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伯鐸·法伯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聖伯鐸·法伯爾
耶穌會共同創始人
神父,創始人
出生(1506-04-13)1506年4月13日
圣让德西, 萨伏依公国
神圣罗马帝国
逝世1546年8月1日 (40歲)
羅馬, 教宗国
敬礼於天主教會
(耶穌會)
宣福1872年9月5日
庇護九世
於羅馬, 義大利王國 (1861年-1946年),
封圣2013年12月17日
方濟各 (教宗)
梵蒂岡
瞻礼8月2日

伯鐸·法伯爾(法語:Pierre Lefevre拉丁語Petrus Faver,1506年4月13日—1546年8月1日)是首批耶穌會教士及神學家[1],與依納爵·羅耀拉方濟·沙勿略耶穌會的共同創立者。方濟各 (教宗)於2013 年 12 月 17 日在梵蒂冈宣布封聖。[2]

生平經歷

[编辑]

早年生活

[编辑]

法伯爾於1506 年出生自一個名為Villaret村的農民家庭,在萨伏依公国(現於法国上薩瓦省的圣让德西)。年幼時,法伯爾是一名在法国阿尔卑斯山高原牧場的牧羊人。[3]他雖然沒受過什麼教育,但記憶力非凡;在早上只聽過一次的佈道內容,他可以在下午逐字複述給他的朋友聽。[4] 他的兩個叔叔是加爾都西會的先輩。[5] 最初,他被託付給托讷的一位牧師照顧,後來被託付給鄰近村莊福龙河畔拉罗什的一所學校.

1525 年,法伯爾前往巴黎求學。他被巴黎最古老的學校聖巴貝學院([1])錄取,當時他與方濟·沙勿略一同合宿。[4] 於此同時,法伯爾的靈性視野觀點,受到宗教敬禮普及、基督教人文主义和中世紀晚期经院哲学的影響而開始發展。[5] 法伯爾和方濟·沙勿略成為密友,並於 1530 年同一天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在大學期間,法伯爾還結識了依納爵·羅耀拉,並成為他的夥伴之一。他曾教導依納爵·羅耀拉亚里士多德的哲學,而依納爵·羅耀拉在屬靈有關的事上輔導法伯爾。法伯爾在回憶錄提到依納爵·羅耀拉如何幫助自己時寫道:“他讓我理解了我的內心意識,以及找到了我長期以來一直無法理解所受到的誘惑和躊躇的影響,讓我終於能夠盡到心裏平和的方式。”[6] 方濟·沙勿略、法伯爾和 依納爵·羅耀拉 最後都成為在巴黎大學彼此的室友,並且都被耶穌會士承認為耶稣会的創始人。

耶穌會傳教士

[编辑]
聖伯鐸·法伯爾,耶穌會

法伯爾是共同創立耶穌會成員中,第一個被聖秩聖事的人。1534 年 5 月 30 日成為神父後,他在 8 月 15 日在蒙馬特接受了依納爵·羅耀拉和他的五位同伴的宗教誓言[7]

畢業後,羅耀拉指示他的同伴在威尼斯會面,並在那裡將同伴們委託法伯爾指導後,返回西班牙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療養。[4]羅耀拉療養之時,法伯爾也成了沙勿略和他的同伴最尊敬的人。[8] 1536 年 11 月 15 日離開巴黎, 1537 年 1 月法伯爾和他的同伴再次於威尼斯與羅耀拉會合。當威尼斯和土耳其人之間的戰爭,阻止他們原先欲向聖地傳福音的計劃時,[6] 他們決定組建群體成為耶穌會,也被稱為耶穌會教團。該小組隨後前往羅馬,在那裡他們將自己置於教宗保祿三世的管轄之下。在法伯爾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傳道和教導之後,教宗就派他去帕尔马皮亚琴察,在那裡他帶來了基督教虔誠的復興。[8]

逝世

[编辑]

1546年,法伯爾受教宗保祿三世任命,代表聖座擔任特倫多大公會議神學顧問英语Peritus(peritus)。當時年僅40歲的法伯爾,因長期不懈地奔波與努力(且總是徒步旅行),已身心俱疲。1546年4月,他離開西班牙前往參加大公會議,並於同年7月17日抵達羅馬,當時已因發燒而虛弱不堪。據傳,他於8月1日安逝在羅耀拉的懷中[1][9]

法伯爾的遺體最初安葬於「道路之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of the Way),該處曾是耶穌會團體的中心。後來為興建「耶穌教堂」(Church of the Gesù),該教堂被拆除,法伯爾與其他初期耶穌會成員的遺骸也隨之被發掘[1]。如今,他的遺骸安葬於耶穌教堂入口附近的地下聖堂中[6]

著作

[编辑]

法伯爾曾寫下記錄他靈性生活的日記,稱為《回憶錄》(Memoriale)。該日記的主要內容寫於1542年6月至1543年7月之間,另有部分條目來自1545年,最後一則簡短的記錄則於1546年1月完成。日記開頭引用了《聖詠集》的一句話:「我的心靈啊,請讚美上主,別忘記祂的一切恩惠。」這部作品多以對話的形式呈現,主要是法伯爾與天主之間的對話,偶爾也包括一些聖人和法貝爾同道的發言[6]

伯多祿・法伯爾也撰寫了《至聖聖體》一書,書中提出了關於天主存在與本質的有力論證。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Jesuit Saints and Martyrs, 2nd ed.. LoyolaPress.com. 1998 [19 Sept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1). 
  2. ^ Michael Servetus Research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11 October 2014. Website that includes graphical documents in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of: Ignatius of Loyola, Francis Xavier, Alfonso Salmerón, Nicholas Bobadilla, Peter Faber and Simao Rodrigues, as well as Michael de Villanueva ("Servetus")
  3. ^ Saint Peter Faber, SJ (1506—1546) - IgnatianSpirituality.com. Ignatian Spirituality. [2021-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2) (美国英语). 
  4. ^ 4.0 4.1 4.2 Saint Peter Peter Faber (Favre) - Loyola Press. web.archive.org. 2016-06-01 [2021-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1. 
  5. ^ 5.0 5.1 The Spirituality of Peter Faber (PDF). [19 Sept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7). 
  6. ^ 6.0 6.1 6.2 6.3 A Saint Too Little Known. America Magazine. 2006-07-17 [2021-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3) (英语). 
  7. ^ Michael Servetus Research - Documents of the Jesuits. web.archive.org. 2014-10-11 [202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1. 
  8. ^ 8.0 8.1 CATHOLIC ENCYCLOPEDIA: Peter Faber. www.newadvent.org. [202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9. ^ Favre, Pierre Manus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