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同物異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異名

同物異名[1][2](英語:synonym)又稱異名[3][4]同義碼[5],在生物分類學上,是表示用來指稱同一分類單元(taxon)先後被給予兩個或更多的不同名稱、學名、編碼,它們名稱雖異,卻實指同物、同種或同碼。若是分類單元特指某一物種,則稱同種異名[6][7][8]。此用詞在動物學植物學上的用法不甚相同。

造成異名的原因主要有[9]:

  • 同一物種被不同人命名
  • 的變動導致的屬名異名
  • 原來屬於某個屬的物種被移到另一個屬
  • 屬下分類等級變動
  • 不同的物種歸併到同一個種當中
  • 不合法名稱(illegitimate name)的修訂

動物學

[編輯]

在動物命名上,異名是指用來表示同一個分類單元的不同命名,例如兩個指稱同一物種的名稱。在動物命名規則中,首先發表的名稱叫做「首異名」(senior synonym);而其他後發表的則稱作「次異名」(junior synonyms),後者一般是不被採用的名稱。

假如各個異名皆可明確對應同一分類單元,則是一個「客觀的」(objective)異名;例如當它們指稱同一項描述,或同一個模式標本時。其他的異名則是「主觀的」(subjective),因為這些異名還有爭議空間,不同的學者可能對同一個名稱所代表的特徵變異範圍有不同的看法。

植物學

[編輯]

在植物命名上,異名是指一個「可用來指此分類單元的植物學名」,植物的異名並不單獨使用,而是總以「某某的異名」方式出現。在植物學上,異名可以是:

  • 「同型的」(homotypic)或稱「命名上的」(nomenclatural):對象是同一個模式標本。例如 Pinus abiesPicea abies 擁有同樣的模式標本。假如後來確立 Picea abies 為正確命名,那麼 Pinus abies 就變成 Picea abies 的「同型異名」。
  • 「異型的」(heterotypic)或稱「分類學上的」(taxonomic):對象是不同的模式標本。例如有些植物學家原本將「蒲公英」分割成多個物種,每一個物種命名時都對應各自的模式標本。假如後來「蒲公英」變成一個可指稱所有這些物種的單一物種 Taraxacum officinale 時,那麼所有其他物種名稱全部都是 Taraxacum officinale 的「異型異名」。

比較

[編輯]
意義大致相等的不同用語
動物學 植物學
次異名 異名
客觀的異名 同型的/命名上的異名
主觀的異名 異型的/分類學上的異名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謝宗萬,余友芩.全國中草藥名鑒:中草藥同物異名集[J].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6.
  2. ^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在线发布.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 
  3. ^ 朱相雲 (2015) 中國豆科植物新分類實體和新異名. 生物多樣性, 23, 247-251. DOI: 10.17520/biods.2015002.
  4. ^ 王利松,湛青青,廖景平,等.我國遷地保護的國家重點保護,受威脅和特有維管植物多樣性[J].生物多樣性, 2023, 31(2):48-59.
  5. ^ 同義碼;[同物]異名. 樂詞網. 國家教育研究院 (中文(臺灣)). 
  6. ^ 柳淑芳, 劉進賢, 莊志猛, 高天翔, 韓志強, 陳大剛 (2010) 舌鰨亞科魚類單系起源和同種異名的粒線體DNA證據. 生物多樣性, 18, 275-282. DOI: 10.3724/SP.J.1003.2010.275.
  7. ^ 郭天才.小麥及其親緣在分類上的同種異名[J].麥類作物學報, 1985(6).DOI:10.7606/j.issn.1009-1041.1985.06.117. [1]
  8. ^ 李昂, 柳淑芳, 安長廷, 萬瑞景, 莊志猛. 三種養殖石首魚類的DNA條形碼鑑定及有效種名確認. 中國水產科學, 2022, 29(11): 1541-1550. DOI: 10.12264/JFSC2022-0168.
  9. ^ Sun, JiaHui; Liu, Bing; Guo, LanPing; Huang, LuQi. Significance of plant taxonomy in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resources: the changes of family and genus category and standardization of scientific names in <italic>Chinese Pharmacopoeia</italic>. SCIENTIA SINICA Vitae. 2021-05-01, 51 (5): 579–593. doi:10.1360/SSV-2020-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