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出幸
外观
八次出幸指的是唐玄宗(1次)、唐代宗(1次)、唐德宗(1次)、唐僖宗(2次)和唐昭宗(3次)五名皇帝因為战乱而八次出逃京师长安的避难事件,关中平原、四川和河南多个地点在史书上有几年时间内称为行在。从755年爆发安史之亂至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有8%或长达12年的时间内皇帝外逃避难、不在京师(相当于靖康之变至端平入洛金朝占据汴京107年时间总合的11.2%),其中以唐僖宗出行时间最长。八次出幸事件离安史(中唐)、黄巢之乱(唐末)爆发时间不远,出逃时间都在这两段时间频繁发生;而784年的泾原兵变后至880年的黃巢之亂的96年(占唐朝总寿命的33%)内京师则相对稳定,无皇帝出逃躲避战乱。唐军、敌军双方都没有依靠城墙极力坚守长安城,所以也就没有任何大型攻城武器或攻城战的出现,往往在京畿附近的关塞、要塞或州城,如潼关失陷后的几天就移到另一个地点,日后再收复长安,叛军对长安城的防御、进攻方式以城外野战为主,部分包括长安城内的巷战。
战乱 | 占京者 | 平叛/和解者 | 皇帝 | 所至 | 阴历 | 共计时间 | 描述 | |
---|---|---|---|---|---|---|---|---|
中唐 | 安史之乱 | 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安祿山部将孙孝哲、张通儒等 | 广平王李豫、李嗣业、叶护太子等 | 唐玄宗 | 灵州(今宁夏)、成都(今四川) | 756年6月13日至757年10月23日[1] | 1年4个月 | 公元755年12月12日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率叛军攻陷东京洛阳,756年1月1日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大燕政权。同年6月9日潼关失守,6月13日唐玄宗离长安,行至马嵬驿时唐玄宗与李亨分道,李亨北行至灵州即位为唐肃宗,唐玄宗前往成都成为太上皇。757年9月28日李嗣业等将领克复京师长安,10月23日唐肃宗返回京城,12月28日太上皇唐玄宗也回到京城。[1] |
唐蕃战争 | 尚结息、恩兰·达扎路恭 | 郭子仪、白孝德等 | 唐代宗 | 陕州(今河南) | 763年10月7日至763年10月21日[2] | 15天 | 公元763年,吐蕃军队攻入大震关后直取唐朝都城长安,10月7日唐代宗因情势危急出逃避难前往陕州,10月9日吐蕃军进入长安,不过很快于10月21日撤出,郭子仪等将领率军进入长安。同年12月26日唐代宗返回长安,郭子仪率朝中百官及各路军队在长安东南浐河之畔迎接。[2] | |
泾原兵变 | 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前范阳節度使朱泚 | 李晟、骆元光、尚可孤 | 唐德宗 | 咸阳、奉天、梁州(均今陕西) | 783年10月3日至784年7月19日[3] | 9个月 | 公元783年10月3日,姚令言率泾原兵在长安叛变,唐德宗匆忙出逃,先到咸阳,后至奉天。姚令言推举朱泚为叛军首领,10月7日朱泚称帝建立大秦政权,10月13日派李忠臣进攻奉天,河中节度使李怀光奉命救援。784年2月26日李怀光背叛朝廷,唐德宗任命戴休颜为奉天留守,3月21日唐德宗再次出逃前往梁州。5月29日李晟等将领克复长安,朱泚败逃。7月19日唐德宗返回长安,李晟率军在三桥迎接。785年8月12日,李怀光在被马燧等人讨伐后战败自缢。[3] | |
唐末 | 黃巢之亂 | 黄巢 | 王处存、李克用等 | 唐僖宗 | 兴元(今陕西)、成都(今四川) | 880年12月5日至885年3月31日[4] | 4年5个月 | 公元880年12月3日潼关失守,12月5日唐僖宗在宦官田令孜陪同下出逃兴元,黄巢抵达长安并称帝建立大齐政权。881年1月28日唐僖宗到达成都,4月5日黄巢撤出长安,程宗楚等收复长安,但4月11日黄巢回袭再次攻陷长安。883年4月8日李克用等将领克复长安,黄巢败逃。因长安宫室焚毁,885年3月31日唐僖宗才从成都返回长安。[4] |
王重榮之乱 | 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 | 王行瑜、李茂貞 | 凤翔、宝鸡、兴元(均今陕西) | 885年12月25日至888年2月21日[5] | 2年3个月 | 885年10月,田令孜派朱玫、李昌符讨伐王重荣,王重荣向李克用求援。12月23日田令孜一方战败,李克用等进逼京城,12月25日田令孜挟持唐僖宗逃往凤翔,之后唐僖宗一行辗转到达宝鸡、兴元。886年1月10日,朱玫、李昌符倒戈联合李克用等人,要求诛杀田令孜,朱玫在追击田令孜途中俘获李煴并于10月拥立其称帝,12月4日朱玫被部将王行瑜所杀。887年6月7日,李昌符反叛后被李茂贞讨伐,8月1日在陇州被杀。直至888年2月21日,唐僖宗才得以返回京城。[5] | ||
李茂贞之乱 | 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鎮國軍節度使韩建 | 李克用 | 唐昭宗 | 莎城镇、石门(均今陕西) | 895年7月6日至895年8月27日[6] | 1个月 | 公元895年5月8日,王行瑜、李茂贞和韩建带兵入长安,杀宰相韦昭度、李磎,企图废帝另立。李克用在河东起兵救援,王行瑜等留兵宿卫后返回藩镇。7月5日李克用军队逼近京师,王行瑜弟弟王行实与李茂贞养子李继鹏为挟持唐昭宗混战,7月6日唐昭宗逃出长安,先后到莎城镇、石门镇。8月5日李克用至长安北面渭桥上表请唐昭宗回京,8月27日唐昭宗还京。[6] | |
凤翔节度使李茂貞 | 李茂貞、韩建 | 富平、华州(均今陕西) | 896年7月13日至898年8月25日[7] | 2年1个月 | 公元896年6月17日李茂贞军进逼京畿,7月13日唐昭宗离京前往渭北,先后抵达富平、华州,李茂贞入长安,韩建在华州控制唐昭宗后于7月26日贬崔胤。崔胤联络朱温,劝其修洛阳宫室迎驾。897年1月8日韩建逼唐昭宗交出诸王兵权。898年1月22日,李茂贞和韩建因忌惮朱温,决定修复长安宫殿,8月25日唐昭宗回到长安。[7] | |||
朱温之乱 | 宣武节度使朱温 | 朱温 | 凤翔(今陕西) | 901年11月4日至903年1月27日[8] | 1年2个月 | 公元901年10月19日朱温在大梁起兵欲迎唐昭宗至洛阳,11月4日宦官韩全诲挟持唐昭宗投靠李茂贞,11月14日抵达凤翔,朱温到长安后于11月20日以韩全诲罪状进军凤翔。902年9月4日,朱温诱使李茂贞出城并将其击败,随后围困凤翔。903年1月4日,凤翔缺粮,李茂贞请和。1月6日李茂贞处死韩全诲等二十多人并送首级至朱温营地,1月22日朱温迎接唐昭宗,1月27日唐昭宗返回京城。[8] | ||
无 | 洛阳(今河南) | 无 | 公元904年1月21日,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强令百官及普通士民一同迁徙,1月26日派人拆毁长安宫殿、官署及民房,把拆下来的木材顺着渭河漂流而下,用于修筑洛阳宫室,长安自此沦为废墟。朱温征发工匠民夫,让张全义主持修洛阳宫室,江、浙、湖、岭等各地军镇资助。4月16日宫室修成唐昭宗入住。907年4月22日朱温建后梁政权,定洛阳为西京、开封为东京。[9] |
註腳
[编辑]- ^ 1.0 1.1 (755年11月甲子,11月9日)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七》
(755年11月乙丑,11月10日)乙丑,北京副留守杨光翙出迎,因劫之以去。太原具言其状。东受降城亦奏禄山反。《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七》
(755年12月丁酉,12月12日)安禄山引兵向荥阳,太守崔无诐拒之……癸巳,禄山陷荥阳,杀无诐,以其将武令珣守之……封常清所募兵皆白徒,未更训练,屯武牢以拒贼;贼以铁骑蹂之,官军大败。常清收馀众,战于葵园,又败;战上东门内,又败。丁酉,禄山陷东京,贼鼓噪自四门入,纵兵杀掠。常清战于都亭驿,又败;退守宣仁门,又败;乃自苑西坏墙西走……会禄山方谋称帝,留东京不进,故朝廷得为之备,兵亦稍集。《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七》
(756年1月乙卯,1月1日)春,正月,乙卯朔,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以达奚珣为侍中,张通儒为中书令,高尚、严庄为中书侍郎。《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七》
(756年6月辛卯,6月9日)辛卯,乾祐进攻潼关,克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八》
(756年6月乙未,6月13日)乙未,黎明,上独与贵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妃、主、皇孙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安禄山不意上遽西幸,遣使止崔乾祐兵留潼关,凡十日,乃遣孙孝哲将兵入长安,以张通儒为西京留守,崔光远为京兆尹……禄山使监关中诸将,通儒等皆受制于孝哲。《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八》
(756年7月辛酉,7月9日)秋,七月,辛酉,太子至灵武,悉命撤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八》
(756年7月甲子,7月12日)是日,肃宗即位于灵武城南楼,群臣舞蹈,上流涕歔欷。尊玄宗曰上皇天帝,赦天下,改元。《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八》
(756年7月庚辰,7月28日)庚辰,上皇至成都,从官及六军至者千三百人而已。《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八》
(756年8月丁酉,8月16日)癸巳,灵武使者至蜀,上皇喜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丁酉,制:“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八》
(757年9月癸卯,9月28日)壬寅,至长安城西,陈于香积寺北澧水之东。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贼众十万陈于其北,李归仁出挑战,官军逐之,逼于其陈。贼军齐进,官军却,为贼所乘,军中惊乱,贼争趣辎重……于是嗣业帅前军各执长刀,如墙而进,身先士卒,所向摧靡……李嗣业又与回纥出贼阵后,与大军交击,自午及酉,斩首六万级,填沟堑死者甚众,贼遂大溃。馀众走入城,迨夜,嚣声不止……迟明,谍至,守忠、归仁与张通儒、田干真等皆已遁矣。癸卯,大军入西京。《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757年10月丁卯,10月23日)丙寅,上至望贤宫,得东京捷奏。丁卯,上入西京。百姓出国门奉迎,二十里不绝,舞跃呼万岁,有泣者。上入居大明宫。《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757年12月丁未,12月28日)丁未,将发行宫,上亲为上皇习马而进之……上皇自开远门入大明宫,御含元殿,慰抚百官。《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 ^ 2.0 2.1 (763年7月戊辰,7月27日)吐蕃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冬,十月,吐蕃寇泾州,刺史高晖以城降之,遂为之乡导,引吐蕃深入;过邠州,上始闻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
(763年10月辛未,10月2日)辛未,寇奉天、武功,京师震骇……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以御之……至是召募,得二十骑而行,至咸阳,吐蕃帅吐谷浑、党项、氐、羌二十馀万众,弥漫数十里,已自司竹园渡渭,循山而东。《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
(763年10月乙亥,10月6日)癸酉,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将精卒二千,破吐蕃于盩厔之西。乙亥,吐蕃寇盩厔,月将复与力战,兵尽,为虏所擒。《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
(763年10月丙子,10月7日)丙子,出幸陕州,官吏藏窜,六军逃散。《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
(763年10月丁丑,10月8日)丁丑,车驾至华州。《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
(763年10月戊寅,10月9日)戊寅,吐蕃入长安,高晖与吐蕃大将马重英等立故邠王守礼之孙广武王承宏为帝,改元,置百官,以前翰林学士于可封等为相……辛巳,上至陕,百官稍有至者。郭子仪引三十骑自御宿川循山而东,谓王延昌曰:“六军将士逃溃者多在商州,今速往收之,并发武关防兵,数日间,北出蓝田以向长安,吐蕃必遁。”过蓝田,遇元帅都虞候臧希让、凤翔节度使高升,得兵近千人……三日乃行,比至商州,行收兵,并武关防兵合四千人……鄜坊节度判官段秀实说节度使白孝德引兵赴难,孝德即日大举,南趣京畿,与蒲、陕、商、华合势进击。《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
(763年10月庚寅,10月21日)吐蕃惶骇,庚寅,悉众遁去。高晖闻之,帅麾下三百馀骑东走,至潼关,守将李日越擒而杀之……癸巳,以郭子仪为西京留守。《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
(763年12月甲午,12月26日)甲午,上至长安,郭子仪帅城中百官及诸军迎于沪水东,伏地待罪。《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 - ^ 3.0 3.1 (783年10月丁未,10月3日)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将兵五千至京师……丁未,发至浐水……军士射令言,令言抱马鬣突入乱兵,呼曰:“诸君失计!东征立功,何患不富贵,乃为族灭之计乎!”军士不听,以兵拥令言而西……贼已斩关而入,上乃与王贵妃、韦淑妃、太子、诸王、唐安公主自苑北门出,王贵妃以传国宝系衣中以从。后宫诸王、公主不及从者什七八……夜至咸阳,饭数匕而过……姚令言与乱兵谋曰:“今众无主,不能持久,朱太尉闲居私第,请相与奉之。”众许诺。乃遣数百骑迎泚于晋昌里第。《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
(783年10月戊申,10月4日)上思桑道茂之言,自咸阳幸奉天……文武之臣稍稍继至。己酉,左金吾大将军浑瑊至奉天。《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
(783年10月壬子,10月7日)朱泚自白华殿入宣政殿,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癸丑,泚以姚令言为侍中、关内元帅……姚令言与源休共掌朝政,凡泚之谋画、迁除、军旅、资粮,皆禀示休。休劝泚诛翦宗室在京城者以绝人望,杀郡王、王子、王孙凡七十七人。《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
(783年10月丁巳,10月13日)朱泚自将逼奉天,军势甚盛。以姚令言为元帅,张光晟副之,以李忠臣为京兆尹、皇城留守。《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
(783年11月甲申,11月11日)朱泚攻围奉天经月,城中资粮俱尽……上之幸奉天也,粮料使崔纵劝李怀光令入援,怀光从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九》
(784年2月丁卯,2月26日)丁卯,怀光遣其将赵升鸾入奉天,约其夕使别将达奚小俊烧乾陵,令升鸾为内应以惊胁乘舆。升鸾诣浑瑊自言,瑊遽以闻,且请决幸梁州。上命瑊戒严,瑊出,部勒未毕,上已出城西,命戴休颜守奉天,朝臣将士狼狈扈从。戴休颜徇于军中曰:“怀光已反!”遂乘城拒守。《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
(784年3月壬辰,3月21日)壬辰,车驾至梁州。《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
(784年5月己亥,5月29日)泚骁将张庭芝、李希傅引兵大至……演等力战,贼败走。演等追之,乘胜入光泰门,再战,又破之。会夜,晟敛兵还。贼馀众走入白华门……贼又出战,官军屡捷。骆元光败泚众于浐西。戊戌,晟陈兵于光泰门外……直抵苑墙神麚村。晟先使人夜开苑墙二百馀步,比演等至,贼已树栅塞之,自栅中刺射官军,官军不得进……万顷惧,帅众先进,拔栅而入,佖、演引骑兵继之,贼众大溃,诸军分道并入。姚令言等犹力战,晟命决胜军使唐良臣等步骑蹙之,且战且前,凡十馀合,贼不能支……及泚败,光晟劝泚出亡。泚乃与姚令言帅馀众西走,犹近万人。光晟送泚出城,还,降于晟……远坊有经宿乃知官军入城者。是日,浑瑊、戴休颜、韩游瑰亦克咸阳,败贼三千馀众,闻泚西走,分兵邀之……己亥,晟使京西兵马使孟涉顿白华门,尚可孤屯望仙门,骆元光屯章敬寺,晟以牙前三千人屯安国寺,以镇京城。斩泚党李希倩、敬釭、彭偃等八人于市……六月,癸卯,李晟遣掌书记吴人于公异作露布上行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一》
(784年7月壬午,7月19日)壬午,车驾至长安,浑瑊、韩游瑰、戴休颜以其众扈从,李晟、骆元光、尚可孤以其众奉迎,步骑十馀万,旌旗数十里,晟谒见上于三桥,先贺平贼,后谢收复之晚,伏路左请罪。《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一》
(784年8月壬寅,8月2日)上乃加浑瑊河中、绛州节度使,充河中、同华、陕虢行营副元帅,加马燧奉诚军、晋、慈、隰节度使,充管内诸军行营副元帅,与镇国节度使骆元光、鄜坊节度使唐朝臣合兵讨怀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一》
(785年8月甲戌,8月12日)甲戌,燧帅诸军至河西,河中军士自相惊曰:“西城擐甲矣!”又曰:“东城娖队矣!”须臾,军中皆易其号为“太平”字。怀光不知所为,乃缢而死。《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 - ^ 4.0 4.1 (880年12月壬午,12月3日)壬午旦,贼夹攻潼关,关上兵皆溃,师会自杀,承范变服,帅馀众脱走。《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
(880年12月甲申,12月5日)百官退朝,闻乱兵入城,布路窜匿,田令孜帅神策兵五百奉帝自金光门出,惟福、穆、泽、寿四王及妃嫔数人从行,百官皆莫知之……晡时,黄巢前锋将柴存入长安,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帅文武数十人迎巢于霸上。《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
(880年12月丁酉,12月6日)丁酉,车驾至兴元,诏诸道各出全军收复京师。《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
(881年1月丁丑,1月28日)春,正月,车驾发兴元……丁丑,车驾至成都,馆于府舍。《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
(881年4月壬午,4月5日)黄巢帅众东走,程宗楚先自延秋门入,弘夫继至,处存帅锐卒五千夜入城……宗楚等恐诸将分其功,不报凤翔、鄜夏,军士释兵入第舍,掠金帛、妓妾。处存令军士繫白巾为号,坊市少年或窃其号以掠人。贼露宿霸上,诇知官军不整,且诸军不相继,引兵还袭之,自诸门分入,大战长安中,宗楚、弘夫死,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处存收馀众还营。
(881年4月丁亥,4月11日)巢复入长安,怒民之助官军,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
(883年4月甲辰,4月8日)李克用与忠武将庞从、河中将白志迁等引兵先进,与黄巢军战于渭南,一日三战,皆捷。义成、义武等诸军继之,贼众大奔。甲辰,克用等自光泰门入京师,黄巢力战不胜,焚宫室遁去。《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五》
(884年9月己未,9月2日)上以长安宫室焚毁,故久留蜀未归。《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
(885年3月丁卯,3月31日)己卯,车驾发成都,陈敬瑄送至汉州而还……二月,丙申,车驾至凤翔。三月,丁卯,至京师;荆棘满城,狐兔纵横,上凄然不乐。己巳,赦天下,改元。时朝廷号令所在,惟河西、山南、剑南、岭南数十州而已。《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 - ^ 5.0 5.1 (885年12月癸酉,12月23日)令孜遣玫、昌符将本军及神策鄜、延、灵、夏等军各三万人屯沙苑,以讨王重荣。重荣发兵拒之,告急于李克用,克用引兵赴之……克用兵至,与重荣俱壁沙苑,表请诛令孜及玫、昌符。诏和解之,克用不听。十二月,癸酉,合战,玫、昌符大败,各走还本镇,溃军所过焚掠。《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
(885年12月乙亥,12月25日)克用进逼京城,乙亥夜,令孜奉天子自开远门出幸凤翔。《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
(886年1月戊子,1月8日)李克用还军河中,与王重荣同表请大驾还宫,因罪状田令孜,请诛之……戊子,令孜请上幸兴元,上不从。是夜,令孜引兵入宫,劫上幸宝鸡,黄门卫士从者才数百人,宰相朝臣皆不知。《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
(886年1月庚寅,1月10日)庚寅,上以孔纬为御史大夫,使还召百官,上留宝鸡以待之。时田令孜弄权,再致播迁,天下共忿疾之。朱玫、李昌符亦耻为之用,且惮李克用、王重荣之强,更与之合。《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
(886年1月癸巳,1月13日)田令孜奉上发宝鸡,留禁军守石鼻为后拒……车驾才入散关,朱玫已围宝鸡。石鼻军溃,玫长驱攻散关,不克。嗣襄王煴,肃宗之玄孙也,有疾,从上不及,留遵涂驿,为玫所得,与俱还凤翔。庚戌,李克用还太原。二月,王重荣、朱政、李昌符复上表请诛田令孜。《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
(886年3月丙申,3月17日)丙申,车驾至兴元……乙卯,煴受册,玫自兼左、右神策十军使,帅百官奉煴还京师……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与朱玫同谋立襄王,既而玫自为宰相专权,昌符怒,不受其官,更通表兴元。诏加昌符检校司徒……六月,以扈跸都将杨守亮为金商节度、京畿制置使,将兵二万出金州,与王重荣、李克用共讨朱玫……冬,十月,煴即皇帝位,改元建贞,遥尊上为太上元皇帝。《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
(886年12月甲寅,12月4日)甲寅,行瑜自凤州擅兵引归京师……行瑜曰:“吾不反,欲诛反者朱玫耳!”遂擒斩之,并杀其党数百人。《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
(887年3月壬辰,3月18日)壬辰,車駕至鳳翔,節度使李昌符,恐車駕還京雖不治前過,恩賞必疏,乃以宮室未完,固請駐驊府舍,從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
(887年6月己酉,6月7日)六月,戊申,天威都头杨守立与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争道,麾下相殴,帝命中使谕之,不止。是夕,宿卫皆严兵为备。己酉,昌符拥兵烧行宫,庚戌,复攻大安门。守立与昌符战于通衢,昌符兵败,帅麾下走保陇州。《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七》
(887年8月壬寅,8月1日)壬子,以扈驾都将、武定节度使李茂贞为陇州招讨使,以讨昌符……八月,壬寅朔,李茂贞奏陇州刺史薛知筹以城降,斩李昌符,灭其族。《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七》
(888年2月己丑,2月21日)壬午,发风翔。己丑,至长安。庚寅,赦天下,改元。以韦昭度兼中书令。《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七》 - ^ 6.0 6.1 (895年5月甲子,5月8日)行瑜乃与茂贞、建各将精兵数千入朝,甲子,至京师,坊市民皆窜匿。上御安福门以待之,三帅盛陈甲兵,拜伏舞蹈于门下。上御安福门以待之,三帅盛陈甲兵,拜伏舞蹈于门下……行瑜、茂贞流汗不能言,独韩建粗述入朝之由……是日,行瑜等杀昭度、谿于都亭驿,又杀枢密使康尚弼及宦官数人……始,三帅谋废上,立吉王保;至是,闻李克用已起兵于河东,行瑜、茂贞各留兵二千人宿卫京师,与建皆辞还镇……李克用大举蕃、汉兵南下,上表称王行瑜、李茂贞、韩建称兵犯阙,贼害大臣,请讨之,又移檄三镇,行瑜等大惧。《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895年7月庚申,7月5日)行约弟行实时为左军指挥使,帅众与行约大掠西市。行实奏称同华已没,沙陀将至,请车驾幸邠州。庚申,枢密使骆全瓘奏请车驾幸凤翔……右军指挥使李继鹏,茂贞假子也,本姓名阎圭,与骆全瓘谋劫上幸凤翔。中尉刘景宣与王行实知之,欲劫上幸邠州……向晚,继鹏连奏请车驾出幸,于是王行约引左军攻右军,于楼前侍卫。继鹏复纵火焚宫门,烟炎蔽天。时有盐州六都兵屯京师,素为两军所惮,上急召令入卫;既至,两军退走,各归邠州及凤翔。城中大乱,互相剽掠,上与诸王及亲近幸李筠营,护跸都头李居实帅众继至。《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895年7月辛酉,7月6日)或传王行瑜、李茂贞欲自来迎车驾,上惧为所迫,辛酉,以筠、居实两都兵自卫,出启夏门,趣南山,宿莎城镇。《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895年7月甲子,7月9日)甲子,上徙幸石门镇。《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895年8月己丑,8月5日)己丑,克用进军渭桥,遣其将李存贞为前锋;辛卯,拨永寿,又遣史俨将三千骑诣石门侍卫。癸已,遣李存信、李存审会保大节度使李思孝攻王行瑜黎园寨,擒其将王令陶等,献于行在。思孝本姓拓跋,思恭之弟也。李茂贞惧,斩李继鹏,传首行在,上表请罪,且遣使求和于克用。《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895年8月辛亥,8月27日)戊戌,削夺王行瑜官爵。癸卯,以李克用为邠宁四面行营都招讨使,保大节度使李思孝为北面招讨使,定难节度使李思谏为东面招讨使,彰义节度使张鐇为西面招讨使……克用表请上还京;上许之。令克用遣骑三千驻三桥为备御。辛亥,车驾还京师。《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895年12月辛亥,12月23日)既而私于诏使曰:“观朝廷之意,似疑克用有异心也。然不去茂贞,关中无安宁之日。”又诏免克用入朝……克用犹豫未决,盖寓言于克用曰:“向者王行瑜辈纵兵狂悖,致銮舆播越,百姓奔散。今天子还未安席,人心尚危,大王若引兵渡渭,窃恐复惊骇都邑。人臣尽忠,在于勤王,不在入觐,愿熟图之!”克用笑曰:“盖寓尚不欲吾入朝,况天下之人乎!”……辛亥,引兵东归。表至京师,上下始安。《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 ^ 7.0 7.1 (896年6月丙寅,6月17日)初,李克用屯渭北,李茂贞、韩建惮之,事朝廷礼甚恭。克用去,二镇贡献渐疏,表章骄慢,上自石门还,于神策两军之外,更置军圣、捧宸、保宁、宣化等军,选补数万人,使诸王将之……丙寅,茂贞引兵逼京畿,覃王与战于娄馆,官军败绩。秋,七月,茂贞进逼京师。延王戒丕曰:“今关中藩镇无可依者,不若自州济河,幸太原,臣请先往告之。”辛卯,诏幸州。《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896年7月壬辰,7月13日)壬辰,上出至渭北。《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896年7月癸巳,7月14日)癸巳,至富平。《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896年7月丙申,7月17日)甲午,建诣富平见上,顿首涕泣言:“方今藩臣跋扈者,非止茂贞。陛下若去宗庙园陵,远巡边鄙,臣恐车驾济河,无复还期。今华州兵力虽微,控带关辅,亦足自固。臣积聚训厉,十五年矣,西距长安不远,愿陛下临之,以图兴复。”上乃从之。乙未,宿下;丙申,至华州……茂贞遂入长安,自中和以来所葺宫室、市肆,燔烧俱尽。《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896年7月乙己,7月26日)乙己,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崔胤同平章事,充武安节弃使。上以胤,崔昭纬之党也,故出之……崔胤出镇湖南,韩建之志也。胤密求援于朱全忠,且教之营东都宫阙,表迎车驾,且全忠与河南尹张全义表请上廷都洛阳,全忠仍请以兵二万迎车驾,且言崔胤忠臣,不宜出外。韩建惧,复奏召胤为相,遣使谕全忠以且宜安静,全忠乃止。乙未,复以胤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一》
(896年10月戊午,10月11日)戊午,李茂贞上表请罪,愿得自新,仍献助修宫室钱;韩建复佐佑之,竟不出师。
(897年1月甲申)上不得已,是夕,诏诸王所领军士并纵归田里,诸王勒归十六宅,其甲兵并委韩建收掌……于是殿后四军二万馀人悉散,天子之亲军尽矣……建乃与知枢密刘季述矫制发兵围十六宅。诸王被发,或缘垣,或登屋,或升木,呼曰:“宅家救儿!”建拥通、沂、睦、济、韶、彭、韩、陈、覃、延、丹十一王至石堤谷,尽杀之,以谋反闻。《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一》
(898年1月壬辰,1月22日)初,王建攻东川,顾彦晖求救于李茂贞,茂贞命将出兵救之,不暇东逼乘舆,诈称改过,与韩建共翼戴天子。及闻朱全忠营洛阳宫,累表迎车驾,茂贞、韩建惧,请修复宫阙,奉上归长安。诏以韩建为修宫阙使。诸道皆助钱及工材。建使都将蔡敬思督其役。既成,二月,建自往视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一》
(898年8月壬戌,8月25日)己未,车驾发华州。壬戌,至长安。甲子,赦天下,改元。《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一》 - ^ 8.0 8.1 (901年10月丁酉,10月19日)时朱全忠、李茂贞各有挟天子令诸侯之意,全忠欲上幸东都,茂贞欲上幸凤翔……冬,十月,戊戌,朱全忠大举兵发大梁……韩全诲闻朱全忠将至,丁酉,令李继诲、李彦弼等勒兵劫上,请幸凤翔。《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
(901年11月壬子,11月4日)壬子,韩全诲等陈兵殿前,言于上曰:“全忠以大兵逼京师,欲劫天子幸洛阳,求传禅。臣等请奉陛下幸凤翔,收兵拒之。“上不许,杖剑登乞巧楼。全诲等逼上下楼,上行才及寿春殿,李彦弼已于御院纵火。是日冬至,上独坐思政殿,翘一足,一足蹋栏干,庭无群臣,旁无侍者。顷之,不得已,与皇后、妃嫔、诸王百余人皆上马,恸哭声不绝,出门,回顾禁中,火已赫然。《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
(901年11月壬戌,11月14日)车驾留岐山三日,壬戌,至凤翔。朱全忠至长安,宰相帅百官班迎于长乐坡。《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
(901年11月戊辰,11月20日)戊辰,朱全忠至凤翔,军于城东。李茂贞登城谓曰:“天子避灾,非臣下无礼,谗人误公至此。”全忠报曰:“韩全诲劫迁天子,今来问罪,迎扈还宫。岐王苟不预谋,何烦陈谕!”上屡诏全忠还镇,全忠乃拜表奉辞。《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
(901年11月辛未,11月23日)辛未,移兵北趣邠州。《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
(902年9月丁未,9月4日)全忠患李茂贞坚壁不出,季昌请以谲计诱致之……于是茂贞开门,悉众攻全忠营,全忠鼓于中军,百营俱出,纵兵击之,又遣数百骑据其城门,凤翔军进退失据,自蹈藉,杀伤殆尽。茂贞自是丧气,始议与全忠连和,奉车驾还京,不复以诏书勒全忠还镇矣。《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三》
(902年9月壬子,9月9日)辛亥,李茂贞尽出骑兵于邻州就刍粮。壬子,朱全忠穿蚰蜒壕围凤翔,设大铺、铃架以绝内外。《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三》
(903年1月丙午,1月4日)丙午,李茂贞亦遣牙将郭启期往议和解。《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三》
(903年1月戊申,1月6日)茂贞请诛全诲等,与朱全忠和解,奉车驾还京。上喜,即遣内养帅凤翔卒四十人收全诲等,斩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三》
(903年1月己酉,1月7日)己酉,遣韩偓及赵国夫人诣全忠营,又遣使囊全诲等二十馀人首以示全忠……辛亥,全忠遣观察判官李振奉表入谢。全诲等已诛,而全忠围犹未解。茂贞疑崔胤教全忠欲必取凤翔,白上急召胤,令帅百官赴行在。《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三》
(903年1月甲子,1月22日)甲子,车驾出凤翔,幸全忠营,全忠素服待罪。《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三》
(903年1月己巳,1月27日)己巳,入长安。《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三》 - ^ (904年1月戊申,1月12日)初,崔胤假朱全忠兵力以诛宦官,全忠既破李茂贞,并吞关中,威震天下,遂有篡夺之志。胤惧,与全忠外虽亲厚,私心渐异……戊申,朱全忠密令宿卫都指挥使朱友谅以兵围崔胤第,杀胤及郑元规、陈班并胤所亲厚者数人。《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
(904年1月丁巳,1月21日)丁巳,上御延喜楼,朱全忠遣牙将寇彦卿奉表,称邠、歧兵逼畿甸,请上迁都洛阳。及下楼,裴枢已得全忠移书,促百官东行。戊午,驱徙士民,号哭满路。《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
(904年1月壬戌,1月26日)车驾发长安,全忠以其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全忠发河南、北诸镇丁匠数万,令张全义治东都宫室,江、浙、湖、岭诸镇附全忠者,皆输货财以助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
(904年1月甲子,1月28日)甲子,车驾至华州。《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
(904年2月乙亥,2月10日)二月,乙亥,车驾至陕,以东都宫室未成,驻留于陕。《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
(904年3月乙卯,3月20日)乙卯,全忠辞上,先赴洛阳督修宫室。《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
(904年4月辛巳,4月16日)夏,四月,辛巳,朱全忠奏洛阳宫室已成,请车驾早发,表章相继。《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
(904年闰4月丁酉,闰4月3日)闰月,丁酉,车驾发陕。《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
(904年闰4月癸卯,闰4月9日)癸卯,上憩于谷水。《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
(904年闰4月甲辰,闰4月10日)甲辰,车驾发谷水,入宫,御正殿,受朝贺。《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
(907年4月戊辰,4月22日)戊辰,大赦,改元,国号大梁。奉唐昭宣帝为济阴王,皆如前代故事,唐中外旧臣官爵并如故。以汴州为开封府,命曰东都;以故东都为西都;废故西京,以京兆府为大安府,置佑国军于大安府,更名魏博曰天雄军。《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