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古
外观

乌古,辽、金时期在蒙古高原東北部(今蒙古国东方省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地区生活的游牧民族,又译为乌古里、于厥、羽厥、妪厥律等。在海勒水(今海拉尔河)以北生活的称为“三河乌古”部,而在海勒水以南的就直接称为乌古部。常与敌烈并称。
契丹神册四年(919年),辽太祖征服乌古。会同二年(939年)后,由于辽迁民入其境,乌古经常叛乱。辽圣宗耶律隆绪把俘虏了乌古人另外编制成斡突盌乌古部。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年),设置乌古敌烈部都统军司。大安年间,平阻卜磨古斯之乱后,辽难以维持其在蒙古草原的控制。寿昌二年(1096年),将乌古、敌烈两部迁徙到了乌纳水附近。金灭辽后,西辽德宗耶律大石北撤,盘踞可敦城。其中一部分乌古部人随之西迁,余众降金,被东迁至庞葛城(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后不见于史籍记载。[1]现代学者认为一小部分成为弘吉剌族源,一些后裔成为尤卡吉尔人。[2]
参考资料
[编辑]- ^ 高文德 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年12月: 第332页.
- ^ 程妮娜. 辽朝乌古敌烈地区属国、属部研究. 《中国史研究》. 2007年, (第2期): 87-97.
![]() | 这是一篇與历史或歷史學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