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璠 (南北朝)
刘璠(510年—568年),字宝义,南北朝时期的官员、文人,沛国相县(今安徽省淮北市西)人。南朝梁著作郎刘臧的儿子。
刘璠年轻时喜好读书,擅长写文章。十七岁时,受到始兴王萧憺之子上黄侯萧晔的器重。刘璠当时年纪尚轻,没有做官的经历,却自恃有才气,与外戚张绾发生冲突。因此,他打算离开萧晔身边,却被萧晔挽留。后来,他跟随萧晔迁居淮南。母亲在建康病逝后,刘璠为母守丧,因过度哀伤而身形消瘦,丧期结束后的一年里,甚至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立。萧晔在毗陵去世后,多数属官没过多久就离开了,唯独刘璠护送萧晔的灵柩返回建康,修建好坟墓后才离去。皇太子萧纲斥责了那些不送萧晔灵柩的人,唯独赞赏刘璠。刘璠最初担任王国常侍,但这个职位与他希望在边城建功立业的志向不符,他因此度过了一段抑郁不得志的日子。宜丰侯萧循出任北徐州刺史时,刘璠在其麾下担任轻车府主簿,兼任记室参军,掌管刑狱事务。萧循转任梁州刺史后,刘璠又在其麾下担任信武府记室参军,兼任南郑县令,后来又升任中记室,被任命为华阳郡太守。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梁朝陷入混乱,萧循赏识刘璠的才能,将诸多权力交给他。萧循开设府署、设置佐史后,刘璠仍兼任记室,同时担任谘议参军。太清三年(549年),梁朝湘东王萧绎秉承皇帝旨意便宜行事,任命刘璠为树功将军、镇西府谘议参军,刘璠还在萧循麾下担任平北府司马。大宝三年(552年),武陵王萧纪在蜀地秉承皇帝旨意便宜行事,征召刘璠为中书侍郎。萧纪的使者往返八次,刘璠才最终进入蜀地。萧纪任命萧循为益州刺史,封其为随郡王,同时任命刘璠为萧循府中的长史,加授蜀郡太守一职。刘璠打算返回梁州,然而西魏达奚武的军队已经包围了南郑,他无法入城,于是向达奚武投降。当时,南郑的百姓对西魏的进攻进行了顽强抵抗,达奚武因此计划屠杀全城百姓,宇文泰也打算同意这一计划。刘璠极力向宇文泰请求停止屠杀,始终不肯退让。宇文泰最终被他说服,采纳了他的意见,同意保全城中百姓的生命和财产。萧循向西魏投降后进入长安。刘璠劝说宇文泰让萧循返回江南,宇文泰听从了他的建议。萧循希望能带刘璠一同返回,宇文泰却没有同意。刘璠随后担任西魏的中外府记室,不久又转任黄门侍郎、仪同三司。刘璠文采出众,萧循在汉中时,与萧纪往来的书信以及《答国家书》《移襄阳文》等,都是由刘璠撰写的。他还曾在病床上看到雪景有感而发,创作了《雪赋》。北周明帝初年,刘璠被任命为内史中大夫,掌管皇帝的诏令文书。不久,他被封为平阳县子。他为官清廉,却因不合时宜,被贬为同和郡太守。在任期间,他在少数民族治理方面颇有成效,有五百多家生羌前来归顺。当时,很多太守通过掠夺百姓来积累资产,唯独刘璠从不掠夺,还让自己的妻子儿女遵循羌人的风俗。洮阳郡、洪和郡的羌人百姓甚至跨越边境前来拜访刘璠,希望能让他处理诉讼。蔡公宇文广驻守陇右时,赞赏刘璠的善政。宇文广调任陕州时,想带刘璠一同前往,有七百多名羌人愿意跟随。陈公宇文纯驻守陇右时,征召刘璠为总管府司录,对他礼遇有加。天和三年(568年),刘璠去世,享年五十九岁。他的著作有《梁典》三十卷、《文集》二十卷,在当时广为流传。他的儿子刘祥继承了他的爵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