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國讓利政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讓利政策,又稱中國惠台政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採用的單方面經濟優惠手段,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框架下,選擇性的對部份台灣的貿易與外銷中國商品進行低關稅或撤除非關稅壁壘等貿易優惠手段。其目標在於促進兩岸經濟融合,建立兩岸共同市場,使台灣接受一中框架九二共識,以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台灣。

外界一般認為這是中國窮台策略的一部份[1],在經濟外貿手段下存在政治目的[2][3],為對台經濟統戰和戰兩手策略的實現手段。台灣方面希望推動與中國間的平等互惠貿易,但因為政治目的,並沒有被中國接受。

概論

[编辑]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在一中原則下,對外宣稱擁有台灣主權。在美國支持之下,中華民國政府統治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離,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中國,形成臺海現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結束文化大革命,進行改革開放之後,對台灣的統戰手段也從純軍事手段,走向非軍事手段的施壓。

讓利政策的名稱來自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放權讓利,原來是指鬆綁中國社會主義的國家化政策,有限度的推動市場經濟,讓資本家可以少量賺取利潤。在前兩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胡錦濤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時代,採取很多惠台政策,以吸引台商至中國進行投資,在此時,讓利指的是讓台商可以獲得優惠,造成磁吸效應,對台灣進行以商圍政手段,對台灣政府增加壓力。在李登輝總統時代,曾採用戒急用忍南向政策來進行反制。在習近平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之後,於馬英九總統執政時期,對台灣再度推動惠台政策,提出惠台21項措施,與台灣簽定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台灣前總統李登輝認為中國讓利政策的目標在掏空台灣經濟與人才,使台灣經濟喪失競爭性與自主性[3]

中國共產黨20大結束之後,一般認為中國停止讓利政策,對台灣改用經濟封鎖手段[4][5]

歷史

[编辑]

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俗稱惠台31項政策。放寛台灣人至中國大陸工作及投資的限制,被認為是希望經由吸收台灣人才與產業,以達成中國窮台策略[1]

台灣策略

[编辑]

經濟學者吳惠林等人認為在中國對於台灣的讓利政策中,台灣沒有實際得到經濟利益[6][7]。在惠台政策下,台灣產業移至中國,造成台灣本地企業的競爭力下降,台灣影劇產業等在中國競爭下將會消失[8]。台灣經濟官員也否認中國讓利政策對台灣有實質利益,指出台灣希望獲得優惠的項目,如汽車整車﹐工具機﹐面板﹐石化原料等項目,中國並未提供優惠[9][10]。台灣《天下雜誌》根據取得的中國海關統計數據,認為在中國ECFA讓利政策下,台灣只有取得短暫的利益,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份額雖然增加,但造成台灣經濟競爭力下降,台灣農產品在中國遭受不公平競爭,技術流失等問題[11]

註釋

[编辑]
  1. ^ 1.0 1.1 徐政璿. 大陸31項惠台政策 王應傑:「窮台」挖走菁英. ETtoday. 2018-03-14 [2025-07-13]. 
  2. ^ 蘇芳禾. 陳唐山︰中國讓利充滿政治目的. 自由時報. 2013-08-05. 
  3. ^ 3.0 3.1 范正祥. 中國讓利政策 李登輝:台灣的迫切危機. 中央社. 2018-03-10 [2025-07-13]. 
  4. ^ 中國首次調查台灣貿易壁壘 :二十大後結束讓利時代,兩岸政經脫鉤?. BBC中文網. 2023-04-20 [2025-07-13]. 
  5. ^ 石睿涵. 「中國讓利時代已經結束!」郭正亮曝台灣危險局面:工業損失驚人. BBC中文網. 2023-10-13 [2025-07-13]. 
  6. ^ 趙婉成. ECFA 早收清單 大陸對臺"讓利"多?. 新唐人亞太網. 2012-02-10 [2025-07-13]. 
  7. ^ 呂國禎. 中國不要的高污染 「讓利」給台灣. 商業週刊. 2010-07-01 [2025-07-13]. 
  8. ^ 管婺媛. 中國31條惠台政策,真的讓利嗎?台灣影劇產業將被連根拔起...專家直指3要點. 商業週刊. 2018-03-02 [2025-07-13]. 
  9. ^ 趙婉成. ECFA談判 台灣官員否認中國讓利. 美國之音粵語網. 2012-02-10 [2025-07-13]. 
  10. ^ 中國大陸對臺灣限制非常多,且陸方實際上並未讓利,何以說利大於弊?利在哪、弊在哪?. ECFA. [2025-07-13]. 
  11. ^ 張翔一. 天下/對岸數字曝光 揭ECFA讓利謊言. ETtoday. 2014-05-08 [202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