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電話專用代幣
公用電話專用代幣 | |
---|---|
国家/地区 | 臺灣地區 |
面值 | 1圓 |
直徑 | 25毫米 |
重量 | 6克 |
邊緣 | 全絲邊 |
成分 | 黃銅 |
鑄造年份 | 1973年 |
发行量 | 4500萬枚 |
正面 | |
![]() | |
圖案 | 電話機 |
背面 | |
![]() | |
圖案 | 十一葉嘉禾、電信局電徽 |
公用電話專用代幣、或稱公用電話專用銅牌,是1972年到1974年鎳價上漲、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中華民國政府交通部電信總局為減少壹圓鎳幣短缺問題,於1973年發行的公用電話機代幣。
歷史
[编辑]短缺起因
[编辑]1972年9月4日,加拿大鎳塊繼1970年鎳塊每磅提高5美分後,每磅再提高20美分,成每磅1.53美元[1]。同月,因鎳價在國際市場攀升15%左右,日本煉鎳業界決定21日起每噸提高15萬日圓[2]。因不銹鋼需要的恢復,加上燒鹼電解工廠、汽車廢氣限制帶來的新需求,自由世界鎳需求在1973年已達52萬噸,較1972年成長9.5%[3]。
1961年9月15日發行的壹圓新台幣硬幣原設計就重6公克、直徑25公厘[4]。該幣相較於當時各國流通的面值小額的硬幣,重量較重、體積較大,成本容易超過面值[5]。發行之前,《聯合報》社論就以貨幣學教科書為說明,不贊同此種版型[6]。此種壹圓硬幣有1.08克的鎳金屬[7]。臺灣出口的首飾加工業為降低鎳價成本,1970年代間便在純銀加入比例10到5%的壹圓鎳幣,以鑄造14K白金首飾[8]。據商人陳敏雄供稱,臺灣的首飾加工業每月銷毀30萬枚壹圓鎳幣以上[9]。地下工廠每次可熔毀數萬至數十萬枚壹圓鎳幣,以製作鎳條[10]。何凡推測每月被毀的壹圓鎳幣應不只30萬枚[11]。
原先的《妨害國幣懲治條例》第二條規定「意圖營利,銷燬銀幣或新舊各種輔幣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幣額或價額三倍以下罰金」[8]。因輔幣是指壹角或貳角的幣,若銷燬作為本位幣的壹圓就不包含在內[12]。
發現異常
[编辑]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原估計壹圓鎳幣在1973年春季時應有5億2000萬枚,平均每人可分40枚,但從1972年下半年起就開始出現短缺[13]。中央銀行總裁俞國華原認為壹圓鎳幣熔化以後極不易提煉,不會有人鎔鑄,主張出現短缺是民眾心理問題[14]。1973年4月6日,中央銀行恢復發行已停止12年的壹圓紙鈔[13]。他們估算只要壹圓紙幣在市面超過達2億張,壹圓鎳幣即有回籠現象,但非如此[15]。民間又盛傳1971年鑄造的壹圓鎳幣含有貴金屬,因此窖藏[13][16]。輿論還出現硬幣短缺是日本人特意收購的陰謀論[17]。直到7月19日,調查局才查獲,原來臺灣的金屬商人會以100元收購90枚壹圓鎳幣,以熔化提煉鎳金屬[9]。8月24日,立法院通過《妨害國幣懲治條例》修正案,規定國幣是「由中央政府或其授權機構所發行之紙幣或硬幣」、「輔幣」字眼修改為「硬幣」,以包含壹圓以上[12]。
當時台北市民眾有八成的人需要公用電話,短缺壹圓造成政府的電話費收入大降[18]。彰化縣發生有少女在半夜為替母親急病求醫,卻在公用電話亭叫車苦無硬幣撥號的事件[11]。張茲闓分析公用電話、自動販賣機增加、兒童存零錢到撲滿,也造成壹圓鎳幣供應吃緊[19]。立委劉振東便向中央銀行建議公用電話可改用專用籌碼[20]。
發行代幣
[编辑]1973年8月3日,交通部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在行政院新聞局記者會中宣佈,為因應壹圓鎳幣缺乏,電信局將發行公用電話的壹圓代幣[21]。9月25日,行政院長蔣經國在立法院口頭報告提起打電話時零錢不足的問題[22]。10月2日,台灣銀行總經理何顯重表示,電信局已委託中央銀行鑄造電話專用銅片[23]。
電話專用代幣大小、重量均與同時的壹圓新台幣鎳幣相同,採用銅鋅合金,為中央造幣廠鑄造,於1973年11月1日先發行4000萬枚[a][24]。12月8日,將每人每次兌換20枚代幣擴大到50枚[25]。為鼓勵使用,12月22日到28日,附送可裝代幣的鑰匙圈[26]。
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後,1974年1月4日,鎳價每磅漲至1.62美元,6月28日到1.85美元,12月20日到2.01美元[27]。原先壹圓新鎳幣鑄造價在1973年約0.693元[20],不到1年即因原料上漲而漲至1.1元[15]。僅管1974年2月底統計壹圓鎳幣應有6億4500萬枚,但該年依然難見,導致民眾抱怨兌換電話代幣不方便[28]。同年6月16日起,為提高使用電話效率,公用電話每次投幣只能用3分鐘[29]。9月26日,每人每次兌換公用電話專用銅牌放寬為100枚[30]。
停止專用
[编辑]國際市場鎳價直到美國與菲律賓的鎳礦加入生產,1975年初才迅速趨軟[27]。該年,臺灣的壹圓鎳幣短缺問題漸漸消失[31]。公用電話專用代幣在發行3年後被回收[32]。失去流通價值的電話代幣,被錢幣同好界認為是對台灣公用電話的歷史見證[33]。1975年8月的古幣拍賣市場,此種代幣收購價就達每枚3.4元新台幣[34]。
之後,中央銀行在1981年12月8日改發行材質為鋁青銅的壹圓硬幣[35],鎳僅含0.228克[7]。
註釋
[编辑]- ^ 依照電信局退休職員楊振興《話筒裡的台灣 ─ 從摩斯電報到智慧型手機》所述,此代幣共製造二批,各鑄500萬和4000萬枚。
參考
[编辑]- ^ 國際鎳業公司 提高電解鎳價. 經濟日報. 1972-09-05 (中文(臺灣)).
- ^ 日電子器材將漲15-20. 經濟日報. 1972-09-21 (中文(臺灣)).
- ^ 游. 國際商品動態存量減少 鎳價近將提高. 經濟日報. 1974-04-28 (中文(臺灣)).
- ^ 一元硬幣 今天出籠 央行另在計畫 發行五元硬幣. 聯合報. 1961-09-15 (中文(臺灣)).
- ^ 何凡. 玻璃墊上 歡迎 新硬幣. 聯合報. 1981-12-08 (中文(臺灣)).
- ^ 《社論》發行一元硬幣之議值得考慮. 聯合報. 1961-03-29 (中文(臺灣)).
- ^ 7.0 7.1 呂郁青. 舊版硬幣搶手 62年鎳幣荒再現?. 經濟日報. 2006-05-19 (中文(臺灣)).
- ^ 8.0 8.1 吳添福. 廠商製造合金首飾 竟採硬幣作為原料 調查局找到一元輔幣缺乏原因 三疑犯依妨害國幣條例送法辦. 聯合報. 1973-07-21 (中文(臺灣)).
- ^ 9.0 9.1 走私黃金‧損毀硬幣 兩案併發‧三人涉嫌 調查人員搜獲可疑金條及飾物 林依妹等昨被檢察官下令收押. 聯合報. 1973-07-21 (中文(臺灣)).
- ^ 熔毀硬幣煉鑄鎳條 幕後工廠大量供銷 調查局下令嚴密查緝. 聯合報. 1973-07-22 (中文(臺灣)).
- ^ 11.0 11.1 何凡. 玻璃墊上 硬幣荒並未解除. 聯合報. 1973-09-18 (中文(臺灣)).
- ^ 12.0 12.1 王安泰. 潛望鏡 國幣正名 含義較前擴大 擾亂金融 當然加重懲罰. 聯合報. 1973-08-25 (中文(臺灣)).
- ^ 13.0 13.1 13.2 葉耿漢. 孩子餵豬 越養越肥 市面輔幣 愈來愈缺 普遍儲蓄 零錢不夠流通 超值之說 純屬無稽謠言. 聯合報. 1973-04-07 (中文(臺灣)).
- ^ 央行趕製一元硬幣 六月間可大量供應 俞國華在立院分析缺乏原因 已向韓國訂製一元硬幣兩億. 聯合報. 1973-05-04 (中文(臺灣)).
- ^ 15.0 15.1 陳祖華. 發行新硬幣能否發揮作用?. 聯合報. 1974-06-05 (中文(臺灣)).
- ^ 六十年製的一元硬幣 央行說成色並無不同. 經濟日報. 1973-03-16 (中文(臺灣)).
- ^ 光遠. 晨間漫步 硬幣奇譚. 聯合報. 1973-10-17 (中文(臺灣)).
- ^ 市面缺乏一元零款北市公用電話 使用者頓減少. 臺灣民聲日報. 1973-05-05 (中文(臺灣)).
- ^ 張茲闓. 有關一元硬幣的常識. 經濟日報. 1973-04-24 (中文(臺灣)).
- ^ 20.0 20.1 央行高級官員表示 五元一元硬幣 價值低於面值. 聯合報. 1973-07-05 (中文(臺灣)).
- ^ 電信局將製專用硬幣 供大家投撥公用電話. 經濟日報. 1973-08-04 (中文(臺灣)).
- ^ 王安泰. 在世界經濟風暴中的我國物價波動 因政府採取措施已收良好緩和作用 蔣院長說:做的還不夠!. 經濟日報. 1973-09-26 (中文(臺灣)).
- ^ 電話專用銅片 下月初可供應. 聯合報. 1973-10-03 (中文(臺灣)).
- ^ 電話專用銅牌 今起供應使用. 聯合報. 1973-11-01 (中文(臺灣)).
- ^ 打電話專用銅牌 每次可兌五十枚. 聯合報. 1973-12-18 (中文(臺灣)).
- ^ 兌電話鋼牌 附送鑰匙圈. 聯合報. 1974-12-22 (中文(臺灣)).
- ^ 27.0 27.1 游. 國際商品動態 需求遽減 鎳價迅速趨軟. 經濟日報. 1975-04-18 (中文(臺灣)).
- ^ 拾遺. 他山集 硬幣?紙幣?. 經濟日報. 1974-05-05 (中文(臺灣)).
- ^ 用電話亭限時三分鐘 明裝設切斷設備. 臺灣民聲日報. 1974-06-15 (中文(臺灣)).
- ^ 傳播站 僑資事業將辦圖片展. 聯合報. 1974-09-26 (中文(臺灣)).
- ^ 楊乃藩. 苜蓿談 重見硬幣. 經濟日報. 1975-01-26 (中文(臺灣)).
- ^ 李如菁. 漫談台灣公用電話百年發展. 數位島嶼電子報. 2012-05-17 [2025-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中文(臺灣)).
- ^ 林上玉. 公用電話專用幣 難得一見. 民生報. 2002-08-10 (中文(臺灣)).
- ^ 古幣拍賣市場.上月份變化大 銅幣交易數量最多 銀幣成交金額居高 日本銀圓幾無交易 民初銅幣大受歡迎. 經濟日報. 1975-09-06 (中文(臺灣)).
- ^ 十元硬幣八日發行 鎳銅合金製成 亮度強硬度高 五元一元縮小體積 舊幣流通一年 十年內可兌換. 聯合報. 1981-12-0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