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包青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卓(1887年—1927年1月4日),字树棠,俄名包青山(俄语:Бао ЦисаньПау Тисан),又译包清山包其三包继三等,别名科斯嘉(俄语:Костя),曾率中国营参与俄国内战,后为苏奉关系联系人,被张作霖杀害。

生平

[编辑]

1887年生于中国,父母双亡,少为孤儿,1895年被俄国一家合唱团从北京带到俄国远东,被俄国将军米哈伊尔·瓦其那则收养。在高加索第比利斯上教会学校,姓名为包青山·康斯坦丁·朱耶维奇,通中、俄、英语。此后离开瓦其那则,打杂谋生。1904年底被化名为王宦举的人带回中国,认杨姓商人为义父,取名为杨棹。居吉林,娶白孟申后,易名为杨卓。1909年随李家鏊勘画中俄国界。1914年为吉林驻哈尔滨军事调查员。1917年充哈尔滨铁路交涉局华俄诉讼委员,兼铁路警察外交顾问。1918年被吉林督军孟恩远委充哈尔滨中俄日信托公司检查员。

1917年5月,包青山加入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爆发后,1918年春,在高加索组建中国营,包青山任营长。1918年底,红军撤出弗拉季高加索,中国营承担掩护任务,损失惨重。1919年初中国营转移到阿斯特拉罕,参与平定1919年3月当地的反苏叛乱。1919年5月前往顿河前线。1920年编为高加索劳动军的第十东方国际营。1922年1月,包青山中国营在罗斯托夫维持治安,3月解散。包青山到撒马尔罕担任穆斯林骑兵营长,镇压巴斯玛奇运动。撒马尔罕市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团赠给包青山一只金表,以表彰其“打击巴斯马奇匪帮”的功绩。当地报纸对包青山的最后报道是“1923年5月初,包其三接到新的任命”。

1918年12月,“东方第三团”接管日本控制的哈尔滨火车站,杨卓为该团执事官。1919年7月被黑龙江督军孙烈臣委充国防筹备处调查员。1919年9月,俄罗斯远东政府统领谢米诺夫在沈阳会见张作霖,杨卓为谢米诺夫的翻译。1920年1月,杨卓被张作霖委任为东北边防军总司令部参议、呼伦贝尔盟镇守使署外交顾问。1920年底成功处理残余沙俄武装后,被授予五等文虎章。后被张作霖任命为中东铁路少将参事员、大帅府俄事顾问。促成1924年《奉俄协定》。1927年1月3日被捕,次日被枪杀,史称“杨卓事件”。处死原因不明,当时媒体有“叛国通敌”、“暗勾赤俄”、“联络蒋介石”、“参与暗杀张作霖”等说法。

死后

[编辑]

杨卓有两个中国妻子(大夫人白孟申、二夫人孙东华)和一个俄国妻子。1921年在俄罗斯弗拉季高加索与巴拉耶娃(俄语:Евгении Макаровне Балаевой)结婚。一个儿子1922年被巴拉耶娃带到哈尔滨,文革中因历史问题不清于1968年自杀,生子杨刚。在苏联有一女儿,有两个外孙女,随包青山定居撒马尔罕,之后移居高尔基市(下诺夫哥罗德)。包青山在苏联的家人知道包青山回到中国,曾多次寻找包青山后裔。

2004年,《中国档案报》对比杨卓、包青山史料,认为杨、包是同一人。2005年,中国刑警学院教授赵成文以刑事相貌学鉴定杨、包的历史照片,判定杨、包是同一人。同年,杨卓孙子杨刚与包青山在俄罗斯的外孙女取得联系,2008年3月杨卓后代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团聚。杨刚于2009年出版了《家殇:奉俄外交与哈尔滨杨卓事件之谜》。

2005年俄罗斯“记忆”团体和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联合公布了一批解密档案,其中“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成员签署的处决名单”列有俄文拼写的“Пау-Ти-Сан”(包其三),注明:包其三,1887年生于中国,联共(布)党员。基辅联合指挥官学校翻译。1925年11月10日被捕,1926年4月19日被苏联人民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总局以“反革命恐怖活动罪”判处死刑,1926年4月23日在尤兹卡娅医院被枪杀,葬于莫斯科。1991年10月18日俄罗斯以《关于政治镇压受害者平反法》予以平反。俄语维基百科仍使用该说法。

纪念

[编辑]

1959年,《中国战士同志——“十月革命”里的中国志愿兵》在苏联出版。1961年译为中文出版。1962年增补后以《沿着包其三的足迹》之名再版。

1999年在莫斯科尤兹卡娅医院竖立“政治迫害者”纪念石,纪念牌上刻有“Пау-Ти-Сан”(包其三)等一百多个被平反的被处决者。

俄罗斯圣彼得堡海军博物馆收藏有包青山塑像。

2007年9月,中国黑河建成“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为杨卓(包青山)塑像。

参考文献

[编辑]
  • 杨刚,《家殇:奉俄外交与哈尔滨杨卓事件之谜》,团结出版社,2010年4月1日,ISBN 9787304046774
  • 《中国战士同志——“十月革命”里的中国志愿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