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麝鳳蝶
外观

(重定向自Pink-spotted Windmill)
長尾麝鳳蝶![]() | |
---|---|
![]() | |
台灣亞種(B. i. febanus)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目: | 鱗翅目 Lepidoptera |
总科: | 鳳蝶總科 Papilionoidea |
科: | 鳳蝶科 Papilionidae |
属: | 麝凤蝶属 Byasa |
种: | 長尾麝鳳蝶 B. impediens
|
二名法 | |
Byasa impediens | |
異名 | |
|
長尾麝鳳蝶(學名:Byasa impediens)也稱臺灣麝香鳳蝶、臺灣麝鳳蝶,是麝鳳蝶屬中的一種蝴蝶。
描述
[编辑]雌雄略有差異。雄蝶頭部有桃紅混褐色的毛叢,觸角與口器為黑褐色,下唇鬚短並帶桃紅色毛。背部黑褐色,腹部為桃紅色,體側與腹面各有一列黑色斑紋。胸部有明顯褐色毛叢,胸足與翅基呈黑褐色,並夾有少許桃紅色毛。
前翅長39-48 mm,外緣幾近筆直或略為圓凸,後翅邊緣波狀,M3 脈延伸出長尾突,內緣有內褶,內藏灰白色發香鱗。前翅背面淺黑褐色,翅脈間有深色帶,中室有四條黑褐帶,其中第三與第四條相連;腹面與背面相似但底色較淺。後翅背面黑褐色,有時帶光澤,外緣排有桃紅或偏黃的弧形紋;腹面紋路更大,M3 室端常見一額外桃紅小斑點。
雌蝶與雄蝶外型相似,但後翅無內褶,基部顏色較淺,弧形紋多半比雄蝶更大。翅腹面與背面一致,色彩均勻。[3]
分布
[编辑]本種分布於中國華東、華南、華西、台灣本島中低海拔地區[4]。
生態習性
[编辑]本種幼蟲以馬兜鈴科植物,如台灣馬兜鈴、瓜葉馬兜鈴、港口馬兜鈴及蜂窩馬兜鈴[3] 等為食,一年多世代,以蛹態越冬。
資料來源
[编辑]- ^ Häuser, Christoph L.; de Jong, Rienk; Lamas, Gerardo; Robbins, Robert K.; Smith, Campbell; Vane-Wright, Richard I. Papilionidae – revised GloBIS/GART species checklist (2nd draft). Entomological Data Information System. Staatliches Museum für Naturkunde Stuttgart, Germany. 28 July 2005 [21 June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9 September 2010).. See note on "impediens" regarding reason for change of authority.
- ^ Funet, Atrophaneura
- ^ 3.0 3.1 徐堉峰, 黃嘉龍, 梁家源. 臺灣蝶類誌第一卷鳳蝶科.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ISBN 9789860551570.
- ^ 徐堉峰. 台灣蝴蝶圖鑑.上(弄蝶、鳳蝶、粉蝶). 台中市: 晨星出版社. 2013. ISBN 978-986-177-669-9.
外部連結
[编辑]- 长尾麝凤蝶 Byasa impediens subsp. febanus Fruhstorfer, 1908. 台湾物种名录. 台湾: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2014/12/04] (中文(台湾)).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長尾麝鳳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