religious Diversity and Personal Contact (PDF). gordonconwell.edu. 2015-01 [2015-05-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5-25). 
  3. ^ Viewpoint: Why Sikhs celebrate kindness. BBC News. 2021-07-15 [2021-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8). 
  4. ^ Countries with the Largest Jain Populations. WorldAtlas. 2020-06-11 [2021-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4). 
  5. ^ Vir Sanghvi. Rude Travel: Down The Sages. Hindustan Times. [2021-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4). 
  6. ^ Michaels 2004,第33頁.
  7. ^ Max Muller, The Upanishads, Part 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LXXXVI footnote 1
  8. ^ 8.0 8.1 Olivelle 2014,第12–14頁.
  9. ^ King 1995,第52頁.
  10. ^ Olivelle 1998,第xxiii頁.
  11. ^ Michaels 2004,第38頁.
  12. ^ Jain 2008,第210頁.
  13. ^ Svarghese 2008,第259–60頁.
  14. ^ Olivelle 1998,第xx–xxiv頁.
  15. ^ Samuel 2010.

外部連結

[编辑]
統計資料
憲法與法律
報告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web">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web"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