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围虾
外观

(重定向自麻虾)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5年3月15日) |
基围虾![]()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亚门: | 甲殼亞門 Crustacea |
纲: | 软甲纲 Malacostraca |
目: | 十足目 Decapoda |
亚目: | 枝鰓亞目 Dendrobranchiata |
科: | 對蝦科 Penaeidae |
属: | 新对虾属 Metapenaeus |
种: | 基围虾 M. ensis
|
二名法 | |
Metapenaeus ensis (De Haan, 1844)
| |
異名 | |
Metapenaeus mastersii Hall, 1962 |
其學名為 Metapenaeus ensis 。此學名的命名者為威廉·德·哈恩(Wilhem de Haan)在1844年所命名。以下介紹此種蝦在不同地方的名稱。
中國大陸
[编辑]一般稱為基围虾,又俗稱砂蝦、沙蝦、麻蝦、近缘新对虾、獨角新對蝦、刀额新对虾,屬於对虾科新對蝦屬。在中國大陸,主要分布于广东省珠江河口一带的叫做「基围」的养育池养殖的河口虾[1]。其主要特征之一是额角突起(称为额剑)上缘有锯齿,下缘无锯齿,因单面开刃算做刀,这是它的学名名称由来,又是区别于对虾属的显著特征之一。刀额新对虾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其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对低盐(即淡水)、高水温和低溶氧有较强的忍耐能力,离水后也可较长时间不死,适于活虾上市。
昔日基圍蝦是生長在水稻田基的圍欄內,所以稱為「基圍」,現代則多數在河口建造養飼池人工飼養。
近年来由于虾病在沿海养殖区蔓延,致使养虾业者迫切需要寻找抗病力强的新品种,因此沿海刀额新对虾养殖发展迅猛,人工育苗规模越来越大,随着育苗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已能够成功地将刀额新对虾苗淡化至盐度2以下,使其完全可以在淡水中养殖,上海、浙江、江苏等地都成功地在淡水池塘中养成了商品虾。
在香港、广州一带的餐厅长期供应基围虾,白灼基围虾和蒜蓉蒸基围虾是有代表性的菜肴。
台灣
[编辑]正式名稱為劍角新對蝦或刀額新對蝦,俗名為沙蝦、蘆蝦、中蝦,通常棲息在深度為18到64的深海沙泥底,是東南亞各國重要的經濟蝦種,也是重要的養殖蝦種[2][3]。對蝦有5科約428種,臺灣至少有29屬100種[4]。台灣沿岸均有漁獲並以西部海域較多,亦有養殖(體型較小),多以活蝦或鮮蝦販售[2][4]。