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The Great Hack
基本资料
导演
监制
编剧
  • Karim Amer
  • Erin Barnett
  • Pedro Kos
主演
剪辑
制片商The Othrs
片长113分鐘
产地 美国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2019年1月26日 (2019-01-26)日舞影展
  • 2019年7月24日 (2019-07-24)(美國)
发行商Netflix
各地片名
香港以私謀權
臺灣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
新加坡隐私大盗

《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英語:The Great Hack)是一部由Jehane Noujaim和Karim Amer製作和導演的有關Facebook-劍橋分析數據醜聞的2019年紀錄片[1][2]這部電影的音樂由曾獲艾美獎提名的電影作曲家吉爾·塔爾米(Gil Talmi)創作。該片在2019年日舞影展中首映,並於2019年7月24日在Netflix發行。[3]

該紀錄片的要角是帕森設計學院新學院的大衛·卡羅爾教授、劍橋分析公司的前業務開發總監布特妮·凱瑟,以及英國調查記者卡羅爾·卡德瓦拉德(Carole Cadwalladr)。他們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揭示了劍橋分析公司在各國政治中的工作,包括英國脫歐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

背景

[编辑]

SCL Group是一家私人研究與策略傳播公司,專注於研究並影響大眾行為。該公司在心理战方面具有專業技能,曾在1990年代末期參與全球範圍內的軍事與政治行動,包括在2000年代初進行的開發中國家選戰活動。為了進行與美國選舉相關的業務,其子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於2012年成立。

在2015年,英國的政治顧問公司劍橋分析開始代表泰德·克鲁兹的總統競選活動,試圖贏得2016年美國共和黨提名。該公司利用Facebook作為一種「政治選民監控」的工具,收集用戶資料。

獨立調查中,對数据挖掘的揭露,以及吹哨人對於劍橋分析在英國脫歐影響的揭露,導致一場有關社群媒體在政治選舉中影響力的醜聞。

在這部影片中,劍橋分析醜聞是透過多位涉案人物的視角來探討的。

醜聞

[编辑]

劍橋分析專注於大數據。他們收集的資料原本是用來作為銷售策略的一部分,透過製作大規模的行銷活動,以個人化的方式接觸使用者。這些行動的結果最終干擾了美國和英國的政局,也引發了對像Facebook之類社群媒體企業可能涉入的指控。劍橋分析非法收集個人資料的事件最早是在2015年12月由《衛報》的記者Harry Davies報導。他指出,劍橋分析是為美國參議員泰德·克鲁兹工作,並利用從數百萬Facebook用戶帳號中取得的資料,未經同意就進行分析。

Facebook對此事件除聲稱正在調查外,並未發表其他評論。後續有多個新聞媒體追蹤報導,包括了瑞士刊物《Das Magazin》的Hannes Grasseger與Mikael Krogerus於2016年12月的報導(後來被Vice轉譯並刊載)、《衛報》從2017年2月開始Carole Cadwaladr英语Carole Cadwaladr的報導,以及《The Intercept》於2017年3月的Mattathias Schwartz的調查,都揭露了劍橋分析的数据挖掘行為。

前劍橋分析業務拓展主管布特妮·凱瑟更爆料,所有與英國脫歐和泰德·克鲁兹競選活動有關的事件皆屬實。此醜聞甚至讓Facebook創辦人馬克·祖克柏不得不正式在多個美国国会的委員會前作證。

概要

[编辑]

當劍橋分析前執行長Alexander Nix英语Alexander Nix在英國第四台(Channel 4)爆料時聲稱他們擁有每位美國選民5000個數據點,David Carroll教授開始關注此事。他展開了一段法律之旅,試圖在英國數據隱私專家律師Ravi Naik及其所屬的ITN律師事務所(ITN Solicitors)協助下,取回自己的數據。由於劍橋分析透過位於英國的SCL公司處理用戶數據,卡羅爾的申訴屬於英國法域範圍。2017年7月4日,卡羅爾向Information Commissioner's Office英语Information Commissioner's Office(ICO)提交了申訴。結果,SCL公司因未遵守ICO規定而被罰款15,000英鎊。同時,Facebook也因相關醜聞中「缺乏透明度及資料蒐集安全問題」而被罰款500,000英鎊。

在與David Carroll教授的法律訴訟期間,SCL公司申請破產。劍橋分析的行為被發現違反了英國的隱私法規。ICO發表聲明指出:「若SCL仍以原有形式存在,我們本意將對該公司開出鉅額罰款,原因是嚴重違反1998年數據保護法令第一條原則,不公平地處理人民的資料,用於政治目的,包括與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相關的用途」。

在David Carroll教授持續展開調查的同時,記者Carole Cadwalladr也持續深入追蹤劍橋分析的影響力。這項調查讓她接觸到一位吹哨者克里斯托弗·怀利,他解釋了如何結合精準投放(microtargeting)及大規模資料蒐集來影響選舉。Carole Cadwalladr在《觀察家報》獨家專訪怀利,揭露了心理特徵剖析(psychographic profiling)策略如何透過剑桥大学教授亚历山大·科根的協助,從Facebook蒐集用戶數據利用。這些指控將劍橋分析醜聞推向公眾視野,也促使懷利在英國國會作證,並提到了劍橋分析前董事Brittany Kaiser的名字。作為劍橋分析醜聞中具爭議但不可或缺的一環,怀利在2019年撰寫了坦承一切的著作《Mindf*ck》。

電影製作團隊在泰國找到了Brittany Kaiser,當時她正考慮是否要成為吹哨者,公開劍橋分析的內幕,或是躲避媒體的追問。在英國出生的社會企業家、作家及組織者Paul Hilder英语Paul Hilder的協助下,她決定回到美國坦白一切。凱澤利用她個人保存的劍橋分析文件檔案,說明劍橋分析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如何對毫無防備的個人進行有效的精準投放,尤其是對她所稱的「說服對象」。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Netflix documentary The Great Hack turns the Cambridge Analytica scandal into high drama. The Verge. July 8, 2019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4). 
  2. ^ Stream It Or Skip It: ‘The Great Hack' On Netflix, A Documentary About How Cambridge Analytica Mined Our Personal Data And Who Blew The Whistle. Decider. [August 5,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1). 
  3. ^ Netflix's The Great Hack Brings Our Data Nightmare to Life. Wired. [2019-09-13]. ISSN 1059-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5) –通过www.wired.com.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