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洲慈福宮
中洲慈福宮 | |
---|---|
基本信息 | |
国家 | 臺灣 |
位置 | 臺南市學甲區 |
坐标 | 23°14′37.11869″N 120°9′36.83714″E / 23.2436440806°N 120.1602325389°E |
宗教 | 台灣民間信仰 |
主神 | 李府千歲、文衡帝君、吳府千歲 |
例祭 | 李府千歲聖誕(農曆4月26日) |
建立时间 | 1935 |
地圖 | |
![]() |
中洲慈福宮是位於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間宮廟,主祀李府千歲、文衡帝君、吳府千歲[1]。為傳統學甲十三庄中洲庄頭中東頭角聚落的角頭廟宇,因也是47角頭中的成員之一,故也是學甲慈濟宮上白礁與刈香兩活動的基本參與廟宇,在慈濟宮代表選舉中屬西部郊區。[2]
行政區早期因位於中洲庄頭東邊,且為邱姓先祖所開墾,故又稱為東頭邱或東頭角。臺灣光復後設為東和村,1958年學甲升格為鎮後改為東和里,1982年又被併入光華里。然自2006 年2月1日實施行政區調整光華里與頭港里合併成為同一個里,故目前慈福宮位於光華里境內。[3][4]
沿革
[编辑]明末清初,邱姓移民隨鄭成功渡海至臺,於中洲地區定居,李府千歲與文衡帝君的金身亦隨之而來,並由里民輪流供奉。如果遇到祭典需供信眾參拜時,則需搭建臨時的棚架與神壇。1935年,在當地耆老邱朝和、邱慶盆、邱變、邱德元、邱元享等人倡議下,首度由眾人集資立廟。但後來擔心神像被日人焚燬,又改回民宅內奉祀。戰後方經由當地住民邱三財、邱章、邱朝成、邱文桃等人奔走下,於1945年重新建廟,名為「慈福宮」。由於是邱家先祖引入,俗稱「姓邱廟」[1]。
1954年,慈福宮成立高蹺陣,於廟會、遶境時表演融合了打拳、特技的踩高蹺節目如《八仙過海》、《三藏取經》、《關公保二嫂》等[5]。其中《關公保二嫂》飾演馬伕者有劈腿後再以單腳踩蹺站立的橋段頗受歡迎,臺灣南部其他高蹺陣也多引入此一劇目[6]。
重建後的慈福宮香火鼎盛,1966年11月因年久失修故,在居民倡議下成立重建委員會,由邱矮、邱齊教擔任正副主委主持翻修,1968年3月完成。次年元月,又在前殿後方新建「慈安寺」。前殿除原有的李府千歲及文衡帝君外,增加主祀吳府千歲;後殿則主祀觀音佛祖、文殊菩薩,配祀福德正神、註生娘娘。每年農曆4月26日李府千歲聖誕有固定祭典[1]。
圖集
[编辑]-
中洲慈福宮-羅漢山-1
-
中洲慈福宮-羅漢山-2
-
中洲慈福宮沿革紀念碑
-
中洲慈福宮-神龕
參考文獻
[编辑]- ^ 1.0 1.1 1.2 中洲慈福宮.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23-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0) (中文(臺灣)).
- ^ 黃文博. 南瀛刈香誌. 臺南: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 25–29. ISBN 957-00-2651-0.
- ^ 黃文博.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臺南: 臺南縣政府. 1998: 20–81. ISBN 9789570212020.
- ^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 13.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 ^ 郭, 士榛. 全臺唯一的高蹺陣與竹馬陣 藝高人膽大的幕後紀實. 傳藝Online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201-12, (134) [2023-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6).
- ^ 鄭永德. 中洲慈福宮李府千歲聖誕 派民俗藝陣「高蹺陣」演出絕活. 風傳媒. 2016-05-31 [2023-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6)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