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逊
乐逊(500年—581年),字遵贤,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家,河东郡猗氏县(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人。
北魏正光年间,乐逊曾师从当时的大儒徐遵明学习经书。后来山东地区陷入战乱,学者们流离失散,但乐逊始终没有放弃求学的志向。永安年间,他首次为官,担任安西府长流参军。541年(西魏文帝大统七年),乐逊任子都督。543年(大统九年),应西魏太尉李弼的邀请,教授其子女学问。宇文泰想选拔贤良之人担任地方守令,于是征求人才推荐,相府户曹柳敏、行台郎中卢光、河东郡丞辛粲等人都推荐了乐逊,但李弼将他挽留,不愿放行。550年(大统十六年),乐逊被任命为建忠将军、左中郎将,后转任辅国将军、中散大夫、都督,又在李弼麾下担任西阁祭酒、功曹谘议参军。553年(西魏废帝二年),他受宇文泰召见,为其子女讲授《孝经》《论语》《毛诗》以及服虔注释的《春秋左氏传》。555 年(西魏恭帝二年),任太学助教。
557年(周孝闵帝元年),北周建立后,乐逊担任秋官府上士。同年,他先后担任治太学博士、治小师氏下大夫。谯王宇文俭等皇族子弟都以乐逊为师,学习经书。卫公宇文直驻守蒲州时,乐逊在其麾下任府主簿,加授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559年(武成元年)六月,乐逊上奏周明帝论述时势十四条。562年(保定二年),乐逊转任遂伯中大夫,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大都督。564年(保定四年),晋升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565年(保定五年),为鲁公宇文赟、毕公宇文贤等人讲授儒学。566年(天和元年),经岐州刺史陈公宇文纯推荐为贤良。569 年(天和五年),乐逊请求退休未获周武帝批准,被任命为湖州刺史,封安邑县子。任期结束后返回长安,任皇太子谏议,再次在露门为皇子授课。578年(宣政元年),晋升上仪同大将军。579年(大象元年),周宣帝将其爵位升为崇业郡公,任露门博士。580年(大象二年),又晋升开府仪同大将军,被周静帝任命为汾阴郡太守,他以年老多病为由坚决推辞,后改任东扬州刺史。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乐逊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二岁。朝廷追赠他蒲陕二州刺史之职。其著作有《孝经序论》《论语序论》《毛诗序论》《左氏春秋序论》《春秋序义》等。[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