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璠 (南北朝)
劉璠(510年—568年),字寶義,南北朝時期的官員、文人,沛國相縣(今安徽省淮北市西)人。南朝梁著作郎劉臧的兒子。
劉璠年輕時喜好讀書,擅長寫文章。十七歲時,受到始興王蕭憺之子上黃侯蕭曄的器重。劉璠當時年紀尚輕,沒有做官的經歷,卻自恃有才氣,與外戚張綰發生衝突。因此,他打算離開蕭曄身邊,卻被蕭曄挽留。後來,他跟隨蕭曄遷居淮南。母親在建康病逝後,劉璠為母守喪,因過度哀傷而身形消瘦,喪期結束後的一年裡,甚至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立。蕭曄在毗陵去世後,多數屬官沒過多久就離開了,唯獨劉璠護送蕭曄的靈柩返回建康,修建好墳墓後才離去。皇太子蕭綱斥責了那些不送蕭曄靈柩的人,唯獨讚賞劉璠。劉璠最初擔任王國常侍,但這個職位與他希望在邊城建功立業的志向不符,他因此度過了一段抑鬱不得志的日子。宜豐侯蕭循出任北徐州刺史時,劉璠在其麾下擔任輕車府主簿,兼任記室參軍,掌管刑獄事務。蕭循轉任梁州刺史後,劉璠又在其麾下擔任信武府記室參軍,兼任南鄭縣令,後來又升任中記室,被任命為華陽郡太守。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梁朝陷入混亂,蕭循賞識劉璠的才能,將諸多權力交給他。蕭循開設府署、設置佐史後,劉璠仍兼任記室,同時擔任諮議參軍。太清三年(549年),梁朝湘東王蕭繹秉承皇帝旨意便宜行事,任命劉璠為樹功將軍、鎮西府諮議參軍,劉璠還在蕭循麾下擔任平北府司馬。大寶三年(552年),武陵王蕭紀在蜀地秉承皇帝旨意便宜行事,徵召劉璠為中書侍郎。蕭紀的使者往返八次,劉璠才最終進入蜀地。蕭紀任命蕭循為益州刺史,封其為隨郡王,同時任命劉璠為蕭循府中的長史,加授蜀郡太守一職。劉璠打算返回梁州,然而西魏達奚武的軍隊已經包圍了南鄭,他無法入城,於是向達奚武投降。當時,南鄭的百姓對西魏的進攻進行了頑強抵抗,達奚武因此計劃屠殺全城百姓,宇文泰也打算同意這一計劃。劉璠極力向宇文泰請求停止屠殺,始終不肯退讓。宇文泰最終被他說服,採納了他的意見,同意保全城中百姓的生命和財產。蕭循向西魏投降後進入長安。劉璠勸說宇文泰讓蕭循返回江南,宇文泰聽從了他的建議。蕭循希望能帶劉璠一同返回,宇文泰卻沒有同意。劉璠隨後擔任西魏的中外府記室,不久又轉任黃門侍郎、儀同三司。劉璠文采出眾,蕭循在漢中時,與蕭紀往來的書信以及《答國家書》《移襄陽文》等,都是由劉璠撰寫的。他還曾在病床上看到雪景有感而發,創作了《雪賦》。北周明帝初年,劉璠被任命為內史中大夫,掌管皇帝的詔令文書。不久,他被封為平陽縣子。他為官清廉,卻因不合時宜,被貶為同和郡太守。在任期間,他在少數民族治理方面頗有成效,有五百多家生羌前來歸順。當時,很多太守通過掠奪百姓來積累資產,唯獨劉璠從不掠奪,還讓自己的妻子兒女遵循羌人的風俗。洮陽郡、洪和郡的羌人百姓甚至跨越邊境前來拜訪劉璠,希望能讓他處理訴訟。蔡公宇文廣駐守隴右時,讚賞劉璠的善政。宇文廣調任陝州時,想帶劉璠一同前往,有七百多名羌人願意跟隨。陳公宇文純駐守隴右時,徵召劉璠為總管府司錄,對他禮遇有加。天和三年(568年),劉璠去世,享年五十九歲。他的著作有《梁典》三十卷、《文集》二十卷,在當時廣為流傳。他的兒子劉祥繼承了他的爵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