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師中國古代太師太傅太保三個官名的合稱。後亦有三師三公之稱,唐代三師為:太師、太傅、太保之合稱,太尉、司徒、司空則合稱三公。

諸公官位之来源和演变

[编辑]

周成王平定三监和淮夷后,编系《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为三公。[1]

秦朝不设三师,设三公: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西汉时,汉武帝废太尉改立大司马汉成帝御史大夫大司空汉哀帝丞相大司徒,尊其为三公。[2] 东汉曹魏晋朝南朝皆如此分。

北魏时,另立太師太傅太保三官尊号,曰三师。后周改曰三公,隋朝复三师。[3]

西漢(前漢) 東漢(後漢) 隋(煬帝) 唐(玄宗) 主要職務
太傅 太傅 太宰 太師 太師 太師 太師 太師 太師 天下之政治职务的榮譽總括。
唐以後、一種名誉无職之谓称。
太傅 太傅 太傅 太傅 太傅 太傅 太傅
太保 太保 太保 太保 太保 太保 太保
大将軍 大将軍 大将軍 大将軍 軍事。
太尉 太尉
大司馬
大司馬 大司馬 大司馬
太尉 太尉 太尉 太尉 太尉 少師 少師
丞相 丞相
(大司徒)
司徒 司徒 司徒 司徒 司徒 少傅 定例职務 少傅 行政。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大司空 司空 司空 司空 司空 司空 少保 少保 監察。

中國

[编辑]

该职位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相當於後世的宰相,權力頗大,主要负责輔助年少的君主執行政務。三師唐朝授以元老重臣之最高榮銜、地位極尊,所施極嚴,無人則闕。三公,則作為親王、大臣的加官榮銜,位次三師。唐末,三師三公皆加授藩鎮,所施其濫。

九品中正制以後,三師為正一品官。北魏时期,又设置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称“东宫三太”,正二品。自北齐以后,称“三师”,负责训导和辅佐皇太子品级由唐朝起升为从一品。到宋朝升爲正一品,三师只作为加官,失去实际职能。

朝鮮

[编辑]

高麗時三師為大師大傅大保[4],相當於中國的太师太傅太保

越南

[编辑]

参见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尚书·周书·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
  2. ^ 《汉书·卷十一·哀帝纪第十一》:[元寿二年]五月,正三公官分职。 大司马衞将军董贤为大司马,丞相孔光为大司徒,御史大夫彭宣为大司空,封长平侯。
  3. ^ 《太平御览·职官部四·总叙三师》:《六典》云:漢承秦制,不置三公。漢末,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師傅之官,位在三公上。后漢因之,師、傅尊號曰上公,置府僚。魏、晉、江左皆然。后魏太師、太傅、太保尊號曰三師,后周又為三公。隋氏又為三師。
  4. ^ 高麗史·七十六·百官》:「大師、大傅、大保為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