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北苏门答腊犀
![]() | 本草稿尚未提交審核
提交前,请先查閱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下常見錯誤。 要让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我们强烈不鼓励您創建與您自己、您所在的組織、其對手或其產品相關的條目。如果您仍要这么做,请申报利益冲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后,本模板出现在页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北苏门答腊犀 北苏门答腊犀(学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lasiotis),又称吉大港犀牛或北部毛犀牛,是苏门答腊犀中分布最广的亚种,也是目前已知唯一原产于亚洲大陆的苏门答腊犀亚种。该亚种最后一次被确认的目击记录是在1960年,当时有七头个体被报告圈养于各地的动物园和马戏团中。[2][3] 印度最后一次未经证实的目击记录是在1967年,地点为阿萨姆邦,接近与阿鲁纳恰尔邦接壤的边境地区。[4] 1986年,马来半岛国家公园丹绒内加国家公园曾有一次未经证实的目击报告,尽管该地现已认为该亚种已灭绝。[5] 最近的一次未经证实的目击记录是在1993年,缅甸的赫塔曼提野生动物保护区,当地居民声称目睹了这一亚种。[6]
尽管在20世纪初,该亚种已多次被官方宣布灭绝,但有报道称少数野外种群可能仍存活于缅甸或马来半岛,尽管这一说法极为可疑。[7][8] 截至200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极危”物种。[1]
分类 该亚种被命名为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lasiotis,其中“lasiotis”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毛耳”,因其耳部毛发特别长,十分显著。因此,北苏门答腊犀亦有“长耳毛苏门答腊犀”或“缀耳犀牛”之称。
曾有争议是否应将该亚种与苏门答腊岛的指名亚种 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sumatrensis 区分为两个亚种,但最终北苏门答腊犀仍被视为一个独立亚种,理由包括其体型更大,耳毛更长且角更大。[9]
描述 北苏门答腊犀是苏门答腊犀中体型最大的一个亚种。它具有更长的耳毛和更长的犀角。然而,其身上的体毛可能比西部苏门答腊犀还要稀少。[9]
栖息地与分布 北苏门答腊犀栖息于热带雨林、沼泽、云雾森林、丛林和草原。它也常出没于丘陵地带、河流附近、陡峭的山谷和山区。
北苏门答腊犀是所有苏门答腊犀中分布最广的一种,曾遍布印度支那半岛、印度东部、不丹的东喜马拉雅山区、孟加拉国,乃至中国北部的内蒙古。
自20世纪20年代起,该亚种即在印度、孟加拉国、中国及其他国家被宣布灭绝,1997年再次在印度东北部被宣布灭绝。[10] 然而,有说法称缅甸赫塔曼提野生动物保护区仍存在个体。
尽管缅甸于1980年代宣布苏门答腊犀灭绝,但近年仍有多次目击报告,未经证实的资料表明缅甸境内仍可能残存一小群北苏门答腊犀。但由于该国政治局势复杂,尚无法确认。[1][7] 马来半岛丹绒内加国家公园也可能存有个体,但其生存的可能性极低。[8]
圈养状况 与其他两个苏门答腊犀亚种一样,北苏门答腊犀在野外以外环境中难以生存,繁殖能力极低。自1889年印度加尔各答的阿利普尔动物园成功繁育出一头后,便再无成功记录。
伦敦动物园曾于1872年从吉大港引进一对犀牛,雌性个体“Begum”存活至1900年,创下圈养犀牛寿命记录。[11] Begum 是已灭绝的 D. s. lasiotis 亚种中,至少七个曾被圈养于动物园或马戏团的个体之一。
文化描绘 北苏门答腊犀在中国文学中最受尊崇,也是描绘最多的犀牛种类。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大多数双角犀牛艺术品和雕像,皆被认为是以北苏门答腊犀为原型。
殖民时期的博物学家与猎人曾收集大量关于苏门答腊犀的民间传说。缅甸人民曾普遍相信这种犀牛“食火”——传说中,犀牛会追寻烟雾来源,尤其是篝火,然后袭击营地。此外,当地还流传一种说法,即每年七月的满月之夜,苏门答腊犀会聚集,此时是狩猎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