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洲惠濟宮
外观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12月14日) |
此條目不符合維基百科的质量标准,需要完全重寫。 (2023年1月16日) |
中洲惠濟宮,位於臺南市學甲區光華里,台灣台南中洲市道174旁。是學甲十三庄中洲庄頭的庄廟之一,在學甲慈濟宮代表選舉規畫為西部郊區,也因為是13庄中的47角頭之一,因此為學甲慈濟宮上白礁與刈香的主要參加廟宇。此外,廟裡主要由中洲陳姓祭祀並主事廟務。[1][2][3]
行政位置原位於,在日人佔據臺灣時曾規畫於中洲一保,臺灣光復後設為光明村,其後學甲升格為鎮後改為光明里,後又因實施行政區域簡化,與民吉、西進、白渚等 4個里合併為中洲里,故目前惠濟宮在中洲里境內。[4][5]
歷史沿革
[编辑]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中洲陳姓先民以草寮祭祀保生大帝和中壇太子。[6]1866年(同治五年)將草寮改建為瓦屋。[7]1935年(昭和十年),廟宇年久失修,遭受風雨浸蝕,廟宇進行重修。[8]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惠濟宮執事長輩倡議成立宋江館組織武丁武陣護衛庄頭,於是在廟外港仔底南建置中洲惠濟宮宋江館作為團練地點。而後到1971年(民國六十年),為增祀觀音佛祖,增建後殿(惠福寺),並一同進行前殿鐘鼓樓增建與前殿神龕改建等工程。三年後完工,於1975年(民國六十四年)舉行三朝慶成祈安清醮。1980年(民國六十九年),又因前殿廟頂嚴重漏水,經信徒代表大會決議,將全部廟頂改修為南式剪黏,並將廟宇內外各項相關設施合併全面重修。工程歷時八年,終於在1989年(民國七十八年)完工,形成廟宇現時樣貌,並於同年農曆10月25日舉行三朝慶成祈安清醮。[9]
祭祀慶典
[编辑]圖集
[编辑]-
學甲中洲惠濟宮-空照
-
學甲中洲惠濟宮-正門
-
學甲中洲惠濟宮-神龕
-
學甲中洲惠濟宮-匾額
-
學甲中洲惠濟宮-沿革碑
-
中洲惠濟宮-公告欄與維基百科地標磁牌
參考資料
[编辑]- ^ 台南學甲中洲惠濟宮 獲贈小英墨寶《澤被群生》. 自由時報.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0).
- ^ 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 - 336页.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0).
- ^ 黃文博. 南瀛刈香誌. 臺南: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 25–29. ISBN 957-00-2651-0.
- ^ 黃文博.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臺南: 臺南縣政府. 1998: 20–81. ISBN 9789570212020.
- ^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13.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 ^ 相良, 吉哉. 台南州祠廟名鑑.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出版. 1933.
- ^ 土持, 武雄; 親川, 孫太郎; 末永, 猛. 學甲庄鄉土誌. 1926.
- ^ 惠濟宮重修 慶祝未定 (PDF). 臺灣日日新報. 1936-03-17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2-01).
- ^ 周, 茂欽. 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 臺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
- ^ 惠濟宮.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22-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