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喀什战役 (1933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1933年喀什战役
喀什战役
哈密暴動的一部分
日期1933
地点
结果 僵局
参战方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中央陸军新编第三十六師 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马占仓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马绍武
沙阿·鐵木爾伯克 
埃米爾·阿不都拉·布格拉
埃米爾 努尔·阿合买提江·布格拉
阿德貝格·乌斯曼·阿里
阿德貝格·陶菲格·贝伊[1]
兵力
数千回族汉族士兵 数千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泛突厥穆斯林士兵
伤亡与损失
数百 数百

1933年喀什战役,是於1933年发生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新疆省喀什的混战。

1933年9月26日,叙利亚泛伊斯蘭主義者陶菲格·贝伊率領维吾尔武裝開始围攻喀什新城,对抗由马占仓領導的守城部隊,战斗十分激烈,陶菲格·贝伊被打伤。[1]战斗中柯爾克孜人阻止维吾尔人掠夺城市,主要是因为他们想自己掠夺戰利品。他们亲手殺戮了大批汉、回族人,搶夺女人和財物。[2]

背景

[编辑]

1926年3月,马绍武部署400名回族士兵镇压当地骚乱,还逮捕了受苏联驻喀什领事馆雇用的维族翻译阿克巴尔·阿里(Akbar Ali),罪名是煽动维族人叛亂。1927年喀什噶爾道道尹病逝,在和田任职3年的马绍武继任。他监禁了60名亲苏分子,没收财产,并流放到其他绿洲。派军加强对喀什北部中苏边境的控制,限制苏联领事馆人员在南疆旅行的自由。规定对经苏联去麦加朝觐的南疆穆斯林课以重税,以削弱苏联的影响力。還規定商人在60天之内不返回原地者押金充公。

1931年马绍武把从中亞逃到喀什的著名巴斯马奇领导人贾尼卜·贝伊(Janib Beg)贬黜到于田绿洲。贾尼卜·贝伊於是聯合和田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領導人,后来的和田叛乱武装之中相当的一部分就是由贾尼卜·贝伊指挥的。

1932年3月,柯尔克孜叛乱,1933年2月,金树仁电令马绍武为喀什区行政长兼任南疆剿匪司令。23日那天,喀什城的所有建筑为庆祝这一事件都悬挂了中华民国国旗,官署門口还鸣放了礼炮。同時,和田爆发了穆罕默德·伊敏及贾尼卜·贝伊的叛乱,建立了和阗伊斯兰王国

到了3月中旬,马绍武在南疆只能控制喀什新旧城、巴楚莎车,其他地區則被各派武裝控制。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武裝於4月下旬包围了莎车新城,马绍武派遣3位代表于27日抵莎车,和平撤退。在马占仓的暗中協助下,莎车新城仍未失守。马绍武征集800余名柯尔克孜士兵,配给长枪大炮,起用被囚禁的乌斯曼为营长,想用他们抵御維吾爾武裝的進攻。然而乌斯曼却暗中与进逼喀什的铁木尔伯克联络,柯尔克孜武裝於4月再次發動叛乱。

过程

[编辑]

5月2日,乌斯曼攻陷疏附县城,将马绍武全家及其亲信士兵200余人包围在行政长公署院内。經過马绍武率部奋力抵抗,行政长公署才未被攻破,此后几天内,铁木尔、马占仓联军进入喀什,分别占据疏附和疏勒。马占仓与马绍武同族同教,私下谈判后,马绍武辞职,将官印交予马占仓,马占仓与铁木尔反复交涉,派300余人驻扎行政长公署附近,保护马绍武。劝说铁木尔制止乌斯曼进攻马绍武。

铁木尔占据疏附后,自封为师长和总司令,又任命吐鲁番维族人尤努斯伯克(汉名郁文彬)为喀什行政长;任命玛纳斯回族人苏金寿(维名木沙)为副行政长。乌斯曼多次攻击官署,均因铁木尔的反对和马绍武、马占仓的抵抗无果。经马占仓调解,铁木尔允许马绍武随马占仓驻疏附的士兵移驻疏勒。5月15日,马绍武的行装车马严密搜查后,得以放行。疏附被铁木尔、乌斯曼、沙比提大毛拉共同占据。

铁木尔、乌斯曼、沙比提大毛拉内讧。8月初,乌斯曼与铁木尔反目火并,并率部离开疏附城退往明遥洛(今疏附县木什乡)。铁木尔主力追击乌斯曼时,马绍武、马占仓乘虚占领疏附。8月9日,马占仓佯装配合铁木尔追击乌斯曼,在色满伺机将铁木尔打死。马绍武趁乱溜出乡间住宅。

被囚禁的沙比提大毛拉在混战中获释。利用铁木尔部下的不满,组织自己和铁木尔残部展开反扑。乌斯曼又出山向疏附城进攻。马绍武、马占仓放弃了疏附县城,8月16日退回疏勒城死守。回、汉民眾逃入疏勒。马绍武、马占仓合计有士兵2000余人,组织商团民兵勇日夜巡城。

泛突厥主义武裝进攻疏附县城围困官署後,马占仓秘密联络喀什道台马绍武增援,回族部队加入汉族卫戍军,聯合應對阿不都拉·布格拉领导的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突厥語穆斯林士兵的圍攻。[3]泛突厥穆斯林部队由维吾尔人铁木尔伯克带领攻击掠夺回族村庄。[4]战斗中铁木尔伯克被子彈擊中,後來被斩首,他的头被放到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展览。随即更多回族部队抵达,加强喀什的防禦。[5]柯尔克孜叛军首领乌斯曼尝试攻击衙门,遇重大伤亡。然后他开始洗劫这座城市。[6]回族守軍憑藉高大坚固的疏勒城墙,城内的水源和县署充足的糧食積極防守,而攻城的泛突厥武装各自为战,相持数月後疏勒城最終没有失陷。

后续

[编辑]

1933年11月12日,喀什成立了以沙比提大毛拉为首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34年1月,新編第六師師長马木提·穆依提率3000余人從阿克苏到喀什,開始围攻疏勒县。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FIGHTING IS SEVERE Tungans and Turkis Clash in Chinese Turkestan. The Montreal Gazette. 11 October 1933 [December 12,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8). 
  2. ^ Andrew D. W. Forbes.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Sinkiang 1911–1949.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81 accessdate=2010-06-28 [2016-04-20].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9). 
  3. ^ Mary Patricia Joan Rouse. Search for a new dominion: revolt and rebellion in Xinjiang, China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1911–1949.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1992: 34 [2010-06-28]. 
  4. ^ Lee, JOY R.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EASTERN TURKESTAN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UYGHUR IDENTITY IN XINJIANG (PDF).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22. [2010-06-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1-25). 
  5. ^ S. Frederick Starr. 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M.E. Sharpe. 2004: 77 [2010-06-28]. ISBN 0-7656-131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9). 
  6. ^ James A. Millward.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7 [2010-06-28]. ISBN 0-231-1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