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民主
外觀
政治主題的一部分 |
古典形式 |
---|
基本形式 |
其它形式 |
政治主題頁 |
經濟體系 |
---|
經濟民主,有時也稱為民主經濟,是一種社會經濟哲學,主張將所有權和決策權從公司股東和管理層(如董事會)轉移到更廣泛的公眾利益相關者群體中,包括工人、消費者、供應商、社區以及更廣泛的社會公眾。儘管對「經濟民主」沒有單一公認的定義或統一的方法,但大多數支持者認為,現代的財產權關係會將社會成本外部化、讓私人利潤凌駕於公眾福祉之上,並且剝奪政治共同體在經濟政策決策中的民主話語權。除道德方面的關注,經濟民主還提出一系列現實層面的主張,例如它能夠彌補資本主義所固有的「有效需求缺口」[1][2]。
經濟民主的支持者普遍認為,現代資本主義會周期性地引發經濟危機,其特徵是有效需求不足:社會整體收入無法購買其自身生產出的全部產品。企業對公共資源的壟斷通常會製造人為的稀缺,進而造成社會經濟失衡,限制工人獲取經濟機會的能力,並削弱消費者的購買力。經濟民主既可以作為更宏大的社會經濟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也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理論或各種改革議程的形式提出。例如,在爭取完整經濟權利的過程中,它也為實現完整政治權利開闢道路,因為政治權利的實現被定義為包含經濟權利。關於經濟民主的理論既包括市場取向的,也包括非市場取向的。作為一項改革議程,其理論基礎和現實示例可能包括:權力下放、民主合作社、公共銀行、公平貿易、食品生產和貨幣的區域化等[3]。
參考文獻
[編輯]- ^ Democracy Economy. Democracy Collaborative. [28 May 2023].
- ^ The Democratic Economy. New Economics Foundation. [28 May 2023].
- ^ Biklen, Douglas P. Community Organizing: Theory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83: 41, 42. ISBN 0-13-1536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