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椎关节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脊椎關節退化

椎关节病[1](英语:spondylosis)是脊椎退行性病变,典型的特征是韧带肥大、椎间盘退变和骨赘形成,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神经结构受到撞击或夹挤,引起疼痛或功能障碍,包括力量、协调、感觉和内脏功能的丧失[2]。椎关节病是脊柱病英语Spinal disease(spinal disease)或脊椎病英语Spondylopathy(spondylopathy)的一种。椎关节病依病理机制翻译有许多异名,如:脊椎关节退化椎关节粘连椎关节强硬[3][4]退化性脊椎炎(但事实上此病主要不是炎症性疾病[5][6])。

颈椎段则称为颈椎病[7]cervical spondylosis)或颈椎关节病[8][9]

常见病因[编辑]

  1. 职业原因,长期从事低头伏案工作的人员最易患颈椎病,如作家、教师、会计、绘图、缝纫工、IT业工作者及机关工作人员等,还有长期仰头工作的人员例如天花板的粉刷工人。
  2. 吸烟,饮食不当等因素会影响淋巴回流,间接对颈椎不利。
  3. 开车等惯性损伤,高速行车中的突然刹车而造成颈椎病已是相当常见,我们常常称之为“挥鞭”样损伤。
  4. 外伤,指外力暴力造成的颈椎受伤。
  5. 气候环境,颈椎病病人常因风寒、潮湿等环境改变、季节气候变化而加重。
  6. 年老退变,随着老年人的机体、内脏、形态、功能的逐步衰老退化,运动系统也会随着衰老而退变。

分类及症状[编辑]

颈椎病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其他型,临床常表现为、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积极预防保健的不足,近年来在青少年中亦不罕见。

治疗[编辑]

颈椎病是多种疾病的根源,其退行性病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它也是一种疑难疾病,发病后需要医生进行专业的诊断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按摩治疗颈椎病属于患者可以接受的常见治疗方式,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滑利关节、整复错缝等作用,对神经根型的效果较为明显,对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也有一定的疗效。对脊髓型颈椎病,按摩疗法应慎用。

颈椎病治疗的根本原则,是促使颈椎恢复原有正常、稳定的生物力学结构,其中最主要的是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前屈),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通过姿势调整、特别是睡姿调整,适当休息以及正确的颈肩背部肌肉锻炼就能恢复。药物具有止痛、消炎等作用,针灸、推拿、物理治疗等能缓解颈部肌肉痉挛、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均有一定疗效,但这些方法在促进颈椎恢复正常生物力学结构方面没有作用。当然比治疗更重要的是日常保健,如姿势调节等。牵引无助于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物力学结构,甚至有拉直颈椎生理弯曲(前屈)的弊端,应当慎用。

外部链接[编辑]

参考[编辑]

  1. ^ 椎關節病. 乐词网. 国家教育研究院.  (繁体中文)
  2. ^ M. Mahan, S.W. Chang, Encyclopedia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Second Edition), Academic Press, 2014, Page 293, ISBN 9780123851581, https://doi.org/10.1016/B978-0-12-385157-4.00787-9.
  3. ^ 黄仲荪; 金淑然. 最新英漢醫學大辭典. 中央图书出版社. 2005: 1417. ISBN 9789576375408. 
  4. ^ 肖希喆. 张兰清 , 编. 医学术语构词手册.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2. 
  5. ^ Anderson G, The epidemiology of spinal disorders. in: Frymoyer J.W The adult spin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Raven Press, New York, 1991: 107-146
  6. ^ Michael Devereaux, Med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Volume 93, Issue 2, 2009, Pages 477-501, ISSN 0025-7125, https://doi.org/10.1016/j.mcna.2008.09.013.
  7. ^ 张文娣,陈朝晖,王婷婷,等.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颈椎病中枢重塑机制研究进展[J]. 磁共振成像,2023,14(12):166-171.DOI:10.12015/issn.1674-8034.2023.12.030
  8. ^ 頸椎關節病. 乐词网. 国家教育研究院.  (繁体中文)
  9. ^ 蔡忠宪.颈椎病证治浅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030(001):17-18.DOI:CNKI:SUN:NZYY.0.2011-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