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管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管型 (尿液)

尿圓柱[1][2]urinary casts)又稱尿管型[3]尿鑄型[4],簡稱管型[5](cast),是在一定條件下,腎小球濾出的蛋白質細胞、細胞碎片在腎遠曲小管集合管中凝固後,形成的圓柱形蛋白聚體。英語 cast 的意思是鑄件、模型,漢字「型」鑄模之義,此處衍生為物體的陰模複製品的意思。

尿管型形成於遠端腎單位,之後離開形成部位,並最終隨尿液排出體外,顯微鏡下會看到由微粒物質構成的圓柱狀聚集體。尿管型一般成分為蛋白質、血漿蛋白、腎小管分泌物、變性的腎小管上皮細胞、紅血球、白血球及其崩解產物。尿中出現多量管型表示腎實質有病理性變化,見於腎盂腎炎慢性腎病

形成機制[編輯]

尿液管型是通過腎小管細胞所分泌的Tamm-Horsfall 黏蛋白沉澱析出而形成的;另外,有時則是由蛋白尿時尿液之中的白蛋白所形成的。在有利於蛋白質變性沉澱的環境條件下,管型形成明顯增強(例如,低流量、鹽類濃縮、pH偏低)。不幸的是,在這些條件下,Tamm-Horsfall蛋白尤其易於發生沉澱。

管型分類[編輯]

尿液分析過程中,如果顯微鏡檢發現尿液之中存在管型,則尿液管型具有臨床意義,可以作為腎臟疾病的診斷預後指標。正如管型的圓柱狀外形所反映的那樣,管型形成於腎臟之中纖細的遠曲小管和收集管。一般而言,在流經泌尿系統下游通路的時候,管型會保持其原有的形狀和組成。最為常見類型的管型都屬於良性,而另外一些類型則可作為某種病理狀態的指標。管型的不同類型全都取決於各種構成成分在黏蛋白基質(即透明管型)之中包涵或黏附情況。「管型」一詞本身僅僅描述了尿液管型的形狀,因而在實際工作中,還需要採用名詞形容詞來對其加以限定,描述管型的實際組成成分。 對於可能出現在尿沉渣之中的管型可以作出如下分類:

非細胞管型[編輯]

準備採用Neubauer計數池相差顯微鏡下檢查尿液標本。尿液標本位於蓋玻片下。Neubauer計數池的上表面有H形溝槽。

透明管型[編輯]

透明管型最為常見,是由腎單位腎小管上皮細胞分泌的Tamm-Horsfall黏蛋白 凝固而形成的。尿流量低、尿液濃縮或酸性環境均可促進透明管型的形成。同樣,正常人在脫水或劇烈運動的情況,尿液之中亦可出現透明管型。透明管型呈清晰透明圓柱狀,折光指數低,因而在匆忙草率地進行光鏡檢查時,或者在尿液標本久置時,易於漏檢。不過,在相差顯微鏡下則易於識別。在Tamm-Horsfall黏蛋白廣泛存在的條件下,各種構成成分包涵或黏附在透明的黏蛋白基質(即透明管型)之中就會形成其他類型的管型。

顆粒管型[編輯]

顆粒管型的常見程度僅次於透明管型。細胞管型內部細胞結構的崩解,或者透明管型之中包涵血漿蛋白(如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輕鏈的聚集體之後,均可形成顆粒管型。根據內部包涵物的大小,又可將顆粒管型分為細顆粒管型和粗顆粒管型;不過,這種分類並沒有診斷意義。與透明管型相比,顆粒管型通常更像雪茄形,且折光指數較高。顆粒管型在大多數情況下往往意味著慢性腎臟疾病;另外,與透明管型一樣,亦可見於劇烈運動[6]

臘樣管型[編輯]

作為管型演變的最終產物,臘樣管型的出現表明,尿流量極低,且與長期而又嚴重的腎臟疾病(如腎衰)相關。另外,由於尿液停滯且臘樣管型形成於病變擴張的導管之中,臘樣管型顯著大於透明管型。臘樣管型不但呈圓柱狀,而且折光指數較高,更為僵硬,邊緣銳利,存在破裂以及斷端。臘樣管型同時還歸屬寬大管型之列;後者是一條更為寬泛的術語,用來描述那些擴張導管之中所形成的更為寬大的管型。

脂肪管型[編輯]

脂肪管型是由富含脂類的上皮細胞崩解所形成的淡黃色至黃褐色管型,其中含有脂肪滴包涵物。如果其中存在膽固醇膽固醇酯,在偏振光下可呈現「馬爾他十字」。多種疾病時均可出現脂肪管型,包括高尿蛋白腎病症候群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病,或者更大範圍的壞死或上皮細胞死亡。

色素管型[編輯]

色素管型是由新陳代謝降解產物或藥物性色素的黏附所形成的。此類管型因著色而得名。色素包括內源性色素和藥物性色素。內源性色素如溶血性貧血時的血紅蛋白橫紋肌肌溶症時的肌紅蛋白和肝臟疾病時的膽紅素非那吡啶等藥物性色素亦可使管型著色。

結晶管型[編輯]

草酸鹽尿酸鹽磺胺藥物之類結晶化的尿液溶質,在透明管型形成時滯留其中,從而形成結晶管型。不過,此類管型的臨床意義並不大。

細胞管型[編輯]

紅血球管型[編輯]

管型之中存在紅血球,始終屬於病理性,強烈表明患者存在著腎小球損傷。紅血球管型可出現於各種原因或結節性脈管炎所造成的腎小球腎炎,包括韋格納肉芽腫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Goodpasture症候群。另外,紅血球管型尚可與腎梗死細菌性心內膜炎相關。 紅血球管型呈淡黃色至褐色,通常為圓柱狀,有時邊緣粗糙(參差不齊);由於紅血球管型脆性大,檢查時需要採用新鮮尿液標本。紅血球管型通常與腎病症候群相關聯。

白血球管型[編輯]

白血球管型代表著存在炎症感染。管型之中或其表面之上存在白血球,強烈提示存在腎盂腎炎(這是腎臟的一種直接感染)。白血球管型尚可見於炎症狀態,如急性過敏性間質性腎炎、腎病症候群或鏈球菌感染後急性腎小球腎炎。有時,管型之中的白血球難以與上皮細胞相鑑別,因而可能還需要進行特殊染色。透明基質的存在可以用來與單純的白血球團塊相鑑別。

細菌管型[編輯]

如果細菌管型出現於腎盂腎炎,則往往應當與鬆散的細菌、白血球以及白血球管型並存。在臨床檢驗實踐中,可能很少發現細菌管型,因為中性粒細胞具有抗感染活性,從而有可能將其誤認為細顆粒管型。

上皮細胞管型[編輯]

這種管型是由腎小管內層剝落的上皮細胞包涵或黏附於透明管型所形成的。其中的上皮細胞可呈無序狀或成片存在。此類上皮細胞的特點是細胞核大而圓,且細胞漿較少。上皮細胞管型可見於急性腎小管壞死和毒物攝入,如二甘醇水楊酸鹽。在這些情況下,成團或成片的此類細胞有可能同時剝落,且取決於損傷的大小範圍。巨細胞病毒肝炎病毒亦可造成上皮細胞死亡。

參考文獻[編輯]

  1. ^ 黃仲蓀; 金淑然. 最新英漢醫學大辭典. 中央圖書出版社. 2005: 1580. ISBN 9789576375408. 
  2. ^ 林荀龍, 林俊豪, 詹立全, 等. 病例報告: 犬紅斑性狼瘡以 hnRNP Gi 重組蛋白協助免疫診斷[J]. 臺灣獸醫學雜誌, 2009, 35(2): 100-106.
  3. ^ 王桂雲,李少君.UF-100尿沉渣分析儀檢查尿管型的評價[J].臨床檢驗雜誌, 2006, 24(1):2.DOI:10.3969/j.issn.1001-764X.2006.01.040.
  4. ^ https://www.parkwaylabs.com.sg/zh-chs/tests/about-common-health-screening-tests/urine-microscopy
  5. ^ 管型. 術語在線.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簡體中文)
  6. ^ Subtopic 3: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Urine Sediment. [2009-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1-19). 

Haber, Meryl H. Urinary Sediment: A Textbook Atlas.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Pathologists, Chicago. 1981.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